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一木總關(guān)情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彪m然只是尋常的蓮花,周敦頤卻看出了不尋常,“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弊髡邘坠P就寫出了蓮花的高潔品性,其清幽雅致更能體現(xiàn)出君子之風(fēng)。
周敦頤不但盛贊蓮花本身的美,而且將自己對生命的獨特也融化其中,托物言志,寫出了自己的高遠志向和磊落胸襟。
在自然中,一花一草一木,都關(guān)乎人的情感。文人們總是喜歡與大自然惺惺相惜,呼吸與共,也總能找到代替自己發(fā)言的自然事物。也許,一朵花,一片葉,一聲蛙鳴,就能展現(xiàn)出每個個體的憂傷與歡喜,達到人與自然身心合一的共鳴境界。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fēng)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駱賓王《詠蟬》
這是駱賓王的一首名作。當(dāng)時的駱賓王得罪了武則天而被收監(jiān),秋蟬聲聲,讓聽者陣陣心寒,一個“客”字意味深長。駱賓王覺得自己本不該在監(jiān)獄中,所以自認(rèn)為是客人。但是,自信的詩人卻經(jīng)不住寒蟬最后的鳴叫,很容易就發(fā)出人生苦短的感慨。即使高潔如秋蟬,但美好的盛年時光難再回來,由物到人的感觸更為深刻而傷感。
駱賓王不久后被釋放,但繼續(xù)反對武則天當(dāng)政,而且寫下了著名的《伐武曌檄》,號召天下人討伐武則天。但武則天看過他的文章后不但不怒,反而大贊其文采斐然,有宰相之能??上я樫e王最終投靠叛軍,兵敗身亡。
不僅是駱賓王,似乎文人們都喜歡以 “詠蟬”來自比高潔。清代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痹谔圃娭?,詠蟬詩年代最早的是書法大家虞世南的《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
虞世南認(rèn)為,蟬的鳴叫聲從梧桐樹里傳出來,很響亮,這是什么原因呢?只要身居高位,并不需要秋風(fēng)吹送,聲音也可以傳得很遠。一個人志存高遠、心地清潔,其人格魅力自然會顯著,也就不需要靠權(quán)勢或地位身份等給自己樹立聲望了。
唐太宗常稱贊虞世南為“五絕”,認(rèn)為他“德行、忠直、博學(xué)、文詞、書翰”等方面均是上品。從這首詩中,可以讀出虞世南的自信與從容,顯示出其淡定的氣質(zhì)、自省的精神。
可見,古人詠樹、詠花、詠春,甚至詠蟬,其真實意圖都不是單純摹寫自然,而是把自己的感情夾雜在情景之中,借大自然的山川萬物來抒發(fā)自己的情趣與志向。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元稹《菊花》
菊花通常是百花中最后凋落的一種,歷盡風(fēng)霜而后凋,她的風(fēng)骨與堅貞令人感動。元稹參悟到的不僅有自然哲理,還有人生的操守與堅守。
在古人眼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每一個剎那都可以感悟到自然對我們生命本身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