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德一名起源于唐代的昭義軍,形成于五代時期的后晉,時為彰德節(jié)度使地。
安陽彰德府古城
金明昌三年(1192年)升相州為彰德府。沿襲宋制屬河北西路。元改為彰德路,屬中書省。明初復為府,改屬河南布政使司。這是安陽沿革史上一大變遷。自漢以來,漳洹流域一直是河北大政區(qū)的一部分。
洪武元年(1368年)明將徐達從行在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出發(fā),攻打河北的衛(wèi)輝、彰德諸路,攻下后即置彰德府,屬設在汴梁的中書分省管轄。次年改中書分省為河南等處行中書省,九年又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從此彰德府屬下各縣改屬河南,至清沿襲不變。1913年廢府。
明清以后的安陽是河南北部的一個中等城市。明洪武元年改建的彰德府城,周圍僅9里130步。永樂二年(1404年)封朱高燧為趙王于此。建王府于彰德府城內。今市內高閣寺,為其舊址。
清代安陽地位無顯著變化,至清末光緒年間,安陽境內的京漢鐵路修成(計長37.5公里)后,又有支線通六溝河煤礦,于是給安陽城市的經濟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新的局面。當時洹水為安陽境內的惟一水運航道,下至內黃入衛(wèi),南至楚旺、道口,北至天津,有航船往來,故水陸交通便利。宣統(tǒng)元年(1909年)袁世凱以“回籍養(yǎng)病”為由,伺機東山再起。他不去故里項城,而隱居于安陽洹上村,實因這里臨近鐵路,隨時可與北京保持聯(lián)系之故。
安陽彰德府古城
辛亥革命后,廢彰德府留縣。
1949年8月劃河北、山東、河南三省置平原省。安陽地區(qū)歸其所屬。同年劃安陽縣城區(qū)及近郊置安陽市,移安陽縣治水冶鎮(zhèn),又析安陽、臨漳二縣漳河以南地置鄴縣,駐崇義集。廢了近千年的鄴縣又重新復置。
1952年撤消平原省,劃臨漳屬河北,鄴(移治白壁集)、安陽屬河南。
1954年又廢鄴縣入安陽,于是殷鄴又合為一。同年6月遷安陽縣還治安陽市。
1958年12月截臨漳入磁縣。
1961年7月析磁縣復置,至今不變。至此,原彰德府轄區(qū)被河北河南各省劃分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