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男,漢族,約公元前352年生,壽命約74歲。屬相馬,星座約為白羊座,山東滕州人?!睹献印る墓隆酚忻洹?strong>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前句更經(jīng)典,故事更精彩。
《孟子·滕文公下》記載:“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為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有一位學(xué)生,叫景春。他是公孫衍和張儀的鐵桿粉絲。他說,這兩個人,難道不是大丈夫嗎?他們一發(fā)怒,諸侯都感到害怕,他們要是安定下來,天下就太平無事了。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dú)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說,這樣以詭辯之材立世的人,怎么能稱之為大丈夫呢?你難道沒有學(xué)過禮嗎?所謂的君子,就是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大道。
他們得志的時候,與人民一起共享幸福,不得志的時候,獨(dú)自踐行君子之道。這個君子之道,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樣的人,才是大丈夫。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dú)行其道,”這就是“富貴不能淫”前面的一句話,也就是《孟子·盡心上》所說的 “窮則獨(dú)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是孟子最為經(jīng)典的語錄之一。
《孟子·滕文公上》記載“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 滕文公當(dāng)太子,將去楚國,經(jīng)過宋國拜訪孟子。孟子的思想是性善,說話總是講堯舜如何如何。
“世子自楚反,復(fù)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滕文公出使楚國返回后,又一次拜見了孟子。孟子說,您懷疑我說的話嗎?大道理都是一樣的?。?/p>
齊國有一位勇士叫成規(guī),使晏嬰為相的齊景公,大力選拔人材。成規(guī)毛遂自薦說:“晏嬰是英雄,我也是英雄,我為何非要敬畏他呢?”這就是《三國演義》曹劉煮酒論英雄時,所說的“有吞吐天地之志也?!?/p>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淵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舜帝,舜帝是何人,我,又是何人?有作為的人,都是一樣的人。
曾子的學(xué)生、魯國國學(xué)大師公明儀說:“文王,是我們所有炎黃子孫都尊敬的師長,而他的兒子,天下第一賢相周公,又怎么能成為欺師背祖的壞人呢?”
現(xiàn)在的滕國,假如把疆土截長補(bǔ)短,也有將近方圓五十里吧。還可以治理成一個好國家?!渡袝氛f,如果良藥不苦口眩目,那頑疾是不會痊愈的。
滕文公的父親滕定公去世了。滕文公對老師然友說:“上次在宋國的時候,孟子和我交談,我銘記在心。今天父親不幸去世,我想請您先去請教孟子如何做,然后才辦喪事?!?/p>
然友便到鄒國去向孟子請教。孟子說:“很好??!父母的喪事本來就應(yīng)該盡心竭力。曾子說,父母活著,依照禮節(jié)侍奉;父母去世,依照禮節(jié)安葬,還有依照禮節(jié)祭祀,就可以稱為孝道了。
諸侯的禮節(jié),我不曾專門學(xué)過,但卻也聽說過。三年的喪期,穿著粗布做的孝服,喝稀粥。從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這樣的。”
然友回國報告了滕文公,滕文公便決定實(shí)行三年的喪禮。滕國的父老官吏都不愿意。他們說:“我們的宗國魯國的歷代君主沒有這樣實(shí)行過,我們的歷代祖先也沒有這樣實(shí)行過。
到了您這一代便改變祖先的做法,這是不應(yīng)該的。而且《志》上說過:喪禮祭祖一律依照祖先的規(guī)矩。還說:道理就在于我們有所繼承。”
滕文公對然友說:“我過去不曾做過什么學(xué)問,只喜歡跑馬舞劍?,F(xiàn)在父老官吏們,都對我實(shí)行三年喪禮不滿,恐怕我處理不好這件大事,請您再去替我問問孟子吧!”
然友再次到鄒國請教孟子。孟子說:“要堅(jiān)持這樣做,不可以改變??鬃诱f過:君王死了,太子把一切政務(wù)交出,自己每天喝稀粥。臉色深黑哭泣,大小官吏沒有誰敢不悲哀,這是太子親自帶頭的緣故。
在上位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一定就會喜好得更厲害。領(lǐng)導(dǎo)人的德行是風(fēng),老百姓的德行是草。草受風(fēng)吹,必然隨風(fēng)倒。所以,這件事完全取決于太子。”
然友回國報告了滕文公。滕文公說:“是啊,這件事確實(shí)取決于我?!庇谑翘釉趩蕪]中住了五個月,沒有頒布過任何命令和禁令。大小官吏和同族的人都很贊成,認(rèn)為太子知禮。
國學(xué)名篇《千字文》有言“始制文字”,直譯為倉頡發(fā)明漢文字。一切文化都需要發(fā)明人。等到下葬的那一天,四面八方的人都來觀看,滕文公面容的悲傷,哭泣的哀痛,使前來吊喪的人都非常滿意。
《孟子·告子上》(十)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為茍得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