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名教師,在校園發(fā)現(xiàn)一個學生正在拿著磚頭欲砸向其他學生,你會怎么處理?
有老師說,批評他,讓他寫檢討,給他處分,如果真正砸上了,賠給人家醫(yī)藥費,直至開除……
或許,這些處理方法都可以,但是這樣處理以后,這名學生是不是會服氣?是不是從此以后就不再打架了?是不是從此以后就變成教師希望的好學生了,那就不得而知了。
而有一位老師,對這件事是這樣處理的,他沒有立即批評這個學生,而是讓他到自己的辦公室等候。
過了一段時間后,這位老師才回去到辦公室。見到那位同學,老師沒說話,更沒發(fā)火,而是掏出一塊糖果遞給他:“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按時到了?!蹦莻€同學接過糖果,一臉的錯愕。
接著老師又掏出一塊糖果遞給他:“這也是獎勵你的,因為我叫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說明你能聽老師的話,很尊重我。”那個同學接過糖果,眼中更加疑惑。
這時,老師以和藹贊許的語氣對那個同學說:“我剛才了解了一下情況,你打那個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說完,老師掏出了第三塊糖果遞給他。
這時,那個學生手里接過糖果,淚水已流滿了面頰:“老師,我錯了,我不該打同學?!?/p>
老師聽了,欣慰地笑了,從口袋里掏出第四塊糖果說:“你已認識到錯誤,再獎你一塊,我們的談話已經(jīng)結束了,你回去上課吧?!?/p>
從此以后,那個同學再也沒有犯過一次錯誤。
這個老師就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眼睛看到的未必是真實的”,學生犯錯,一定是有原因的,教育學生不能僅“治標”,更要從根開始。
“欲抑先揚”,陶老用“四塊糖果”喚醒了學生自我覺悟,讓學生在感動中自我認識錯誤,這種教育藝術,實在是高明至極——給批評裹上甜蜜的外衣,把批評藏在了表揚里!
教師的工作具有特殊性,不像農(nóng)民耕地,只要你推著犁走,地就翻了起來;不像建筑工人搬磚,只要你用力,磚就能搬起;也不像司機駕車,只要啟動油門,車就加速前行……
教師的工作對象具有特殊性——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而且是“小人”。教師教給學生知識,不可能像搬磚一樣,搬起來放進學生大腦中,而要想辦法讓學生自己學進去;教師要育人,不是把道理講給學生覺悟就高起來,而要像陶老一樣,講究藝術,讓學生從心底自我認知,自我感悟,自覺踐行才有效果。
因此,教師工作比較復雜,是個技術活,更是藝術活,不是領了教師資格證,站到講臺上,就都是一樣的教師。念念課本,講講道理,就算完成了任務,而是要引領學生向著陽光健康成長。而這個技術、藝術非一日之功,要有一個成長歷練的過程。
因此,教師便有了職稱。教師職稱有初級、中級和高級之分,其中不僅包涵年限的差異,更有教育教學能力的高低和業(yè)績貢獻的大小。與之相適應,工資待遇也就有所不同。能力越強,貢獻越大,業(yè)績越突出,職稱就越高,工資也就理所當然應該越高,這是符合國家“按勞分配”原則的。
當下,有不少人對職稱有意見,說教師職稱不合理,“同工不同酬”,不利于調(diào)動教師的積極性,這些人都是哪些人呢?仔細分析一下,不外以下幾類:
第一類是年輕教師。這部分教師剛上崗,對教師工作并不完全了解,覺得自己手中學歷高,腦中知識多,教書還不是簡單的事,因此認為和老教師、職稱高的教師一樣上課、一樣改作業(yè),工資卻比他們的少,覺得不公平,而豈不知,這些教師是“眼手手低”,教師的工作不僅是“表層”完成,更有“深層”效果。這個效果也非僅僅是一個學生“考試成績”高低那樣淺薄,而是是否給學生后續(xù)的學習能力,養(yǎng)成了良好習慣,不僅要管學生成績一時,更要育學生品行一生。
再有,平日的教書都一樣,而只有像開頭故事中,遇到特殊情況時才更彰顯出一名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水平和藝術。因此,年輕教師,“紙上得來終是淺”,僅憑一腔熱血不行,要在教育教學中不斷躬行才會有所體悟,才會漸次提升……
第二類是晉升不上職稱的教師。大家都知道,晉升職稱是有條件的,是要憑能力、講業(yè)績的。實事求是地講,當下職稱評聘制度或許不那么完善,評聘上高職稱的教師或許也有個別投機取巧者,但是大江東去看主流,評聘條件就擺在那里,評聘過程有嚴格的程序,因此,如果與你的同齡者大多評聘了高一級職稱,而你卻一直不能晉升,我覺得,不是職稱本身有問題,也非全是職稱評聘過程不公平,一定是你個人自身出了問題——能力不具備、業(yè)績不突出,大浪淘沙,你被淘下了。一名教師不是教齡長,資格就老,就該晉升上高級職稱。如果教育教學能力不強,從來沒有做出過突出業(yè)績,是沒有資格奢談晉升職稱的,沒有追究你誤人子弟的失責,你就該燒高香了。
第三類那些不懂教育的管理者。他們把教師工作簡單地等同于上課,認為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和教育科研都不是“一線”都不是“教師工作”。不上課課,上課少了了就不再是教師了,就不該再享受職稱待遇了。
這樣的管理者,第一不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原理,缺乏科研興教、科研強教的現(xiàn)代化教育理念;第二不懂現(xiàn)代管理科學,認為學校不需要管理,管理者可以不懂教育,外行可以領導好、管理好內(nèi)行。
基于這樣的觀念,他們不知道高職稱教師是財富,給他們要安排更加有“科技含量”的重要工作,而是安排齡大,教不動課的高職稱教師去看大門,讓高職稱教師“閑”起來……甚至還提出“廢除職稱終身制”的職稱改革方案,讓教師去職稱化……
最近網(wǎng)上有人說,“去除教師的職稱,讓廣大的中小學教師可以心無旁騖安心的從事教育工作,沒有了患得患失,才會把心思放在道德修養(yǎng)上,所有的獎勵都只是榮譽,而不和金錢掛鉤,當然體現(xiàn)老師工資的差異的可以是工齡差異、課時差異以及績效差異(績效可以根據(jù)平時的量化考核來定)。”
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是極其幼稚的。
其一,對教師工資現(xiàn)狀不了解?!敖處煿べY工齡化”,現(xiàn)在其實正在實行。在我們這里,一個教齡三十多年的初級職稱教師,是與教齡近二十的高級職稱教師工資相當?shù)摹?/p>
其二,對課時差異期望值過高?,F(xiàn)在不少地方也正在實行或正在逐步落實。只不過,不可能像提議者想象的那樣差異大。畢竟,工作量只是基礎性的東西,而工作效果才是關鍵。
其三,用“績效考核”來代替職稱想法幼稚可笑。最核心的說道也在這里,這個考核指的什么?教學成績,教研效果,育人情況,如果也是這樣的話,那與職稱本就沒有什么差別了,只不過是換了個名詞而已,也就是把“職稱”換成了“考核”,教師是不會去爭榮譽了,但都又去爭考核了!教師照樣會患得患失,不可能心無旁騖的……
所以,教師職稱本身沒問題,當下評聘標準、過程透明化、公開化,評聘的標準和過程也沒大問題,問題出在中高級職稱指標偏少上。因此,那些把矛頭對準高級職稱的人,實在是瞄錯了對象;那些覺得高職稱高工資不合理的人不是教育教學資歷尚淺的年輕人,就是不思進取、不奮力拼搏的落伍者;那些倡導去職稱化的人,實在是不懂教育、不懂管理的空想主義者。他們以為沒有了職稱就可“教師就平等”了、就可“天下太平”了的想法,實在是幼稚令人可笑。他們自己都說,取消了職稱,可以看考核嘛,他們以為給職稱換了“馬甲”,游戲就好玩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