是馬拉松和東方禪養(yǎng)生的運動,
是古希臘和古中國當代的流風。
是我們的心打開來與宇宙共呼吸。
在動靜中體察動靜的天地,
豐滿的我們更加堅毅。
圖文版權歸屬原作者 僅限交流學習
若不是偷閑三顧內鄉(xiāng)縣衙的“三省堂”,則可能今生今世都認為“衣冠禽獸”一詞從始而終都是貶義詞。
要問為何要三顧“三省堂”呢?每日三省即可呀!那得感謝上蒼的恩賜:這里有我們的老客戶。這不,他們的努力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喬遷了新廠房并在新三板上市。真是可喜可賀!
說起“內鄉(xiāng)縣衙”,是保存比較完成的官衙,修葺得愈來愈完善,每次來都有一些改變;同樣還有“山西霍州署”、“河北保定直隸總督署”和“北京故宮”,一并號稱“中國四大古代官衙國際旅游專線”。
“三省堂”的名字源自于《論語》,曾子(曾參,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因接近閉館時間,自然是加快腳步走馬觀花,來不及細看處只能由手機相機拍攝代勞。當鏡頭轉移到墻板上“衣冠禽獸”一詞時自然停頓,放下手機認真細看之。
原來,“衣冠禽獸”在剛剛誕生之際還是夸人的好此好語呢。
(清代武官服)
話說衣冠禽獸一詞,源于明代官員的服飾。明代官員的服飾規(guī)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將官服繪獸。文官一品緋袍,繡仙鶴;二品緋袍,繡錦雞;三品緋袍,繡孔雀;四品緋袍,繡云雁;五品青袍,繡白鷴;六品青袍,繡鷺鷥;七品青袍,繡溪敕;八品綠袍,繡黃鸝;九品綠袍,繡鵪鶉。武將一品、二品緋袍,繪獅子;三品緋袍,繪老虎;四品緋袍,繪豹子;五品青袍,繪熊;六品、七品青袍,繪彪;八品綠袍,繪犀牛,九品綠袍,繪海馬。因此,人們稱文武官員為“衣冠禽獸?!?/p>
(清代文官服)
上下九品文武百官真能達到堪稱“鎮(zhèn)館之寶”的三省堂楹聯所寫之要求,那他們則響當當地被榮為“衣冠禽獸”,乃是莫大的榮耀令百姓羨艷不已。
楹聯是這么寫的:“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p>
這副楹聯是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時任內鄉(xiāng)知縣的高以永(浙江嘉興人)所創(chuàng)作并撰寫。高知縣內鄉(xiāng)九年勤政愛民,考核卓異,升遷直隸省安州知州。
古今中外歷史上如舞臺大戲般轉換的每朝每代,初創(chuàng)時文武官員都勵精圖治、勤政廉潔,可隨著時間的流逝總會漸變異化。明朝也不例外,到了中晚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文官愛錢、武將怕死。文官武將欺壓百姓無惡不作,聲名狼藉,老百姓視其為匪盜瘟神,于是,“衣冠禽獸”一語開始有了貶義。
最早出現在陳汝元《金蓮記·構釁》:“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yú,同‘逾’,爬墻之意)。”清代以后,“衣冠禽獸”一語遂用做貶義,泛指外表衣帽整齊,行為卻如禽獸的人,比喻其道德敗壞。
好好的褒義之詞“衣冠禽獸”就被這些文官武將們敗壞成“禽獸衣冠”了,真是自作自受。而如今全世界的官員們都流行簡約的“西裝革履”,不再推崇繡禽繪獸的長袍短褂了,看來這種貶低暗諷之意永無翻身之日了。
一聲悲嘆!
——文懿.于201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