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博物館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是一座綜合性歷史藝術類博物館,是南京市市立博物館,國家重點博物館之一,是江蘇省、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她的前身是建國初期成立的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1978年南京市博物館正式掛牌。南京市博物館擔負著南京地區(qū)的地下遺址和古墓葬的考古發(fā)掘調查,文物的保護、藏品的征集與保管,以豐富的文物、文獻資料及研究成果為基礎,展示南京在中國各個歷史發(fā)展階段的發(fā)展的軌跡,重點展示南京古都歷史文化的成就。
南京市博物館所處的朝天宮是江南地區(qū)建筑等級最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朝天宮之名,系明洪武十七年(1385)太祖朱元璋下詔親賜,取"朝拜上天"之意?,F(xiàn)存建筑為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占地面積約四萬平方米。
開放時間
9:00——18:00(17:00停止售票,游客停止進入),全年無休
票務信息
20.00元(特別展需另購票)
官方網站
http://www.njmm.cn/
聯(lián)系電話
(025)84466460、84200177
聯(lián)系地址
秦淮區(qū)建鄴路朝天宮4號
建造歷史
朝天宮的歷史可以上溯到2500年前,春秋時期在今朝天宮后山已經出現(xiàn)了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冶城"。相傳吳王夫差曾在此設冶鑄劍,建立了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冶鑄作坊,并聚集了一定的固定人口,從而形成了原始城邑。后人遂稱此山為"冶山"。
三國東吳時期,孫權在這里設置冶官,將冶山作為東吳制造銅鐵器的重要場所。除制造兵器和用具外,據(jù)說也鑄造銅錢。
東晉初年,司徒、丞相王導將冶山改建為自己的私人別墅,明為"西園"。當時的西園"果木成林,又有鳥獸麋鹿",風景十分優(yōu)美。王導常于此召集文人雅集。據(jù)《六朝事跡編類》記載,當時冶山仍有冶坊開工,其時王導曾患重病,疾久不愈,方士戴洋進言:"君本命在申,而申地有冶,金火相鑠(古代以地支配五行,申屬金),于君不利"。因此,王導下令把冶坊遷至清涼山、石頭城一帶,他所患疾病居然不治而愈了。由于王導采取了保護環(huán)境的措施,使得冶山地區(qū)從此成為名副其實的風景勝地。冶山西有卞公墓、卞公祠。卞壸為東晉名臣,晉成帝咸和三年(328)歷陽(今安徽和縣)鎮(zhèn)將蘇俊起兵攻打建康,卞壸率部抗擊大敗,父子二人同時遇難。 "蘇俊之亂"平定后,朝廷將卞壸葬于冶山西側。卞壸父子忠心報國,事跡感人,歷朝歷代對卞壸墓均曾加修葺,因卞壸祠之興建早于朝天宮,故民間有"先有卞公祠,后有朝天宮"之說。
南朝劉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在冶山建立了"總明觀" ,這是古代南方最早的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分設文、史、儒、道、陰陽五門學科,詔請有名望的學者二十人擔任教職,成為一時文苑盛事。后來,文、史、儒、陰陽四門學科逐漸失傳,而道家學派又漸與道教合流,在冶山上修建道觀。從此冶山開始成為道教勝地,香火連綿不絕,流傳千載。
盛唐時期,治山建有太極宮,李白、劉禹錫等大詩人曾先后至此登臨。
宋代名為天慶觀,蘇軾、王安石、陸游等人也都曾游歷此處。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戰(zhàn)敗被俘,在押往大都(北京)的途中,曾夜宿于此,留下了慷慨激昂的詩句。
元代名為玄妙觀,后改為"大元興永壽宮"。明洪武十七年(1385)太祖朱元璋下詔改建,并賜名為"朝天宮"。明代的朝天宮既是皇室貴族焚香祈福的道場,同時也是春節(jié)、冬至、皇帝生日這三大節(jié)前文武百官演習朝拜天子禮儀的場所。
明代的朝天宮是當時南京最大、最著名的道觀,占地面積300多畝,有各種殿堂房廡數(shù)百間,立體建筑有神君殿、三清正殿、大通明寶殿、萬歲正殿等。大山門為東向,據(jù)載,大山門內有左右碑亭各一。其南碑為"奉敕重建朝天宮碑",保存完整,現(xiàn)存朝天宮大成殿丹墀前,其北碑碑身已毀,僅存碑座赑屃。明末,朝天宮部分建筑毀于戰(zhàn)火。
清代康熙、乾隆時期,隨著江南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朝天宮也逐漸得到重修,規(guī)模甚大,"宮觀猶盛,連房櫛比"??滴跄涎矔r,曾為朝天宮題寫匾額,曰:"欣然有得"。乾隆留下江南,曾先后五次登臨游覽朝提高,每次都題詩寄興。如今刻有五首乾隆親筆題詩的石碑,仍完整的立在朝天宮后山的御碑亭內,供游人觀賞。道光年間因朝天宮屢遭火災,從風水家言,把朝天宮大山門由朝正東,改為偏向東南。咸豐年間,太平天國定都年間,把朝天宮改為制造和儲存火藥的"紅粉衙"。同治五年(1866)兩江總督曾國藩,為了標榜儒家思想,粉飾太平,將后來的道觀改為孔廟,并把原在成賢街的江寧府學遷至朝天宮。于是就形成了中為文廟,東為府學,西為卞公祠的格局。文廟面臨云瀆,正南端有照壁,東西與宮墻連成一體,照壁正面嵌有"萬仞宮墻"四個磚刻大字,"萬仞宮墻"語出《論語·子長篇》,頌揚孔子文章道德之高。宮墻內為泮池,是文廟的標志性建筑,宮墻東西兩側為磚雕牌坊,上刻"德配天地","道觀古今"門額,系曾國藩所書。
廣場北側是"欞星門",進門數(shù)十步,北為大成門,因門內陳放檠戟儀仗,有稱戟門。戟門分左、中、右三門,中門為皇帝祭孔時出入的地方,親王、郡王可走左、右兩門,而一般官員只能走戟門兩側的"金聲","玉振"兩小門。"大成"、"金聲"、"玉振"之名均出自《孟子·萬章句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過大成門向北,東西各有配殿,東殿旁有銀杏一株,枝繁葉茂,主干需兩人合抱,據(jù)載此樹為清初所植(《云瀆道橋小志》),至今已逾200春秋。經過方形廣場,北端為大成殿,大成殿是朝天宮的主體建筑,重檐歇山頂,五進七間,白石為臺,純黃琉璃覆頂,金碧輝煌,美輪美奐,曾供奉孔子"大成至圣先師文宣王"牌位。大成殿后為崇圣殿,又名先賢祠。曾供奉孔門弟子及南京鄉(xiāng)賢牌位。用廡殿頂,覆黃綠琉璃。崇圣殿后是冶山最高處,建有"敬一亭" ,這是文廟標志性建筑。亭東有飛云閣、飛霞閣,這組建筑明代已有其名,現(xiàn)存建筑在清代屬江寧府學。飛云閣前即御碑亭,乾隆五次題詩的御碑就保存在這里。朝天宮為典型的明清殿宇式建筑。其建筑格局、樣式、營造技術等,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尤其是明清建筑的重要而難得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朝天宮一直是南京的重要名勝。明清之際,南京有"金陵四十八景",其中"冶城西峙"就是指朝天宮。文人雅士書寫朝天宮的詩文,延綿不斷。
建國以來,朝天宮這座歷經滄桑的古建筑群重新煥發(fā)了青春。1957年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京市博物館所在地,精美絕倫的古代文物展示,雄偉壯觀的古代建筑,兩者交相輝映,成為古都南京的一顆明珠。
視覺盛宴
南京市博物館有十萬件文物收藏,上溯遠古,下迄民國,藏品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南京歷史的見證。在館藏文物中,南京人頭骨化石、青釉羽人紋盤口壺、青瓷蓮花尊、王、謝家族墓志、青花蕭何追韓信梅瓶、鑲金托云龍紋玉帶、漁翁戲荷琥珀杯等一批文物蜚聲中外,是個歷史時期的文物精粹的典型代表。在藏品研究方面,已出版了《六朝風采》、《金與玉》、《南京市博物館藏印選》、《明代冠服首飾》等,藏品介紹在《南京文物精華》、《南京文化志》、《南京文物志》、《江蘇省文物志》等書中都有一定的篇幅。豐富的館藏是博物館業(yè)務工作的基礎。南京市博物館定位于展示古都南京歷史文化上,根據(jù)館藏文物的特點,結合歷史文獻,舉辦了《六朝風采》、《明都南京》兩個展示南京古都歷史文化的基本陳列,其中《六朝風采》被評為"全國首屆十大精品陳列"。為更好的合理利用文物,發(fā)揮館藏文物的優(yōu)勢,還舉辦了《民國文物》、《六朝墓志》、《古硯》、《古玩》等專題性展覽,給觀更多的集中觀賞的機會。此外,引進國外的文物藝術品展覽,展示異域優(yōu)秀文化,舉辦了《意大利貝利尼博物館藏文藝復興時期作品展》、《公元15-16世紀佛羅倫薩貴族服飾展》。館藏文物多次遠涉重洋,在美國、德國、英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展出,引起各地觀眾的極大興趣。館內現(xiàn)有基本陳列《六朝風采》,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展示六朝文物,反映六朝文化的專題陳列,1997年獲全國首屆“十大精品陳列”稱號。《明都南京》陳列,集中展示了南京作為明代立國都城和當時的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輝煌成就?!赌暇┝刀汲沁z跡探尋》展覽,介紹了建康都城考古的工作成果。這些展覽從不同角度凸現(xiàn)南京古都歷史文化特色,可以領略南京城市發(fā)展的歷史軌跡。館內還引進國外文化藝術展覽,向南京市民介紹國外藝術與文化,進行中外文化交流。舉辦過《荷蘭著名畫家凡高畫展》、《新加坡女畫家王麗涵畫展》,日本水墨畫家鵜崎博的《中國長江江南美術展》,香港女畫家黃靜端的《黃靜端國畫展》, 《臺灣朗靜山攝影作品展》 ,日本亞細亞美術交友會的《亞細亞二千年國際和平現(xiàn)代美術展》、《中日友好少兒書畫交流展》等展覽,豐富的陳列展覽,向全國,向世界展示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精彩,展示世界優(yōu)秀文化的精彩。館藏的文物還參加在國外舉辦的展覽,日本名古屋市建市百年活動期間,在日本名古屋舉辦了《南京明代王公貴族文物展覽》。還參加了在美國舉辦的《中國天子文物展》,在日本舉辦的《中國古代玻璃金銀器展》,在德國、瑞士、英國、丹麥舉辦的《中國古代人與神展覽》,在香港舉辦的《國寶——中國歷史文物精華展》,在新加坡舉辦的《宋元明三朝文物展》,在日本舉辦的《中國明清宮廷貴族婦女文化與珍寶展》。館藏文物精品多次遠涉重洋,展示華夏文化的風采。
相關展覽
俄羅斯拉夫藝術博物館館藏油畫與雕塑文物展
在第四屆南京文化藝術節(jié)期間,南京市博物館邀請俄羅斯雅羅斯拉夫博物館在朝天宮共同舉辦《俄羅斯藝術精品--雅羅斯拉夫藝術博物館館藏油畫與雕塑文物展》,為金秋時節(jié)的古城南京又增添姿彩。俄羅斯油畫與雕塑,以特有的深沉憂郁的藝術語言和情調,史詩般的描述和再現(xiàn)了俄羅斯文化發(fā)展的歷史階段。俄羅斯油畫與雕塑在世界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對中國的近代藝術特別是近代美術教育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曾經產生了重大影響。
這次來南京展出的俄羅斯油畫與雕塑作品,是雅羅斯拉夫博物館收藏品中的精品,有些是著名畫家的作品。這些作品是第一次到中國來展出,這58件作品足以讓我們領略十九至二十世紀俄羅斯油畫與雕塑的風格,品味俄羅斯藝術的韻味,得到高雅的藝術熏陶。
南京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
為配合江蘇省首屆文物節(jié)和南京市第三屆文化藝術節(jié),我們精心組織安排了《南京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南京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合理利用,在國家文物局,江蘇省的關心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一些成果。這些成績和榮譽的取得,首先要感謝各級政府部門一以貫之的支持;感謝社會各界和市民的熱切關注;更要感謝奮斗在文博第一線的文物工作者的辛勤耕耘。由于他們的理解,支持,辛勞和汗水,才有今天南京文物事業(yè)的發(fā)展和繁榮。李源潮同志曾指出:“上要對得起祖先,下要對得起后代,要讓古都神韻永駐?!?/span>我們的工作還做得不夠,同政府與市民的要求還有差距。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任重道遠,歷史責任當仁不讓。
對一座城市而言,文化遺產是弘揚特色,提高品味,改善環(huán)境,發(fā)展旅游等方面的珍貴資源。這次展覽,既是對南京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回顧和總結,也是對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感謝和回報。讓我們攜起手來,恪盡職守,努力進取,贏得理解,爭取支持,當好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守護人,承擔起歷史和未來的責任,為把南京建設成“充滿經濟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環(huán)境優(yōu)良”的文化名城共襄盛舉。
雞鳴春曉金陵早—陳大羽先生作品展
2005年,歲在乙酉,又到了一個傳統(tǒng)的雞年,圍繞著新年迎春這樣一個主題,南京市博物館于2月4日至2月28日舉辦“雞鳴春曉金陵早——大羽先生國畫作品展”。
陳大羽先生是我國著名書畫家、篆刻家、美術教育家,原名漢卿、后更名為翱,字大羽,廣東潮陽人,以大寫意花鳥而著稱,尤擅畫雄雞,兼及山水、書法、篆刻,得藝術大師齊白石先生真?zhèn)?。他的作品氣勢宏偉,筆力雄健,渾厚酣暢,文而不野,絕對看不到灰暗、低沉的情調,多是欣欣向榮的氣象。齊白石先生曾將寫意畫分成“大寫意和小寫意”,而陳大羽更注重大寫意。畫家的畫路追求決定于畫家本身的修養(yǎng)、美學主張、生活經歷和個人對藝術的偏愛。大羽先生性格豪爽,為人豁達大度,作畫豪放雄渾,顯示出浩蕩磅礴的氣勢。他從傳統(tǒng)技法向現(xiàn)今創(chuàng)作寫生的轉化,又將現(xiàn)代精神、審美旨趣濃縮于筆墨表現(xiàn)之中。大羽先生明知大寫意難度大,修養(yǎng)要求高,但他始終堅定不移地在大寫意的藝術園地上辛勤耕耘,數(shù)十年如一日。他擅長以篆籀之筆作畫,追求金石味;他又以畫法畫意,介入書法和篆刻。他的作品不論大小,都能體現(xiàn)大寫意的面貌。
俄羅斯藝術精品展
是南京市博物館2004年10月為舉辦雅羅斯拉夫藝術博物館油畫與雕塑文物展而編印的一本展品圖錄。雅羅斯拉夫藝術博物館是俄羅斯最大的州立藝術博物館,館藏文物十分豐富,油畫與雕塑作品是該博物館的主要藏品。為豐富南京市第四屆文化藝術節(jié)活動內容,南京市博物館邀請俄羅斯雅羅斯拉夫藝術博物館,在朝天宮共同舉辦了《俄羅斯藝術精品——雅羅斯拉夫藝術博物館油畫與雕塑文物展》。展覽中陳列了雅羅斯拉夫藝術博物館收藏的俄羅斯十九至二十世紀的油畫與雕塑優(yōu)秀作品58件。油畫作品有:肖像畫、風景畫、靜物畫、風俗畫、歷史畫、圣像畫等,其中有著名畫家列賓、維列金沙、艾瓦佐夫斯基、瓦西列耶夫、薩維基斯、馬科夫斯基、佩羅夫、希什金的作品,多為俄羅斯油畫名作。雕塑作品有青銅雕塑像和石雕像,作品生動逼真,體現(xiàn)出俄羅斯雕塑藝術水平。這些作品都是第一次到中國展出,具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這本圖錄,為每件作品標明了作品名稱、作者和年代。作為展覽的衍生書籍,它既給觀眾留下了一份參觀紀念物,也更給藝術愛好者和專業(yè)工作者,提供了一份學習和研究俄羅斯油畫和雕塑藝術的寶貴資料。
瓷珍雅集——館藏元明清瓷器展
匯聚了館藏元、明、清三個時代的瓷器精品,分為“元瓷珍藏”、“明瓷集萃”、“清瓷雅韻”等三個單元,展示了各類瓷器精品160余件。除展示三個時代代表性瓷器實物外,還以展板形式匯集了大量不同時期官窯、民窯款識,為瓷器愛好者和收藏者提供了一個了解瓷器釉色、造型、款識等各方面知識,近距離欣賞瓷器之美的機會。
玉堂佳器——館藏精品展
展出包括“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青釉羽人紋釉下彩盤口壺”等國寶精品在內的文物精品20余件,是館藏文物的精華所在。展廳內部設置,采用典型的江南多進穿堂式格局,將文物精品以1-2件為一組的形式,分別安排在相對獨立的空間,使觀眾在欣賞文物時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龍蟠虎踞——南京城市史展
展覽利用館藏文物和南京地方文獻資料,按照歷史發(fā)展的脈絡,分為從遠古到秦漢、六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國五個單元,全面表現(xiàn)人杰地靈、文化積淀深厚的南京歷史與文化,重點展示了南京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在陳列內容上突破文物展品的局限性,大量采用文獻、照片、檔案等歷史資料;在陳列形式方面大膽嘗試多種陳列語言和新技術、新材料,運用復原場景和創(chuàng)作畫等形式重現(xiàn)歷史。展出文物1600余件。
圣塔佛光——金陵長干寺地宮出土文物展
展覽分佛光掠影、長干佛脈、盛世重光、莊嚴寶函、佛門七寶、裊裊佛香、虔心發(fā)愿、舍利圣物八個主題,展出文物30余件,其中包括七寶阿育王塔、金棺銀槨、絲綢織品、水晶球、瑪瑙杯、念珠、鎏金銀鳳、銀鎏金蓮花寶子香爐等。
勝跡千年——朝天宮歷史展
朝天宮是江南地區(qū)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建筑等級最高、保存最為完好的一組明清官式古建筑群。朝天宮之名,系明洪武十七年(1385)太祖朱元璋下詔親賜,取“朝拜上天”之意。朝天宮所在的冶山地區(qū)是南京開發(fā)較早、較為知名的地區(qū),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歷朝歷代建置、沿革屢經變遷,史不絕書。
現(xiàn)存建筑于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分為東、中、西三路。東路為江寧府學,西路為卞壼祠,中路為府學文廟,占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1957年,朝天宮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為南京市博物館所在地。
為了使廣大游客和各界人士能夠更加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朝天宮的歷史沿革與現(xiàn)狀,我館制作了《勝跡千年——朝天宮歷史沿革展》。展覽分為“冶城春秋”、“朝天云閣”、“人文掌故”三個單元,分別介紹朝天宮的歷史沿革、現(xiàn)狀和歷史上的掌故、詩文。此外,還將展示記載朝天宮歷史的兩座石碑。
云裳簪影——館藏宋明服飾展
展示了館藏宋、明時代的服裝與各種佩飾,其中各種服裝、鞋襪20余件,各種金、銀、玉首飾、佩飾100余件。
六朝風采
這是一本以南京地區(qū)遺存的六朝文物為題材編纂的大型圖錄文獻書籍。由南京市博物館編、文物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南京是六朝古都,半個多世紀以來,南京市博物館的文物考古工作者,以發(fā)掘、保護、研究、傳承六朝文化為已任,發(fā)掘了南京地區(qū)六朝時期的墓葬近五百座,并對六朝城市遺址做了大量的考古調查和發(fā)掘,收入館藏的六朝文物已近萬件。以這些豐富的六朝文物為基礎舉辦的《六朝風采》陳列展覽,1997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屆全國十大精品陳列”。
為進一步廣泛傳播六朝知識,弘揚民族文化傳統(tǒng),在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的建議下,從2001年起,南京市博物館經三年努力,全館上下通力合作編纂成了這本與陳列展覽同名的《六朝風采》圖錄。全書是在考古、收藏、研究的基礎上,精選館藏六朝文物三百余件,并擇選部分南朝石刻的典型作品與棲霞山千佛巖南朝石窟的有關資料,依據(jù)“生活用具”、“喪葬用具·壁畫”、“其它”編排,以清晰的圖片和簡要的中英文說明,全面地展現(xiàn)了南京六朝文物特色,為文化史學界、藝術界以及教育界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建康都城遺跡探尋
南京是我國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2500多年建城史中,尤以“六朝古都”而蜚聲海外。長期以來,對六朝都城——建康城的認識,都局限于史料和文獻記載。而對其真正的位置、范圍及結構等問題一直不是很清楚。這也是我市文物考古工作者長期以來一直在探索的重要課題。近幾年來,為配合南京市大規(guī)模的城市改造建設,南京市博物館的考古人員積極主動投入到配合城市建設的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工作當中。圍繞著六朝城市遺跡的調查和發(fā)掘,先后在成賢街、大行宮一片近二十處地點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特別是在大行宮一帶,發(fā)掘了多處地點,其中最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了一處六朝時期的道路及兩側的路溝,這也是多年以來六朝城市遺跡中最為重要的發(fā)現(xiàn)。這一發(fā)現(xiàn),對了解六朝時期城市遺跡,進而探索建康城市的位置及結構等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考古工作
南京市博物館有一支專業(yè)考古隊伍,負責南京地區(qū)的地下墓葬和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和調查工作。大量的田野考古收獲,為研究南京地區(qū)的歷史文化軌跡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湯山南京直立人化石地點的考古發(fā)掘,出土了距今35萬年的南京猿人頭骨化石和一大批動物化石,這是在南京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人類遺跡。該項考古被評為1994年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九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赌暇┤嘶攸c》考古報告被評為"第二屆夏鼐考古學成果獎"二等獎,"江蘇省第二屆文博學術論著獎"特別獎。南京象山等地一批六朝家族墓地的考古發(fā)掘,獲得了六朝家族,特別是王氏、謝氏、李氏、高氏家族的墓葬規(guī)制與習俗的珍貴資料,被評為1998年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高淳薛城遺址的發(fā)掘,出土了大批的新石器時代文物,其中彩陶、玉器極為珍貴,是繼南京北陰陽營遺址發(fā)現(xiàn)后,南京又一處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被評為1997年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提名獎。此外南京市博物館的考古集中在南京地區(qū)的史前考古、六朝考古、明代考古等方面,收獲豐碩。湯泉牛頭崗古文化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六朝建康城遺跡考古、六朝帝王陵寢考古調查、明故宮遺址考古調查、明代龍江船廠遺址考古調查,都是考古研究工作的重要課題。
出版物
南京市博物館藏印選
這是一本南京市博物館所藏的印章和印材選輯圖錄書籍。本書是南京市博物館2001年文博科研課題成果之一。全書是從館藏近千方印章中精選了231方印章、100方印材,分別進行研究后,分類編纂而成;書中刊錄照片285張、印拓297張,并附注了文字說明。《南京市博物館藏印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印章,下編為印材,印章分為官印、私印、近現(xiàn)代名人及篆刻名家印三章。所錄印章和印材各依時代早晚編排,清晰的照片、印拓和詳細的文字解釋,直觀地向讀者展現(xiàn)了每一枚印章的風采和內涵。本書收錄印章藏品的時間分布,上至戰(zhàn)國,下延近代,歷史跨度很長,而印的主人不乏貴胄名家,如東晉“關中侯印”金印、“零陵太守”石印、明太祖朱元璋養(yǎng)子“沐英”石印、近代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文之印”等。其中的印章不僅對廣大的篆刻愛好者以及收藏者都有學習和借鑒的意義,更可從中窺見我國古老的文化之傳承,也給南京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難得的珍貴史料。
其他資料
該館重視學術研究和出版工作,編輯出版有《唐明徵君碑帖》、《南京風物志》、《南京文物與古跡》、《南京市博物館》、《南京出土六朝墓志》、《六朝文物考古論文選》、《南京人化石地點》、《明代冠服首飾》等書。其中《南京人化石地點》獲“第二屆夏鼐考古獎”、 “江蘇省第二屆文博論著特別獎” 。該館人員還撰寫大批考古簡報、學術論文,在全國各有關學術刊物發(fā)表。此外還邀請海內外專家學者在館內作學術交流,參加全國及海外專題學術研討會,將研究工作不斷引向深入。
部分精品概覽
明·鑲金座荷鷺紋玉飾件
上部為和田玉雕琢的爐頂,下部為金座。爐頂通體多層鏤雕,頂飾由兩片荷葉組成,荷葉下葦葉水草穿插交織,兩對鷺鷥棲息其間,該器雕琢時采用了鉆孔鏤空之法,但孔并非直線貫穿,工藝嫻熟。金座作仰覆蓮瓣狀,金座上部還有四個金質小爪,用來固定上部的玉爐頂。
胎色白中泛黃,瓶口頸部和底部邊緣施褐色釉,釉色晶瑩勻凈,褐彩柔和。瓶身滿飾纏枝卷草紋,淺刻細線,構圖莖葉纏綿,疏密有致。卷草紋在唐代就很流行,后人稱之為唐草。宋吉州窯、耀州窯、磁州窯等均廣泛采用作邊飾,器身滿布卷草紋的宋代吉州窯瓷器甚為少見。
春秋·菱格紋銅劍
南京市六合區(qū)程橋東周墓出土。青銅質。劍身長52.5cm,寬4.5cm,刃薄鋒利,劍莖有兩道箍凸起,劍格有鑲嵌的空槽,嵌物已佚。劍首圓形,內有數(shù)道同心圓。劍身飾墨色菱格紋,制作精致。
宋·鸞鳳穿花紋金帔墜
金質,呈橢圓形水滴狀。由兩塊鏤空金片打作、拼合而成,上端可開合,邊緣較薄,中心微鼓,頂端有穿孔,用以穿系佩掛。出土時系有絲線。主題紋飾為花葉中一對鸞鳳展翅飛翔。邊緣鏤刻草葉紋一周。墜飾出土時用絲線系于墓主身上,當為宋代女性所穿霞帔下的壓腳即帔墜。
元·蟠螭紋玉帶扣
整塊橢圓形青白玉雕琢而成,中間鉆出直徑為1.8厘米圓孔,從側面將玉剖成兩半,琢以扣環(huán)相連,兩片玉扣開合自如。正面用高浮雕手法琢出一大一小兩只盤螭,均首尾銜接依中心圓孔盤繞。南京元代考古玉器極少,這件精美蟠螭紋玉帶扣出土于有明確紀年的元墓中,非常罕見。
明·嵌寶金頭面
金質,為一副完整的明代貴族婦女頭飾。包括挑心、掩鬢、頂簪、分心等。分別作如意形、火焰形、花形。其上均鑲嵌紅寶石、藍寶石、綠松石、貓睛石等。造型和工藝十分精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南京江寧區(qū)將軍山明成化十年沐斌繼室夫人梅氏墓出土,南京市博物館藏。
南朝·貴族女子出行圖畫像磚
主題為貴族女子出行圖,畫面上有四人及一輛牛車。牛車一牛雙輪,牛體型健壯,車廂長方形,卷棚頂。趕車人居牛車右側,三名女子立于車后,一女發(fā)髻左側高聳,身份較高,另二女當為仆從。皆上著寬袖衫,下穿百褶長裙,裙口皆上及胸部,人物外型特征鮮明。
春秋·菱格紋銅劍。南京市六合區(qū)程橋東周墓出土。青銅質。劍身長52.5cm,寬4.5cm,刃薄鋒利,劍莖有兩道箍凸起,劍格有鑲嵌的空槽,嵌物已佚。劍首圓形,內有數(shù)道同心圓。劍身飾墨色菱格紋,制作精致
明·龍泉窯刻花纏枝蓮紋青瓷爐
出土于南京市雨花臺區(qū)郎家山明永樂五年宋晟墓,瓷質,灰白胎,通體青釉,爐底無釉,敞口,平沿,器形呈桶狀,下部略收,下部有三獸足,內底部有一圓洞,附一圓形墊餅,墊餅上有一圓形餅狀鈕。腹部繪有荷花紋。
六朝·人面紋瓦當
灰陶質。瓦當正面為淺浮雕的人面圖案,眉、眼、鼻、面頰、口、胡須俱全,生動形象。瓦當是中國古代建筑構件,一般用于宮殿、衙署、寺觀等高規(guī)格建筑,用以保護檐頭,并具有極強裝飾性。歷代瓦當紋飾多樣,風格各異,其中人面紋瓦當在國內其他地區(qū)出土較少,極具特色。
總館藏品七寶阿育王塔現(xiàn)移至大報恩寺遺址公園展出
明·嵌寶石蓮紋金盒
嵌寶石金盒制作工藝精湛,裝飾華麗。盒面滿飾蓮花、如意云紋,上嵌紅寶石、藍寶石與綠松石。盒側面飾纏枝蓮紋,盒底以如意云紋為地紋,上刻梵文六字箴言。具有極高的宗教、歷史和藝術價值。江寧區(qū)將軍山明成化十年沐斌繼室夫人梅氏墓出土,南京市博物館館藏。
清·紫色云龍雜寶紋妝花綢單蟒袍
織繡,圓領、前后及左右四開裾,馬蹄袖,紫色綢質,領邊、衣襟用“卍”字紋織金料鑲邊。用片金線以妝花工藝織九條五爪金龍,間隙織有五彩祥云、雜寶等紋樣,下擺織海水江崖紋。袍服質料輕薄,多為夏季穿著。
冒頂
明代帽頂亦稱頂子,形制承自元代,洪武六年曾規(guī)定官員帽頂?shù)牟馁|:一品二品用玉、三品至五品用金、六品至九品用銀(庶民帽不用頂)?;实壑T王的大帽、直簷帽上也綴有各種華麗的帽頂。
春秋"工吳大叔”銅盤
北宋七寶鎏金阿育王塔
明景德鎮(zhèn)窯刻花牡丹紋白瓷執(zhí)壺
明青花折枝花卉紋菱口盤
明龍泉窯印花牡丹紋瓷執(zhí)壺
新石器牛首陶罐
清,高遇《牛首煙戀圖》絹本 設色
明 林良 《古木蒼鷹圖》
唐長沙窯青釉褐彩花蝶紋瓷執(zhí)壺
春秋 蟠虺紋銅鼎
注:
南京市博物館的官方微博http://weibo.com/p/1001065543515399/home?from=page_100106&mod=TAB&is_hot=1#place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
另注:
南京博物院,如若是到了南京也是值得去的一處,藏品更為豐富,這里就不過多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