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指收回,指向自己,才能“快準狠”地去解決問題
作者:一木釘
拙作《不吼孩子,是為人父母最高級的修養(yǎng)》一文發(fā)布后,我接連幾天收到讀者的來信。
“老師,我常??刂撇蛔∽约旱那榫w,尤其是陪孩子寫作業(yè)的時候,看到他那么簡單的題都做錯,或者之前講過的問題他又不會時,我就忍不住會罵他。事后跟自己說下次要冷靜,但是每次都控制不住。”“我家有兩個孩子,大的慢熱,小的調(diào)皮,我常常吼他們,感覺不吼沒辦法,吼完又會后悔。怎么辦?”“我有一個8歲男孩,做什么都要家長陪著,一件事天天說也沒有用,所以我們就會吼他,他爸爸忍不住還會打兩下,孩子特別好動,還為此帶他去醫(yī)院檢查過,結(jié)果是沒有病癥?!?/blockquote>我發(fā)現(xiàn),“吼孩子”真的是父母們的一個“常見病”、“多發(fā)病”,而且復(fù)發(fā)率很高。我很慚愧,雖然我能寫下不吼孩子的文章,可實際生活中我也常常做不到,難免也有忍不住的時候。但總的說來,吼孩子的次數(shù)確實是在逐漸減少的。
有讀者問我是不是做情感咨詢的,是不是教育行業(yè)的。我拿著手機停頓片刻,只打下這一行字:“我只是兩個孩子的媽媽?!?/p>
我沒有什么厲害專業(yè)的背景,但作為一個平凡的媽媽,我也能慢慢戒吼,相信你們也一樣能做到。
吼孩子的家長都有一個共性,就是手指頭永遠向外:“都是你的錯!”
當家長篤定地認為是孩子有問題時,情緒就更容易向外指,“吼叫、責罵、不打不行”也就更容易發(fā)生。
然而,這真的都是孩子的錯嗎?
寫作業(yè)時,孩子不會做。會不會是因為他年齡小,理解力差?而非他不用心,粗心大意呢?會不會是因為爸媽讓他太緊張,他有一半的精力用來擔心被罵,所以才更加做不好,如此惡性循環(huán)呢?
孩子好動調(diào)皮,難道只是因為他想搞破壞,或者挑戰(zhàn)你的極限?會不會是因為他生命力旺盛,或者性格使然?
做什么事情都要家長陪伴,是不是因為家長自己沒有學會放手,習慣性被孩子牽著鼻子走呢?我看到甚至有家長因為孩子調(diào)皮,帶孩子去就醫(yī)……
當所有的矛頭都對準孩子的時候,往往就是家長失去清醒和智慧的時候。要知道,在大多數(shù)的吼叫中,該反思的其實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把手指收回,指向自己,才能“快準狠”地去解決問題。
像所有媽媽一樣,我深愛自己的孩子,也像所有媽媽一樣,我常常沖他們發(fā)脾氣,發(fā)完脾氣又會后悔自責,如此惡性循環(huán)。
我真的反思過不下千遍萬遍,漸漸的,我看見,我之所以總是發(fā)脾氣,不是因為我修養(yǎng)差,也不是因為孩子鬧,而是幾乎每次脾氣崩盤,都是因為自己過度勞累。
身體上的累最終一定會造成精神上的崩潰,說到底,是自己沒有照顧好自己。
社會大環(huán)境下,養(yǎng)育的重擔幾乎是媽媽們一肩挑,而每個媽媽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對自己要求極高,于是面臨的壓力也就非比尋常。
重壓之下,自己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況都會達到一個臨界點。一點小事就能成為壓垮駱駝的那根稻草,而我們的孩子最容易成為那根稻草。
所以,一個性情穩(wěn)定的、成熟的媽媽,不一定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事事完美不出錯。而是要學會照顧好自己,保持一個穩(wěn)定愉悅的心情,讓自己輕松起來。
允許自己做得不夠好,允許孩子有一刻沒得到最優(yōu)質(zhì)的陪伴,允許自己偷個懶、放個假、打個盹兒,允許自己求助他人,允許我們不是那么無私的母親,有時候也會為自己著想一下。
只有學會照顧自己的身體,穩(wěn)定自己的情緒,才能有心力去學方法。沒做到的建議先去歇會兒。
戒吼,首先要換位思考。
比如,對你來說,3+5這道題,簡單到根本不用思考,張口就來。但對一個五歲的孩子來說,3+5是一個需要想一會兒的題目,有可能做了好多遍,他還會出錯。
其實不是孩子笨,也不是他粗心,而是對于一個五歲的孩子來說,是學習的啟蒙階段,這道題就是不簡單。我們生氣常常是因為我們拿自己的想法去度量孩子,而沒有真正看到他還是個孩子,有時候做不到真的不是態(tài)度問題,而是能力問題。
即使是態(tài)度問題,也很可能與我們脫不了干系,有可能是我們干涉過度讓孩子喪失了主動性,有可能是我們不懂方法,沒教會孩子思考。
所以,耐下心來,吼之前先換位思考一下,你就會發(fā)現(xiàn)真相不是你以為的那個樣子。
戒吼,先降低說話的音量。
大嗓門說話,不是吼也似吼。多說不如少說,精簡自己的話語,降低自己的音量,有時候,這就是溫柔。
戒吼,要找到解決問題的其他辦法。
“發(fā)脾氣是無能的表現(xiàn)”,這句話用在對待孩子上也同樣成立。
我們要學會主動去尋找發(fā)脾氣之外的能解決問題的其他途徑。比如轉(zhuǎn)移注意力,比如沉默離開去冷靜一下,比如深呼吸,提醒自己堅定立場,但態(tài)度要溫和等。
戒吼,要學會自我覺察。
一個人對自己沒有覺察就會失控,要慢慢去鍛煉跳脫出來觀察自己的能力。
寫日記就是一個不錯的辦法,有什么想法寫下來,自己給自己評判分析一下,日積月累,就會養(yǎng)成自我覺察的習慣。
戒吼,做眼里有光的父母。
吼叫,常常因為憤怒,憤怒常常是因為總看到壞的。這一點不只是養(yǎng)育上行不通,在跟人相處中更是大忌。
遇事別鉆牛角尖,事物總有兩面性,要看到不好的一面,更要看到好的那一面。這樣日子好過些,陽光也明媚些。多看看孩子的優(yōu)點,做一個眼里有光的家長,而不是眼里有刺的家長。
其實,做一個從來不吼孩子的父母,是極其嚴苛的高標準。
我們都是凡人,一路上難免言不由衷,力不從心。
不如,少一些自責愧疚,多一點對自己的理解和擁抱。
我們先從少吼孩子開始,一點點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