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最動聽的聲音及美妙的畫面
YIQIBEISONGGUSHICI
一起背誦古詩詞
衛(wèi)東傾情朗讀
當最愛的古詩詞
遇上最動聽的聲音及美妙的畫面
是那么相得益彰,愈增其妙
( 點擊下方 即可收聽 )
第44期
蘇東坡先生云:"腹有詩書氣自華。"
古詩詞中充滿了美好的意境,希望所有孩子都不要把這種學習當成負擔,而把它當做一種美的歷程。能在聆聽中感受美,讓他們在以后漫長的人生路中有了更多的勇氣和力量。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走近作者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是四川眉山人,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書畫家。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他的詩、詞、文、書、畫都取得了較高的成就,是繼歐陽修之后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為詞人,又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派,書法方面,又和黃庭堅、米芾(fú)、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家”。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并沒有空發(fā)議論,而是借助廬山的形象,以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人生哲理,所以自然親切。開頭實寫游山所見,形象地寫出千姿百態(tài)的廬山風景:廬山峰巒起伏,丘壑縱橫,游人所處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接著借景說理,指出人們?yōu)楹尾荒鼙嬲J廬山的真實面目,因為身在山中,視野受到局限,看到的只是一峰一嶺,一丘一壑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事實上,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何嘗不是如此?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詩詞之外
如果將宋代以前的詩歌傳統(tǒng)以言志、言情為特點分類的話,那么到了宋朝,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后另辟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而這首《題西林壁》就很好地表現出了宋詩的這一特色。
文字來自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詩說中國文化》
配樂選自群星的《丹青客(純音樂版)》以及王俊雄的《登軒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