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彬 文/圖
從“眉山蘇軾”到“世界東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同的蘇東坡。
世人皆知蘇東坡詩文書畫自成高峰,卻未必清楚他也是水利建設的行家里手。直到前些時候,蘇軾同大禹、李冰等12人入選水利部公布的中國首批“歷史治水名人”,其“水利專家”的名頭才為更多人所知。
嘉祐元年(1056),蘇軾隨父攜弟第一次到京的時候,正碰上京城大水;治平二年(1065),蘇軾結束下派鳳翔鍛煉后再次抵京時又是一場大水,“民死者一千五百八十人”。也許,這預兆了蘇軾一生,注定與水杠上了。
水利建設關乎百姓安危,水災和旱災是懸在百姓頭上的兩把利劍。蘇軾每到一地,治水一方,他以豪邁的氣概迎風冒雨,又以實干的精神防汛抗旱,用行動直擊百姓“痛點”。
蘇軾仕途的起點是陜西鳳翔,他到任的第一春就遇到大旱。除了祈雨,蘇軾還決定修建一個“水多則蓄之,干旱則泄之”的利民湖。他深入一線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了城西北的鳳凰泉和城東南的飲鳳池之間的關聯(lián)。隨即發(fā)動官民,因勢利導,將淤塞的飲鳳池擴展疏浚,引鳳凰泉水注入為湖,題名“東湖”。種蓮栽柳,植竹養(yǎng)花,建亭修橋,一個清澈秀美又大氣磅礴的城內湖,就這樣出現(xiàn)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區(qū)。這顆八百里秦川絕無僅有的明珠,在今天都是一個奇跡。后有詩贊曰:東湖暫讓西湖美,西湖卻知東湖先。
陜西鳳翔東湖。
這個西湖,也是蘇軾的手筆,他二十多年后在杭州任上打造的。不僅杭州,潁州、惠州,蘇軾都治理過西湖。
在杭州,面對當時淤阻破敗的西湖,蘇軾連夜給朝廷打了一份保護性開發(fā)報告——《乞開杭州西湖狀》,把治理河湖水利與國運昌盛聯(lián)系起來,希望開展“天下所在陂湖河渠”治理,“興利除害”,這帶有水利建設的全局思想。他發(fā)動二十萬民工投入整治,疏浚水系,并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挖出的葑泥,在湖中筑一條數(shù)里長堤,堤上六橋相連。當年的利民工程成為今天的“蘇堤春曉”,真正體現(xiàn)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在潁州,蘇軾奏請朝廷,讓治理黃河的一萬民工疏浚溝渠,清掏接近干涸的西湖,修建了三道閘門。西湖蓄水恢復了美麗風光,當?shù)剞r田水利也大大受益。在惠州,蘇軾作為不得簽書公事的流放貶官,仍然輔助當?shù)毓賳T完成了多項水利工程建設。惠州城四面環(huán)水,百姓出入不便,蘇軾提出在西湖上修筑“兩橋一堤”的建議,并親自擬定建設方案,親臨一線督陣,筑堤修橋。八個月后,工程竣工,惠州百姓歡欣雀躍,“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p>
至此,天下三十六西湖中最著名的三大西湖——杭州、潁州及惠州西湖均經蘇軾治理開發(fā),并因東坡名揚天下。蘇東坡亦取得“西湖長”之美稱。
蘇軾把興修水利作為一個系統(tǒng)工程,不僅有水利應用之功,也為后世留下諸多人文景觀。
廣東惠州西湖。
36歲和54歲兩次任職杭州,從副職通判到正職知州,都體現(xiàn)了他“心則在民”的水利情懷。唐時挖掘的杭城六井,到宋時已基本淤塞廢棄。為解決百姓吃水難,蘇軾帶人做了全面疏浚治理,使杭人又用上了清水。再開鑿二井,讓“西湖甘水,殆遍一城,軍民相慶?!钡诙杲愦蠛?,杭州居民不僅不缺飲水,還有水喂牛洗澡。在《錢塘六井記》中,蘇軾從治理廢井提出防患于未然、有備無患的思想,“此天下之通患也,豈獨水哉?”同時采用“以工代賑”方法,疏浚鹽橋、茅山兩河,深挖河道達八尺以上,使溝通大運河與錢塘江的水道得以暢通。又建堰閘以防“淤填”和“涸竭”,為治理河道淤塞和泥沙倒灌提供了蘇軾經驗。
治患與愛民,始終是蘇軾為政思想的關鍵詞。
蘇軾在湖州的時間很短,治理太湖水患卻打了個“短平快”。宋時太湖水利缺乏整體規(guī)劃和統(tǒng)一治理,數(shù)州低地洪澇隱患嚴重。蘇軾提議先治茭葑蘆葦之積,讓水東泄以免壅滯,并率民在湖州城南筑堤。疏堵結合,效果不錯。
因為蘇軾沒有忘記,兩年前在徐州,是怎樣的一場驚心動魄!
熙寧十年(1077),剛到徐州的蘇軾就遇到了空前的洪災。七月十七日,黃河在澶州(今河南清豐西)曹村決堤,滾滾黃水奔瀉而下。黃河水患嚴重,北宋幾乎沒有哪年汛期不造成災難,這次更是來勢洶洶,處在下游的徐州危在旦夕。作為新任知州蘇軾,你就說他怕不怕?不怕是假的,但接下來的操作表明了他怕而不懼,展現(xiàn)了專家型領導的果決善謀。戰(zhàn)前動員,穩(wěn)定民心。呼吁準備棄城的有錢人家和他一起保衛(wèi)家園,“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以身作則,身先士卒。草履竹杖與軍民一起筑堤護城,“廬于城上,過家不入?!比宋镎{配,合理布防。調集五千民夫日夜加固城墻,特事特辦請求當?shù)伛v軍支援,集中一切物資,趕在特大洪峰到來之前筑起一道大堤??茖W泄洪,著眼長遠。大堤筑成,蘇軾召集水利專家經過考證,決定依水就勢,開鑿徐州北部的清冷口,將洪水引入黃河故道,從根本上解除威脅。為建立安全長效機制,他還上報朝廷要求增筑舊城,以防河水復來。
廣西合浦東坡井。
七十多個日夜的生死搏斗,方得水退城安。離別時,蘇軾猶寫:“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p>
水患無情,“勢不可緩”。蘇軾治水貴在速為,更難在不為。大澇之年,他率眾抗洪,拯救災民;大旱之年,他治湖修渠,引水惠民。甚至屢遭貶謫也不改其節(jié),他在海南儋州、廣西合浦掘井,在廣州幫助主官實現(xiàn)了歷史上首個“自來水”工程,解決百姓飲水苦咸問題。他把為官的根基深深扎在為民上,有所為有所不為,對勞民傷財?shù)拿孀庸こ虉詻Q說“不”!蘇軾在潁州整頓水利,就反對前任已經開工的八丈溝挖掘工程。他經過勘測,發(fā)現(xiàn)建成后出水口竟然高于進水口,不僅“無益于事”,漲潮勢必倒灌。遂上書《奏論八丈溝不可開狀》并獲批,節(jié)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蘇軾還上奏《乞開石門河狀》《進單鍔(吳中水利書)狀》等水利治患規(guī)劃,雖未成事,但飽含了專業(yè)水平和全局觀念。
這就是蘇軾,有著百姓情懷的水利專家,中國首批“歷史治水名人”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