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趙國長平,一場戰(zhàn)國時期,持續(xù)最長,規(guī)模最大,最慘烈的戰(zhàn)爭,就此打響!
秦國先后派出了名將王龁、白起,起兵五十萬圍攻趙國。
而趙國也被動地派出了廉頗、趙括應戰(zhàn)。
這這一場賭上了兩國未來國運的戰(zhàn)爭之中,最終秦國慘勝,白起一戰(zhàn)坑殺四十萬趙國士兵而震驚天下!史稱“人屠”
此戰(zhàn)之慘烈空前,難以用語言來形容,血流漂杵,天地變色!
雖說不以成敗論英雄。但后世將此戰(zhàn)的黑鍋都背負在了年輕將領趙括一人的身上,似乎有失公允。
在戰(zhàn)爭初期,是趙國廉頗VS秦國王龁,趙國連連敗退,沒占到任何的便宜。甚至兩個重要據點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軍占領攻下。
趙軍屢戰(zhàn)屢敗,于是廉頗堅守陣地不出,想要以逸待勞地拖下去,結果自己這邊反而糧草補給不上,糧道更是頻頻被騷擾劫持。
反而遠道而來的秦軍,利用水路運量,糧草反倒是比趙軍的補給更及時。
在冷兵器時代,講究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可見后方補給的重要性。
從雙方補給這一塊來看,就已經令勝利的天平傾斜,勝負也就成時間問題。
原本遠道而來的秦軍,反而比趙軍更加能拖,拖得趙軍反而撐持不住了?
這種不利的局面,即便是趙國第一名將李牧在,恐怕也是無能為力了!
糧草!糧草!糧草!
打不過可以拖;但連拖都沒資格托,焉能不???
這種曠日持久的拉鋸戰(zhàn),也是兩國國力的比拼。
秦國依靠著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三代積累的基業(yè),從邊陲弱小的秦地,變成了國力空前的秦國。
而此時的趙國,國力空虛,儼然已經是拖不下去,再拖就不僅是輸掉戰(zhàn)爭,甚至整個國家都要被拖垮了。
于是趙國換下了主守又屢敗的廉頗,換上了更加擅長于進攻的趙括。
這也是趙國釋放出的一個信號——決戰(zhàn)!
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諸侯或畏懼秦國不敢救援;記恨趙國不愿救援),趙國只能放手,拼死一戰(zhàn)!或還有一線生機!
最后的結局,大家也都知道了:趙括率軍,主動出擊,進攻秦軍;而秦國暗中派白起接替王龁,成為軍中主帥。用計佯裝敗退,將趙軍包夾困住。
在趙靜被困又斷糧的市十六天之后,趙括親自上陣,率軍沖殺突圍。結果死在了亂軍之中。
群龍無首的趙軍隨即投降,被白起欺騙后,四十萬大軍全部被坑殺。
長平一戰(zhàn),趙括身為主帥,輕失冒進,中了敵人的包圍圈。在兵力相近的情況之下,被對方全殲,的確是有很大的責任。
事后大家都記住了得勝的秦軍,以及戰(zhàn)神一般的白起。卻忽略了秦軍在這一戰(zhàn)的損失,同樣是慘重!
戰(zhàn)后,白起見秦昭襄王,談論趙括。
白起說:我以五十萬之眾圍趙括二十萬之軍,傷亡過半,才全殲此軍,是我用兵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腹中無食,以人充饑而斗志不懈,這是趙括的本領。長平之戰(zhàn),秦軍精銳損失過半,優(yōu)秀將領死傷無數,實際是秦軍未勝,趙軍未敗。唯一的不同是,趙括死了,我還活著。
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傷亡過半,國內空!
白起這七個字,道出了此戰(zhàn)背后的殘酷真相,雙方可謂都是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