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從小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官二代——杜甫,
不僅智商高,文采也爆到極點(diǎn)。
杜甫的爺爺杜審言,
那可是初唐時期,當(dāng)之無愧的大文豪,
被譽(yù)為中國五言律詩的奠基人。
難怪杜甫每每提起爺爺都滿臉傲嬌。
爺爺是官,爸爸也是官,
從小生長在京城的杜甫算是正經(jīng)的“官三代”。
貪玩的杜甫,在爺爺?shù)墓芙滔拢?/p>
7歲可以作詩,9歲可以寫書法。
用他自己的詩說:“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fù)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23歲那年,杜甫來到洛陽參加進(jìn)士考試。
像走過場一樣,光榮落榜了。
全然不在意的老杜,
開啟了自己的青春夢想之旅——齊趙之游。
途徑泰山的他,看到泰山巍峨的氣勢,
興奮的寫下: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9歲的杜甫,醉心于山水之間,
遇到了自己一生的伴侶。
雖然顏值不高、稍顯老成,
但才華爆表的他,
無意間得到了楊怡的賞識,
并接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杜甫。
雖然他一生仕途不順,
但他的妻子卻百般包容理解,
這也是杜甫生命中最大的財富。
自此,杜甫有了一個可以思念的人和地方。
杜甫一生,直接寫給妻子的作品可謂少之又少,
但唯一存世的一首月夜卻道盡深情和眷戀,
不同于同期或是后世風(fēng)格纏綿婉約的“情詩”
這首《月夜》十分的簡單平實,回味雋永。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dú)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33歲那年,老杜結(jié)識了與他志同道合的李白。
對于這次文學(xué)史上的偉大相遇,
一千年后,詩人聞一多有一段著名的評論:
“我們該當(dāng)品三通畫角,發(fā)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筆來蘸飽了金墨,大書而特書。因為我們四千年的歷史里,除了孔子見老子,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紀(jì)念。”
不過,在當(dāng)時,這二位可完全沒料到這一點(diǎn),
他們唯一在乎的是:
兄弟們在一起,怎么耍的開心點(diǎn)。
沒想到,老天爺也很慷慨,
覺得兩個人玩可能還不夠熱鬧,
就把當(dāng)時也在河南附近打轉(zhuǎn)的另一位盛唐大詩人也安排進(jìn)來了。
這個人就是高適,彼時還是杜甫的小弟。
三人抒懷遣興,借古評今。
游仙訪道,吟詩作賦,
把酒言歡,逍遙的一塌糊涂。
但相聚總是短暫的,
沒過多久,三人便各奔東西。
第二年的春天,他們?nèi)嗽跐?jì)南又見面了,
然后再度分手。
到了秋天,李白杜甫卻又暗搓搓地在兗州重聚了,
是的,這一次,他們沒再喊高適。
這是一段美好至極的二人時光,
他們攜手遍游孔孟之鄉(xiāng)的山山水水,
感情越來越深厚,杜甫筆下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就是出自此時。
不僅如此,他們還寫詩互相戲謔:
戲贈杜甫
【唐】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杜甫也不甘示弱,馬上回贈了一首:
贈李白
【唐】杜甫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yáng)跋扈為誰雄。
這兩首詩在歷史中存有較大的爭議,
學(xué)者們多認(rèn)為這是“粉絲們”矯做的,
然而流傳如此廣泛,
也讓人們愿意相信這是兩位詩人互相調(diào)侃,
從側(cè)面說明了這對CP多么的深入人心。
可惜,打情罵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
又到了分別的時刻~~~
沒想到,這一別竟是訣別。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
誰也不知道下一塊是什么味道。
天寶六年,
35歲的老杜參加了朝廷舉辦的科舉考試。
天有不測風(fēng)云,
我們的老杜同志又落榜了。
實際上當(dāng)次所有考生全部落榜。
這是權(quán)相李林甫編導(dǎo)的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
命運(yùn)對杜甫的輪番轟炸才剛開始。
遭遇老爸去世,又面臨工作難找的狀況。
老杜瞬間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從沒吃過什么苦的他,
在長安找工作的十年,
嘗遍了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
天寶十四年,
44歲的老杜初次被任命為河西縣尉的小官,
但他并沒有赴任。
朝廷就讓他改任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
說白了跟個看大門的沒多大區(qū)別。
迫于生計的他,只好接受了。
在這期間,他回家去探親,
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小兒子沒飯吃被活活餓死了。
同年11月,安史之亂爆發(fā)。
天寶十五年,潼關(guān)失守,唐肅宗李亨做了皇帝,
此時,杜甫將家眷安頓在羌村,
他一人去投奔李亨,
不幸的是途中被安史叛軍俘虜,
押至長安,后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
身處淪陷區(qū)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寫下了千古絕唱: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天寶十六年四月,
老杜逃出長安趕往鳳翔,投奔肅宗。
受任左拾遺(八品的諫官)。
因此世人稱他為“杜拾遺”。
暢所欲言的老杜,
為救房琯說了肅宗不愛聽的話,
惹怒了肅宗,幸虧宰相張鎬力救才被無罪釋放。
次年6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老杜不再被重用。
天寶十八年三月,
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之戰(zhàn)爆發(fā),唐軍大敗。
從洛陽返回華州的杜甫,見到戰(zhàn)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zāi)難和人民忍辱負(fù)重參軍參戰(zhàn)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chuàng)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并在回華州后,將其修訂脫稿。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yuǎn)游。
這年立秋后,杜甫因?qū)ξ蹪岬臅r政痛心疾首,辭官去了甘肅天水一帶。
同年,杜甫拜訪了居住在鄉(xiāng)下的少年摯友衛(wèi)八處士。但這次會面并沒有改變兩人的生活軌跡,一夕之后,他們便匆匆告別。
那是一個動亂的時代,
雖然他們長別二十年,
但是經(jīng)歷過滄桑巨變的他們能夠短暫的相聚,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于是,這次會面成了杜甫生命中的一段美好時光。
贈衛(wèi)八處士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fù)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發(fā)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zhí),問我來何方。
問答未及已,兒女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幾經(jīng)輾轉(zhuǎn)后,杜甫來到了成都,
找到了世交嚴(yán)武,嚴(yán)武在城西浣花溪畔,
給杜甫建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天寶十九年春,
嚴(yán)武再次坐鎮(zhèn)四川,杜甫才又回到草堂。
嚴(yán)武寫信舉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
杜甫盛情難卻接受了這個職務(wù),
因此又被稱為“杜工部”。
不久杜甫又辭職。
這五、六年間,他寄人籬下,
生活依然過的很苦。
他說:
“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凄涼”
“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zhí)鋿|門?!?/p>
天寶二十三年,杜甫到達(dá)夔州。
老病纏身,無力前行,就此客居三年。
此時五十多歲的大叔已深受肺病,
風(fēng)濕,風(fēng)痹等疾病侵襲,耳聾齒落,風(fēng)燭殘年。
回首往昔,千般滄桑,萬種感慨,
匯集一處凝成了一首“古今獨(dú)步,七言律詩第一”的曠世之作:
登高
【唐】杜甫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dú)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768年,想念家鄉(xiāng)的老杜,乘船出峽,
先去了江陵,又轉(zhuǎn)到公安,
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陽,
由于時局依然混亂,之后的兩年間,
一家人以船為家如浮萍般在江河中困頓飄零……
親朋無一宇,老病有孤舟。
770年冬,洞庭湖一葉風(fēng)雨飄搖的小船上。
老杜帶著無盡的遺憾,迎來了生命的終點(diǎn),
享年59歲。
至死他依舊沒能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洛陽),
也沒能回到寄托理想的帝都(長安)。
一代詩圣就這樣默默地逝去了,
陪伴他的只有靜靜的洞庭湖水無聲拍打著船舷。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