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坊間就一直有“棒打出孝子”、“板子頭上出狀元”的說法,“棍棒教育”曾長期流行。具體方法上,古人一般選擇“打屁股”。
【自商周始有笞尻(kāo)】
“打屁股”書面語叫“笞尻”,具體說是“用撲作教”。明朝學生歲考分六等,“用撲作教”是懲戒成績排在第四等學子的。被“打屁股”并非最糟糕,如果再差一等則是直接降級或開除。為保留學籍,不少學子會央求督學打自己的屁股。
對于“打屁股”,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史書《尚書》有云:“移以典刑,流宥(yòu)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逼渲械摹皳渥鹘绦獭本褪怯媚竟鞒榇?。至周代體罰被進一步明確。
《周禮·春官》“小胥”條稱:“小胥掌學士之征令而比之。觵(gōng)其不敬者,巡舞列而撻其怠慢者。”小胥相當于助教,協(xié)助大胥召集貴族人家子弟,對學習懶散的可以用鞭子或木棍抽打。此后“棒打”成為古代教育的常規(guī)手段。
【父母不干涉老師】
清代獨逸窩退士所編《笑笑錄》有則“打還”的故事:一孔姓學生因罵老師被體罰。哪知這家是老年得子,孩子得寵任性:“先生打人,我必打他,不然,有死而已。”家長怕孩子真有個三長兩短,于是賄賂老師數(shù)十金,請老師給學生打一回。
古代講究師道尊嚴,家長一般不干涉老師打孩子。但果真有求情的家長,若遇到“任性”的老師便很難辦。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有個故事:一貢士家里聘有家教,每當體罰孩子時,孩子母親便讓婢女求情。有次她親自到窗前求情,老師大怒,拿著木板“界方”出來,孩子母親見狀就跑,可這老師認死理,追上后竟然打起孩子母親的屁股!
【利用恥感好訓誡】
俗話說,“頸項縛繩子,屁股打板子?!逼ü伤坪跆焐ご?。細究起來,“父母打”遠早于老師體罰。《管子·形勢》中稱:“弱子,慈母之所愛也,不以其理動者,下瓦則慈母笞之?!币鉃椋盒『⑷涡圆鸱可系耐?,母親不能手軟,要打他屁股。民間流行的“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即由此而來。
古人眼中,打孩子天經(jīng)地義?!抖Y記·內(nèi)則》說:“父母怒不悅,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font>----即使父母錯了,打你你都得受著,乖乖挨打才是好孩子。需指出的是,中國人喜歡“打屁股”是“恥感文化”的表現(xiàn),因為感到羞恥,所以訓誡效果更好。
img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