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出盤門刮眼明,蕭蕭疏雨更陰晴。
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
萬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羈苦俗人輕。
無窮好景無緣住,旅棹區(qū)區(qū)暮亦行。
東出盤門景物看得格外分明,落一陣蕭蕭細雨改換了陰晴。
綠楊依依白鷺點點,全都各自怡樂歡欣,近處的水遠處的山,一處處隱含著深情。
世間萬物有盛有衰,憑仗上天旨意施行,嘆息我嘗盡羈旅愁苦,卻被凡夫俗子們看輕。
這無窮美景可惜無緣留住,客船黃昏時竟還匆匆遠行。
《過蘇州》是北宋詩人蘇舜欽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首聯(lián)寫總體感受,不說景物如何明媚,而說“刮眼明”,一個“刮”字的妙用,使人具體感受到大地如洗的新美,爽氣得沁人肺腑。
頷聯(lián)“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承此而寫具體景物。這一聯(lián)不僅上下句對仗,而且是句中對偶(如“綠楊”對“白鷺”、“近水”對“遠山”),這就使得韻致更諧美,畫面更生動。
處于這樣“俱自得”、“皆有情”的環(huán)境中,詩人不能不對影自憐而生感慨,于是寫出了“萬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羈苦俗人輕”這樣語意雙關(guān)的詩句。大自然誠然美好,但它既有“盛”,必有“衰”,而這種盛衰又不是主觀意志所能主宰得了的,所以說在乎“天意”?!疤煲庠凇比?,表面是對造物主而發(fā),實則也是對人世的主宰者而言。這事物的錯綜顛倒怎能不使人產(chǎn)生“萬物盛衰”在“天意”之想。
“一身羈苦俗人輕”是對世俗的諷刺。詩人四方漂泊,故曰“羈”;沉淪不僚,不得安閑舒適,故曰“苦”。合觀“羈苦”,它兼指羈宦羈旅之苦。世俗之眼,只認榮華富貴,不識道德學問,羈苦之身,白為俗人所輕。
詩人被借故劾免之后,曾向歐陽修寫信說:“舜欽年將四十,齒搖發(fā)蒼,才為大理評事。廩祿所人,不足充衣食,性復(fù)不能與兇邪之人相就近。今脫去仕籍,非不幸也?!保ㄙM袞《梁溪漫志》引)這段話可說是對“一身羈苦”的注腳,也是不畏世欲輕視的自白。
尾聯(lián)總收一筆。“無窮好景”回應(yīng)上邊所寫美景;“旅棹”回應(yīng)“羈苦”,表明臨去時對蘇州的眷戀之情。
這首詩中盛贊蘇州山明水秀、風物清雅的美景,又寫出詩人懷無限眷戀、不忍離開此地的心情,并于羈旅窮愁的抒發(fā)中,見其放曠閑逸、一任自然的豁達胸襟。
1、霍松林 等.宋詩鑒賞辭典
2、張鳴.宋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