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竹子資源最為豐富、竹資源開發(fā)最早的國家。在中國文化中,竹子有虛心、有節(jié)、堅韌不撥、傲雪而立和長青等喻意,是與梅花、蘭花、菊花相提并論的四君子之一,竹子也因為青翠挺拔的英姿受到中國人的喜愛。歷代中國文人不啻筆墨的贊美竹子,歌頌竹子,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中國竹文化。
竹子
著名學者陳寅恪先生說過,中國是“竹子文明的國度”,竹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中國文學、藝術、繪畫、園林、音樂中,竹子是常見的主角,中國人對竹子的感情已滲入骨髓。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學會了將竹子用于生活之中。在陜西半坡新石器遺址中就出土了許多留著竹編織物痕跡的陶器,浙江吳興錢山新石器遺址也出土了許多竹編的簍、籮等竹制品。到了夏、商時期,先民們制造的竹器更加實用,工藝也更加精美,已經(jīng)開始在這些竹器中溶入了中華文化的特征。這些竹器樣式多樣,適用場合各不相同,有些還是當時“禮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今天從出土文物中見到的竹簋便是祭祀祖先時盛裝粟米的器物?!抖Y記》記載當時的貴族在家祭時,男性執(zhí)盛酒的青銅壺,夫人捧裝有粟米的竹簋,將祭品獻給祖先享用。
周朝的下層百姓盛裝食物除了陶器之外,還有竹子做的簞。這是一種裝飯的器物,制作比較粗糙,孔子稱贊他的高徒顏回時說顏回非常賢德,吃飯毫不講究,“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說明竹子在當時已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之中,與中國人結下了不解之緣。
竹子做的簞
中國竹文化是以竹子為載體的一種文化,除了竹子本身的特性之外,它所制成的各種禮器、樂器和文化用具,以及竹子代表的象征意義,都契合了中國人的審美,符合中國文化中的道德,一直受到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喜愛和追捧。
在中國文學中,有很多與竹子有關的詩歌。從早初的“斷竹,續(xù)竹,飛土,逐宍”到《詩經(jīng)》中的“瞻彼淇奧,綠竹猗猗”,再到《爾雅》的“東南之美,有會稽之竹箭焉”,無一不是文人墨客詠嘆的對象,它身上的堅韌、虛心、有節(jié)、耐雪的特征,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士人的理想相一致,所以很多文人士子喜愛竹子,到了一日不可無竹的境界。
秦漢時期,人們用竹子制作竹鞋、斗笠,用竹子制作女子的竹簪、竹笄,食用竹子的竹筍,住在竹子建成的房子里面,用竹子制作推車和橋梁,用竹子制作毛筆、竹簡,可以說竹子已融入中國人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長嘯圖
竹文化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迎來了它的高峰。這一時期隨著士人們旅游的興起,竹子越來越多的出現(xiàn)在文人的詩、畫之中,甚至風吹竹子發(fā)出的聲音也被人們喜愛并模仿。晉人中有許多擅長引亢高嘯的士人,他們“嘯”的聲音有一大部分就是模仿風吹竹林的響聲。《拾遺記》記載阮籍善于長嘯,其聲若“風吹竹折之鐘磬之音”。盛弘之則愛聽“風吹楚竹,如簫管之音”,并引發(fā)靈感,譜寫了琴曲《風過竹》,成為一時佳話。
魏晉士人對竹子的喜愛近乎偏執(zhí)。他們將五月十三日定為“竹醉日”,這一天士人們要移植翠竹,并攜帶美酒至竹林痛飲,寫出詠誦竹子的詩歌,不醉不歸。這一天,一些女子也可以參與植竹活動,上演過許多佳話。當時有一首《冉冉孤生竹》的詩歌就描述了青年男女在竹醉日相遇產(chǎn)生愛情的場景:“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與君為新婚,菟絲附女蘿”,這是借竹子對道出愛情的祝福,希望男女之間的愛情如竹子般長青,感情如竹一般天天向上。
魏晉時期戴凱之編著的《竹譜》是我國最早的竹子專著。這本著作“以四言韻語記竹之種類,而自為之注,文皆古雅”。書中記載了七十多種竹子的特點、習性、栽培方法和養(yǎng)護方法,將能制作出優(yōu)美音調樂器的鐘籠竹擺在竹子的第一位。我們知道,竹子是“八音”之一,“絲竹”代表音樂,而竹制樂器的特點是“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眾,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借竹子表達了君主思良臣的求賢之意。
為了表達對竹子的喜愛,魏晉士人多喜歡外出時手持一根竹杖。這是當時士族外出的標配,而制作竹杖的竹子以筇竹為上佳。筇竹又名“扶老竹”,制成的手杖別名“扶老”,其實很多并不老的士族也手不離杖。這個習慣據(jù)說來自老子,據(jù)《拾遺錄》記載,老子曾經(jīng)在山中隱居,不與世人交往,只有五個白發(fā)老者常來拜訪,這五老全是清一色手持筇杖,他們與老子一起談論大道,而老子的“道”又是魏晉士族熱衷研究的對象,所以士族們也如五老一般,筇杖時刻不離手。
越女青青
竹子不單有文人的文化屬性,也與中國的俠文化有著很深的淵源。中國第一位女俠客越女青青便是在竹林中練成的劍法,而她在見越王勾踐之前,也曾與袁公在竹林比劍,袁公手持竹劍,在與青青交手時飛身上樹,化為白猿而走。而青青與三千越甲比武,手持的也是一根翠竹,結果大獲全勝,讓范蠡目瞪口呆。
竹子還是中國文化中“愛情”的化身。據(jù)說堯帝生有娥皇、女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帝。在舜帝南巡途中死去葬于蒼梧山之時,兩位美女追到洞庭湖,眼中的淚水化成鮮血,染紅了洞庭山上的翠竹,從此這些竹子帶有紅色血斑,成為獨一無二的“湘妃竹”,湘妃竹從此成為相思的象征。這個故事未必是真實的,但以竹做為愛情的見證,也是中國竹文化的一大特色。
竹子也是中國文化中“孝”的代表。竹子中有一個品種名叫“慈竹”,又稱義竹、慈孝竹、子母竹。竹高至二丈,新竹舊竹密結,高低相倚,若老少相依。杜甫有《假山》詩云:“慈竹春陰覆,香爐曉勢分?!?/strong> 而王勃的《慈竹賦》更是稱它“共根連茹,一本千莖。年深轉密,歲晚彌榮。一可以厚骨月,一可以敦友生”,慈竹因其新舊密集,老少相依成為母慈子孝的代表,是中國式家庭倫理觀的直接反映。正如一首詩中所說:“慈烏亦有兒,慈竹亦有孫;孤兒稱丈夫,敢忘祖母恩!”
竹林七賢
魏晉時期有七位杰出的文人,他們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號稱“竹林七賢”。他們常聚在竹林之中,以竹子“寒風不變終身節(jié)”自許。七人不拘禮教,傲視權貴,將竹子當成自己的知音與伙伴,寄托他們的情感。另一位名士王徽之也是極為愛竹,他聽說有戶人家種有一片極美的竹林,便慕名而至。主人請他坐,請他喝茶,王徽之宛如沒有聽到一般。在盯著竹子欣賞了良久之后,王徽之討得一根竹鞭,大笑而去,回家后在自家庭院種下,后來長成一片小竹林,王徽之常帶友人觀賞,指著竹子說“何可一日無此君耳!”
唐宋之際,中國與世界的交往更加頻繁,竹文化受到各種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其文化內涵更加豐富。而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竹子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竹子也更加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之中。特別是盛唐之際,經(jīng)濟繁榮,思想開放,人們利用竹子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新的器物,竹文化更加繁榮多彩。
竹子在當時人民群眾的生活中扮演了許多重要角色,它是制紙的原料,也是鹽井的主要支撐物,更不用說竹子制作的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器物了。人們對竹子的喜愛越來越多,在歌詠竹子的同時,出現(xiàn)了以竹子為主的繪畫作品,統(tǒng)稱“墨竹畫”。唐宋時期有很多擅長畫竹子的畫家,從蕭悅到文與可,再到蘇東坡,都是此中高手。而白居易、王安石、黃庭堅等大詩人也留下了許多詠竹的詩歌。白居易還寫過一篇《養(yǎng)竹記》,將竹子的特點總結成“本固、性直、心空、節(jié)貞”,將竹子比喻成正直的君子。
東坡觀竹圖
蘇東坡是個“竹子狂人”,他有一首著名的詩名,叫做“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在蘇老先生看來,人瘦了可以長胖,但人要是不愛竹子,成為俗人,便是無可救藥了。我們知道蘇先生最喜吃肉,他曾創(chuàng)制了“東坡肉”以飽口福,但與竹子相比,他可以斷然舍棄肥美味甘的肉食,轉投到竹子的懷抱。他在流放嶺南時,見到當?shù)厝顺灾窆S,曾經(jīng)對著竹筍大哭,說嶺南人欠竹子一個道歉,此老之真趣,可見一斑。在蘇東坡的思想里,生活的最高境界就是“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
《墨竹圖》局部
竹子在中國畫中一直是重要的主角,畫竹第一高手非文與可莫屬。成語“胸有成竹”就是形容他畫竹子可以閉著眼睛一揮而就,因為“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他對竹子太熟悉了,太喜愛了。他的傳世作品《墨竹圖》畫的是一棵倒懸的竹子,莖干虬曲有勁,枝繁葉茂,如龍飛鳳舞,又似天外飛仙。這幅作品以竹喻人,表達了作者身處逆境頑強不屈的精神,在逆境中仍然向上的倔強,不畏逆境的堅強品格。他畫的是竹,但通過竹子流露出來的是中國文人士大夫那種逆境中保持本色,敢于斗爭的道德品質。這也是中國竹文化的核心。
鄭板橋是另外一個畫竹的高手。他一生與竹子結下不解之緣,他畫的竹子,總是立根懸崖峭壁,但頑強向上,“咬定青山不放松”,他畫的是竹,但體現(xiàn)的是他自己。
時窮節(jié)乃現(xiàn)的文天祥
中國古代的竹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縮影,體現(xiàn)的是中國文化的民族精神。竹子可以說兼收并蓄了中國百家思想,它是一株普通的植物,又是“一肩擔盡高風亮節(jié),披一身翠綠安然自若”的謙謙君子。它的品格和風骨,正是中國歷代無數(shù)文人追求的高風亮節(jié)。它是仁人志士追求的'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的家國情懷,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謙虛品質,是“竹本固,固以樹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的道德修養(yǎng),是“清風何方來,過我孤竹君”的淡泊,而所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參考文獻:徐中舒《竹子雜談》
蔡 振《竹林名士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