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次椅恼碌呐笥讯贾?,我經(jīng)常寫的基本經(jīng)典,最多的是《管子》,其次是《莊子》,還有《列子》、《長短經(jīng)》這些,《論語》、《孟子》、《大學(xué)》、《中庸》、《菜根譚》這些呢也都寫過一些,總體而言數(shù)量比較少。
寫這些呢,其實是出于自己的愛好,純粹的個人的愛好。這樣,可能才會有一些切身的體會,才會比較容易寫出自己真正內(nèi)心的想法。
今天,再寫點《莊子》吧,有一段沒寫《莊子》了。前邊說過,中國的傳統(tǒng)的士大夫們,外在的都是偏向剛強的儒家,而退回到自己的書齋,都成了莊子,其實,是獲得內(nèi)心的自由。
在寫這篇稿子的時候,正好跟朋友聊起儒家和道家的區(qū)別,直接復(fù)制在這吧,可能不對,或者說從學(xué)術(shù)上來說不精確,但卻是我當下的所思所想:
理解道家的根本,其實這道家三經(jīng),說的其實都是一回事,儒家說的也是一回事,道家講的是收縮自己的欲望,然后才能夠在這世間游刃有余,是內(nèi)心的清空,也即是約束的束,儒家呢講的是克己復(fù)禮,是用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從外到內(nèi),兩家的目的都一樣,都是實現(xiàn)這里說的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只是路徑和方法不太一樣,其實都是求得心靈的真正的自由。儒家是約,是外在的,道家是束,是收束,就像把氣球里的氣給放了。
大家就當是奇談怪論來看吧。
今天呢,分享一段《莊子》的內(nèi)容,來自于《繕性》,這一篇呢,其實一直不太被重視,其實講的就是莊子的修身養(yǎng)性之道。
繕性于俗學(xué),以求復(fù)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
莊子這里所說的俗學(xué),其實是指當時儒家、法家等流行的學(xué)說,可以說這里也是對儒家的一種批判。而復(fù)其初呢,就是返璞歸真,意思就是,用俗學(xué)來實現(xiàn)返璞歸真,用追求名利的俗思來實現(xiàn)明智,都是不可能的,這樣的呢,就是蒙蔽愚昧的人。
看到這里,有些朋友可能有點難以接受。覺得莊子對儒家的批判是不是過于的刻薄了。其實呢,我們把這些都放下,俗學(xué)是什么?俗思又是什么?俗學(xué)和俗思,其實直接的理解更好,就是社會上的熱門或者說流行的東西。有時候這些不一定不好,但是,也不一定好,真正的標準在自己的內(nèi)心,是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而不是被俗學(xué)、俗思給裹挾了,去隨大流,追求名利之心不止,其實就永遠是蒙蔽之民。
《莊子·繕性》
古之治道者,以恬養(yǎng)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yǎng)恬。知與恬交相養(yǎng),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無不容,仁也; 道無不理,義也;義明而物親,忠也;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信行 容體而順乎文,禮也。禮樂遍行,則天下亂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則 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淡漠焉 。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jié),萬物不傷,群生不夭 ,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
簡單的翻譯一下字意:
古人修道,不在乎讀不讀,不在乎聽不聽,總在恬靜 。安恬守靜自然能培養(yǎng)出智慧來。智慧培養(yǎng)出來,不拿到社會上去濫用,還須用于自我反省。這便是用智慧反哺恬靜了。智慧與恬靜循環(huán)不已的互相促進,以恢復(fù)天性的和諧,從而得道。古人修道,以自己的德行影響別人。別人 得助,也許從此走上正路,但是這種影響是潛默的,非強 加的。以自己的德行強加別人,只能扭曲別人的天性。
其實這一段的重點,也就是莊子修身養(yǎng)性的法門是什么呢?就是以恬養(yǎng)知、以知養(yǎng)恬。知與恬交相養(yǎng),而和理出其性。
說的簡單點,其實就是恬淡和智慧是互相交養(yǎng),互相養(yǎng)長的?!洞髮W(xué)》里講止于至善,講定靜安慮得,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其實都是講智慧是如何產(chǎn)生的,只是莊子這里講的更為全面,就是智慧和恬靜是相互的。這里就不做過多的解釋了,大家有什么想法也歡迎隨時和我交流。
《莊子·繕性》: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 神農(nóng)、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 ,興治化之流,梟淳散樸,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后去性而從于心 。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zhì) ,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fù)其初。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 乎道哉!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雖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 隱矣。隱故不自隱。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 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fā)也,時命大謬也。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 則反一無跡;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 也。古之存身者,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德,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 小行傷道。故曰:正己而已矣。樂全之謂得志。
這一段是講的從道到德,從德到善,從善到文,以至于道與世交相喪。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從道到德,一直到仁義,與禮法,是道逐步衰減,只有靠外在的禮法去約束的情況。
這里莊子的結(jié)論是:正己而已矣。樂全之謂得志。通過修身,實現(xiàn)自我。自我實現(xiàn)了,人便得志了,這 就是說,你心頭盼望的全都有了。人心頭盼望的彼此不同 ,這就是人各有志了。
古人質(zhì)樸,所謂得志,絕非指的是功名利祿。只要自己心頭滿意,高到十分,沒法再添半分快 樂,在古人看來,便是得志了。
這當然和我們今天所說的得志完全是兩碼事,其實,莊子看到的當時的情況,和我們今天其實沒多大區(qū)別:
《莊子·繕性》
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今之所 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故曰: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這里莊子給出了他的解釋和總結(jié),其實就是,功名利祿這些東西,不代表得志,其實對于增進真正的內(nèi)心之樂沒有什么幫助。而莊子當時的人,和我們現(xiàn)在的人呢,所謂的得志說簡單一點就是升官發(fā)財,而這些呢,不是性與命的本來,不是生命的本質(zhì),得到與失去都沒法人為的去控制,有也好,失去也罷,都隨他自然而言,不必掛心。如果是為了升官發(fā)財,去迎合世俗,被這些欲望所裹挾,就是莊子最后所說的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其實就是本末倒置,本就是人的本來自性,末就是那些只是暫時寄存在我們身上的功名利祿。
具體修行的辦法,在上一段里,莊子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古之存身者,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德,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 小行傷道。
修身原則,也有現(xiàn)代的,也有古代的。現(xiàn)代修身,以有為為原則。古代修身,以無為為原則。古人修身,如何對待知識,有三不:
一不粉飾知識。真知識本來是樸素的,如實表述就是了,不用花言巧語,不用過多的技巧 。
二不誤用知識,知識對人未必有益。給世界添麻煩的知識,給未來貽災(zāi)禍的知識,皆不可用。
三不迷戀知識。求知識而虧健康,愛知識而成書呆子, 放棄了作為人應(yīng)享有的正得,有損正德。
其實,這三條,都是要讓我們回歸自己的天性,對那些功名利祿,能夠超然處之,既不喪己于物,也不失性于俗。
只有這樣,才能夠?qū)崿F(xiàn)智慧與恬淡的交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