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鳥高飛盡,孤云獨自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
李白的詩多有“酒”“月”作陪,而這一首五絕卻是舍了“酒”和“月”,唯與“山”獨和?;蛟S在那敬亭山上獨坐之時,他才是真正的走進了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吧!往日的把酒問月不過是戴著面具歌唱罷了,唯有此刻的孤獨,才是李白真正的歸宿。
眾鳥高飛盡――(詩人)望著天上那成群的鳥越飛越遠了,以至于看不到蹤影了。
孤云獨去閑――天空中還有片孤云悠閑的飄向遠方。
這兩句里“眾鳥高飛”與“孤云獨去”形成了一種強烈的空曠感和孤獨感。與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有著神似之處:“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人本以為有鳥作陪有云為伴,至少還不會太孤獨,也可以即興施展一下自己的文才,可無奈鳥飛云去,獨獨留下詩人自己坐在那里苦苦思索與自憐。
相看兩不厭――相互間看來看去,一點都不厭倦。這句有點莫名其妙,到底是誰跟誰“相看兩不厭”呢?眾鳥都飛了,孤云也瓢走了,就剩下詩人自己了,還能有誰呢?
只有敬亭山――這就是上一句的答案。此刻,只有這敬亭山懂我(詩人),也只有它才會與我“相看兩不厭”!說到底,詩人此刻內(nèi)心的孤獨苦悶無從出口,只有像這敬亭山般巋然無言。有句話是這么說的:人生最大的孤獨就是無從傾訴!或許,這就是李白那一刻的內(nèi)心寫照吧!
看慣了李白的豪邁灑脫,更看慣了李白的俊秀飄逸,可此刻的李白所展現(xiàn)出的卻是截然不同的一面――孤獨苦悶(孤芳自憐)。這是為何呢?
答案是:此時的李白肯定是經(jīng)歷了怎樣的坎坷吧!
上元二年(761年),花甲之年的李白,經(jīng)歷了流離漂泊之苦(安史之亂所致),還因受永王李璘牽連而蒙冤入獄,更還有帶罪流放夜郎之屈辱。大概這就是緣由所在吧!
想想,生性豪爽而廣交好友的他此刻竟然是獨坐敬亭山上,這是何等的反常。名滿天下的李白何曾有過如此孤獨苦悶之感觸?這不再是那個“但愿長醉不愿醒”的李白,也不再是那個“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李白,更不再是那個“與爾同銷萬古愁”的李白!此時的他才是最最真實的――孤獨的李白。
沒有好友,也沒有美酒,更沒有明月,此刻,唯有那敬亭山寂靜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