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汎,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賞讀】
蟬之徒勞費聲,足可為我之警。概因我與蟬之處境相類。樹碧而無情,恨鳴亦屬無用,我即不必相因。蟬為己鳴,不關乎于聽者;而聽者自策為警,全詩言己在不如意中清高自守。前人評此詩清絕,即在此處。
于詩法最可取之處,在于五六兩句宕開,說泛梗與故園,興嘆身世。這本不是詩之主旨,即是以漂泊中思鄉(xiāng)常情,別開一面,用來襯底薄宦清高。更覺其中不易。一樹碧無情,個中世態(tài)炎涼之況味,凄絕難盡,最是憾心感人之句。尾聯(lián)倒敘,相警句前置為重,后句補之;并合首句高難飽之意,全詩意韻完足。
以,古字與已通。《說文》:“謂人意巳堅實見諸施行也。凡人意不實則不見諸施行。吾意巳堅實則或自行之?!睔v來把以解作憑藉,是為錯解。本以,即是本已,言其所守在清高之處,自然不同凡俗。后面附錄中,錢鐘書所評別有見地。錯綜曲婉,為本篇特有之意蘊。
【歷代評析輯要】
《唐詩快》:?
說得有品有操,竟似蟲中夷齊(“本以”句下)。?
《唐律消夏錄》:?
首二句寫蟬之鳴,三四寫蟬之不鳴;“一樹碧無情”,真是追魂取氣之句。五六先作“清”字地步,然后借“煩君”二字折出結句來,法老筆高,中晚一人也。?
《五朝詩善鳴集》:?
清絕。?
《圍爐詩話》:?
義山《蟬》詩,絕不描寫用古,誠為杰作。?
《唐詩成法》:?
三四流水對,言蟬聲忽斷忽續(xù),樹色一碧。五六說目前客況,開一筆,結方有力。?
《李義山詩集箋注》:?
姚培謙曰:此以蟬自況也。蟬之自處既高矣,何恨之有?三承“聲”字,四承“恨”字。五六言我今實無異于蟬。聽此聲聲相喚,豈欲以警我耶?不知我舉家清況已慣,毫無怨尤,不勞警得也。?
《玉溪生詩說》:?
起二句斗入有力,所謂意在筆先。前半寫蟬,即自喻;后半自寫,仍歸到蟬。隱顯分合,章法可玩。?
《唐詩三百首》:?
無求于世,不平則鳴;鳴則蕭然,止則寂然。上四句借蟬喻己,以下直抒己意。?
《峴傭說詩》:?
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詩境淺說》:?
學作詩者,讀賓王《詠蟬》,當驚為絕調(diào);及見玉溪詩,則異曲同工,可見同此一題,尚有馀義,若以他題詠物,深思善體,不患無著手處也。?
《錢鐘書》:
蟬饑而哀鳴,樹則漠然無動,油然自綠也(油然自綠是對“碧”字的很好說明)。樹無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蟬棲樹上,卻恝置(猶淡忘)之;蟬鳴非為‘我’發(fā),‘我’卻謂其‘相警’,是蟬于我亦‘無情’,而我與之為有情也。錯綜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