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橋吟
春日同韻三題(新韻)
一
誰將彎月洗如盆,瓴雨催藍一鑒春,
破臘梅痕接李色,開元竹韻引桃馨。
青衙徐展宏圖稿,鬧市頻掀小店門。
伊始由頭唯二字,千榮萬赫起艱辛。
二
檐梢月色映黃昏,便是開元問雪音。
幾片誤期枝未冷,半壺歧路盞還溫。
迷于燈面同于世,情寄詩中更寄人。
走馬闌珊隨意轉(zhuǎn),不覺轉(zhuǎn)過又一春。
三
深院寒扉一縷春,熏香漫透百家門。
雕欄難掩出墻色,殘雪初融渲野馨。
王謝庭高羅燕語,桑榆枝老待蟬音。
漁樵每羨逍遙處,玉碗銜杯酒尚溫。
丁香樹
元宵夜感題(詞韻)
元夕燈花照夜空,長街雪色正朦朧。
經(jīng)年往事幾多味,入眼光陰各不同。
君駕豪車尋妙境,我居茅屋倚山松。
休言小院無常物,尚可兼容四季風(fēng)。
臨清居士
賀張福有詩詞續(xù)輯研討會《特刊》出版
三千擷韻紀遼東,情系神山圣水中。
羞以耆齡夸閱歷,敢憑椽筆領(lǐng)吟雄。
開新曲化圖強夢,證史心凝考古功。
又是夜闌難入睡,鍵聲敲起日初紅。
酒膽詩心
己亥生日感題二首
一
屢失機緣自咎由,矮檐下面未低頭。
人間道路憑心走,書里乾坤帶月求。
莫問朔風(fēng)添凜冽,且搔華發(fā)度春秋。
閑吟笑對蒼顏老,不誤扶藜放遠眸。
二
只將歲月付東荒,莫計曾經(jīng)炎與涼。
近日身心常覺懶,當(dāng)年棱角已磨光。
飯能吃飽意尤足,衣可防寒夢便長。
我任泥途逢塞雪,平生逆順不違章。
書女
次韻養(yǎng)根齋老師己亥山行兼賀春
鶯聲尚未破輕春,雪意先融濯歲塵。
作別原非寒鎖夢,動情何懼老欺身。
一行足跡云中盡,幾縷童心嶺外新。
我與梅香隔三尺,兩相無欲各清真。
次韻養(yǎng)根先生《己亥賀春》并賀七十初度
勘水勘山春復(fù)春,心懷綺夢凈無塵。
履鞋頻踏先朝跡,石斧欣翻舊歷身。
十六峰高情不懼,一腔血熱史開新。
古稀更待風(fēng)吹勁,欲立潮頭膽氣真。
雪域魂
己亥迎春同韻四首
一
霧色重開小露庭,因憐破臘數(shù)繁星。
樓環(huán)曲巷搖燈白,樹近閑籬照雪青。
往歲鄉(xiāng)愁憑酒釀,新春腳步用心聽。
披襟只待南風(fēng)起,好向湖邊拾鳥翎。
二
高檐可羨抖毛翎,為喜寒涼歲已經(jīng)。
望塞春秋云聚散,題園字句草枯榮。
憐將楚甸留三戶,莫使金牛廢五丁。
料得年華無限好,小樓何必怨伶俜。
三
抱守長宵事可聽,古來阡陌欲春青。
能無并座傾樽酒,向有歸人走灞亭。
更履回心憐雪岫,垂檐動耳覓風(fēng)鈴。
莫嗟天性真難改,爛漫時時度已經(jīng)。
四
年交首尾若無形,過往輿歌喜又聽。
魚雁春回多婉轉(zhuǎn),鄉(xiāng)關(guān)日久育鐘靈。
當(dāng)窗自許留黃墨,倚座何妨屬白丁。
砌掃如逢新落雪,碧螺高舉酹空冥。
也不知
次韻格格首版多彩長白山之雪嶺白
登頂方知圣域寒,瓊花隱映夕陽殘。
坐臨池雪堪呼酒,醉倚天光懶整冠。
野谷圍時風(fēng)嘯傲,閑云起處隼盤桓。
冰清世界如童話,眼底無塵心自寬。
次韻格格首版多彩長白山之苔原綠
白山秀美復(fù)何之?春到家鄉(xiāng)酒莫辭。
翠鳥盈川爭婉轉(zhuǎn),鮮花滿地競參差。
歸來老邁徒留醉,除卻疏狂只剩癡。
芳草天涯情未了,那年今日最堪思。
次韻格格首版多彩長白山之野花黃
隔岸聞鶯語自嬌,一江碧水漲新潮。
皆言往事難回首,此見芳顏已折腰。
壓徑三分神篤定,繞籬幾度夢凄寥。
金暉滿盞凝望處,日落關(guān)山披錦袍。
金縷曲·迎己亥逢除夕日立春有感
見說春來早。立年關(guān)、歲逢雙節(jié),這般奇巧。時序匆匆驚回首,怎覓飛鴻泥爪。算只有、風(fēng)流格調(diào)。往事無須重入夢,入夢時、意恐春寒倒??v目遠,星河小。 近來燈下翻殘稿。舊時光、句中留得,心中誤了。爭忍韶華成陳跡,徒惹情思縈繞。僅剩得、天涯孤老。我見雪花多愜意,料雪花、不解無梅惱。風(fēng)又起,閑愁掃。
高陽臺·新正漫筆
倩影如船,清輝似水,一彎小月玲瓏。醉里遙看,這般恬靜空濛。風(fēng)吹幾樹閑庭柳,夜闌珊、有夢誰同?佇窗前、執(zhí)守宵寒,獨對燈紅。 新正漸半春無跡,任欄桿倚遍,難覓芳蹤。羈旅生涯,相思莫逐飛鴻。飄然幾片晶瑩雪,落眉間、化淚難融。待春回、心若依然,步已龍鐘。
沈鵬云
真情可用線頭系 大愛能從針眼穿
——劉慶霖《鷓鴣天·憶母親做布鞋》賞析
在浩瀚的詩詞海洋中,歌頌?zāi)笎鄣淖髌凡粍倜杜e。這大概是由于母愛的無私與純真,讓兒女們終生難以忘懷,因此,無論是誰,每當(dāng)寫到母親的時候,都格外用心和動情。前不久,筆者在長春老年大學(xué)勝春詩社編輯出版的第十九集《勝春集》中,看到了劉慶霖同志的一首《鷓鴣天·憶母親做布鞋》。讀后,讓我熱淚盈眶。因為,我和慶霖同志一樣,有過一段軍旅生涯。在部隊時,也曾收到過母親寄來親手做的黑面布鞋。讀罷這首詞,自然在我的心靈深處產(chǎn)生了共鳴。慶霖同志在詞中寫到:
“漫把層層舊布粘,裁幫納底細縫連。真情可用線頭系,大愛能從針眼穿。 溫腳上,暖心間,助兒越嶺又翻山。麻繩今變長長路,猶在母親雙手牽。”
對母親的回憶,會有數(shù)不清的故事。我想,在慶霖同志的記憶中,母親做布鞋恐怕是最典型的一件事兒了。這首《鷓鴣天·憶母親做布鞋》,通篇充滿濃濃的真情。他把感受母親大愛的情景,刻畫的淋漓盡致,讓人心潮久久不能平靜。
按照詩詞創(chuàng)作的一般規(guī)律,只有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就才能產(chǎn)生深邃的意境,只有營造出深邃的意境,就才能喚起藝術(shù)的美感。慶霖同志的這首詞,正是如此。首句的“漫把層層舊布粘,裁幫納底細縫連。”用了“粘、裁、納、縫”四個動詞,描繪母親做布鞋的情景。語言高度凝練,形象生動逼真。寥寥數(shù)語,即把母親做布鞋的“打袼褙兒”、“剪鞋樣兒”、“納鞋底兒”、“上鞋幫兒”等四道工序概括得清清楚楚。從“漫把層層舊布粘”的句中,我們看得出作者對東北的農(nóng)村生活非常熟悉。過去,做布鞋是東北農(nóng)村婦女“針線活兒”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钣嬜龅煤玫膵D女,不僅讓自家男人有自豪感,而且還會受到左鄰右舍的贊許。東北方言稱“舊布” 為“鋪襯”,“舊布粘”就是把“鋪襯”洗凈攤平,一塊一塊地用漿糊粘在木板上,待晾干后使用。東北方言稱之為“打袼褙兒?!?接下來的“裁幫納底細縫連”一句,包括了“剪鞋樣兒”、“納鞋底兒”和“上鞋幫兒”的三道工序,可謂語言簡約,多一字嫌多,少一字嫌少。
因為作者對母親做布鞋的辛苦太了解了,所以第二句的“真情可用線頭系,大愛能從針眼穿?!弊顬閯忧椤>€頭雖短,情長無限。針眼雖小,大愛無邊。這一短一長,一小一大的對比,使得語言上增強了感染力,情感上增強了震撼力。該句也就自然成為這首《鷓鴣天》的點睛之筆。這里的“線”實際是用“撥拉錘兒”擰成的麻繩,是“納鞋底兒”之前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先要打好“麻捻兒”,然后再把兩股繩合成一股繩,方可使用。無論是“打麻捻兒”,還是“合股成繩”,每一次“撥拉錘兒”的轉(zhuǎn)動,都深深地凝聚著母親對兒子的牽掛之情?!凹{鞋底兒”這道工序是最見功夫的事兒,也是最辛苦的事兒。“納鞋底兒”的高手,往往都針眼排列有序,而且會納出許多花樣。每納一針,都要先用錐子扎眼,然后從針眼上帶線穿過去,手指還要戴著一個“頂針兒”。做一雙布鞋所下的功夫,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作者才會從內(nèi)心里發(fā)出“線頭上牽著真情 ,針眼兒里穿著大愛”的感嘆。
作者無愧是填詞高手,他的筆觸沒有僅僅停留在對母親真情大愛的感嘆上,下闕首句寫到:“溫腳上,暖心間,助兒越嶺又翻山?!边@一句把對母親大愛的無限感激之情,化作為祖國站好崗、放好哨的實際行動,使這首詞的精神境界得到極大升華,家國情懷得到高度彰顯。古有“岳母刺字”的故事家喻戶曉,而眼前,我們感受到一位母親在鞋底上納出的每一針每一線,都滲透著“保家衛(wèi)國”的高風(fēng)亮節(jié),寄托著“好男兒志在四方”的期許。作者的“溫腳上,暖心間,”是別具匠心,蘊含深意的。因為,作者當(dāng)兵在北方,執(zhí)勤巡邏在冰天雪地里,母親做的布鞋,穿在在腳上,暖在心里。它是抗冰雪戰(zhàn)嚴寒的巨大動力,是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巨大動力。
這首詞的題目是“憶母親做布鞋”。如果說前面的諸多文字都是回憶過去,那么,結(jié)句便回到了現(xiàn)實:“麻繩今變長長路,猶在母親雙手牽?!比舾赡赀^去了,光陰荏苒,時代變遷,歲月如歌。昔日的青年人,轉(zhuǎn)眼間到了天命之年。作者從部隊轉(zhuǎn)業(yè)到地方,從縣城轉(zhuǎn)到省城,從省城轉(zhuǎn)到京城。腳下的路越走越遠,肩上的擔(dān)子也越來越重?;赝髡咦哌^的漫漫長路,就像母親做鞋的麻繩一樣,曲曲彎彎,又細又長。它一頭系著辛苦,一頭系著甘甜,一頭通向昨天,一頭通向今天。但是,不論路走多遠,總感覺母親時時刻刻都在牽著自己的手。正如有一首歌唱到:“無論你走多遠,無論你在干啥,到什么時候也不能忘咱的媽......”。
縱觀這首《鷓鴣天》,沒有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淳樸素淡的語言,飽含著殷殷深情,撥動著讀者的心弦,引起了心靈深處的共鳴。全詞邏輯嚴謹,層層遞進;小處著眼,筆觸細膩;平中得奇,生動感人。在嫻熟的筆墨里,字字句句閃爍著母愛的光芒,滲透著赤子的無限深情。因此,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歌頌?zāi)笎鄣募炎鳌?/span>
塞上白衣子
律句與拗句
就詩句分類問題,網(wǎng)絡(luò)詩界時有紛爭,各家所論令人眼花繚亂,莫衷一是。筆者讀前人論句文章,或簡或繁,不成脈絡(luò)。故撰此小文,以求簡明全面。本文收律句與拗句共計24式,其中:標準律句4式、次標準律句3式、半律句2式、少拗句1式、拗律句3式(包括:孤救句1式、特拗句1式、小拗句1式)、大拗句2式、三仄尾2式、三平尾2式、孤平句1式、失替句4式(9種)。
一、框架
1、以古體詩、近體詩兩體為討論范圍,其中間之體,如永明體(如:大江流日夜)、拗體律(如:昔人已乘黃鶴去)、拗體絕(如:新豐美酒斗十千)等其拗句部分按古體論,不作探討。
2、以論句為主,如涉相關(guān)內(nèi)容,止于一聯(lián),舉二三例。
3、古今論者對各句型稱謂交雜,本文盡量列出,以明析脈絡(luò)。重名者作注。
4、對某句型及其用法持不同觀點,本文以說明形式盡量列出,以求全面。不緊要觀點從略。
5、本文中所涉拗救問題,皆對近體詩而言。
6、以論五言為主,近體七言則類推。其他三四六八九詩等不論。句式中“中”字表示平仄皆可。
二、律句
律句蓋分三類,標準律句、次標準律句、半律句。三者用法大致相同。
(一)標準律句。
也有稱入律句、正律句、原律句、諧句、和婉句者。為近體詩之基本句型。凡有四種:
1、A式:仄仄平平仄。句例:白日依山盡。七言例:停車坐愛楓林晚。
2、B式:平平仄仄平。句例:人來鳥不驚。七言例:點水蜻蜓款款飛。
3、C式:平平平仄仄。句例:青山橫北郭。七言例:但使龍城飛將在。
4、D式:仄仄仄平平。句例:一歲一枯榮。七言例:朝辭白帝彩云間。
說明:
(1)近體詩用。按對粘關(guān)系使用,如發(fā)生失對、失粘,會出現(xiàn)折腰體、陽關(guān)體、順風(fēng)體等情形。
(2)古體詩盡量避免使用(句型A式仄仄平平仄,五古中較常見)。如一聯(lián)中一句為標準律句,另一句應(yīng)不用律句。歌行體不避用律句。
(二)次標準律句。
也有稱為入律句(與標準律句同稱)、準律句、變律句者。五言近體詩句其第一字平仄變化句型。有三種。
5、A式句型仄仄平平仄,其第一字平仄有變,則為變律句:平仄平平仄。句例:天意憐幽草。七言例:中華兒女多奇志。
6、C式句型平平平仄仄,其第一字平仄有變,則為變律句:仄平平仄仄。句例:夕陽無限好。七言例:莫遣只輪歸???。
7、D式句型仄仄仄平平,其第一字平仄有變,則為變律句:平仄仄平平。句例:晴翠接荒城。七言例:煙籠寒水月籠沙。
說明:
使用同標準律句。
(三)半律句。
五言無。七言有二種。即七言平起句,第一字用仄聲者。
8、A式句型仄仄平平仄,如推為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時,如其第一字用仄聲,則為半律句:仄平仄仄平平仄。例句:白沙翠竹江村暮。
9、D式句型仄仄仄平平,如推為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時,如其第一字用仄聲,則為半律句:仄平仄仄仄平平。例句:每依北斗望京華。
說明:
(1)近體詩可用。認為七言第一字地位最不重要,平仄不論。
(2)近體詩用時,將第三聲改平聲,聲律更佳。句例:再吹羌笛關(guān)山月。又例:夜鐘殘月雁歸聲。
(3)古體詩可用。認為該句型前半拗,后半律,有拗成分。
(4)或言“夾平”而拗。筆者不從。
三、拗句
也稱非律句。在一定范圍內(nèi)(主要是論近體詩有些情況下),也稱出律句、失律句、錯律句、律病句等。拗句分七類。少拗句、律拗句、三仄尾介于律拗之間,皆不以失律等謂之。大拗句則拗救后亦然。另有三平尾、孤平句、失替句。
(四)少拗句。
趙執(zhí)信稱為“律中少拗”者,故名。
10、特指B式句型平平仄仄平,如其第三字用平聲,則為少拗句:平平平仄平。例句:深山何處鐘。七言例:定遠何須生入關(guān)。又例:多少樓臺煙雨中。
說明:
(1)古近體皆可用。
(2)拗救論認為,當(dāng)與出句之拗相關(guān)時,可相救出句。句例: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3)否定拗救論認為,無意使然,與對句相拗救無關(guān)。
(4)或言因“孤仄”為拗,筆者不從。
(五)拗律句。
包括孤平自救句、特拗句和小拗句三種形式。
11、孤救句。
即孤平自救句、孤平拗救句,簡稱之。
特指B式句型平平仄仄平,其第一三字平仄同時有變,則為孤救句:仄平平仄平。例句:昨來聞更貧。七言例:治病不蘄三折肱。又例:霜鬢向人無再青。
說明:
(1)古近體皆可用。
(2)拗救論認為,當(dāng)與出句之拗相關(guān)時,可相救出句。此為既對句相救又本句自救。例句: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3)否定拗救者認為,無意使然,與對句相拗救無關(guān)。
12、特拗句。也有稱準律句(與次標準律句同稱)、單拗句。
特指C式句型平平平仄仄(及變律句仄平平仄仄),如其第三四字平仄同時有變,則為特拗句:中平仄平仄。例句:行人碧溪渡。又例:昔聞洞庭水。七言例:任是深山更深處。又例:何處亂山可埋骨。
說明:
(1)古近體皆可用。近體律詩多數(shù)用于尾聯(lián)出句,五律首句亦多見。
(2)屬本句自救情形之一?;蜓缘谌淖制截苹Q,求聲律相諧。
(3)或言第一字須平。句例:遙憐小兒女。筆者不從。
(4)第一字可仄。句例:故人具雞黍,又例:折取一枝入城去。
(5)如第一字用仄聲,那么對句第一字須用平聲。句例:落花滿春水,疏柳映新塘。筆者認為可使聲律更諧,但不必刻求。
(6)造成平仄失替,近體詩不宜用。筆者不從。
13、小拗句。
也稱半拗句、半諧句。
特指A式句型仄仄平平仄(及變律句平仄平平仄),如其第三字用仄聲,則為小拗句:中仄仄平仄。例句:吾愛孟夫子。七言例:野桃含笑竹籬短。又例:勸君更盡一杯酒。
說明:
(1)古近體皆可用。
(2)拗救論認為:小拗可救可不救。如救,則須把對句第三字改為平聲,其對句應(yīng)為中平平仄平(即少拗句或孤救句)。拗救句例: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不救句例: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3)“許丁卯句法”認為:七言一聯(lián)中兩句之 第三、五字平仄同變(或說同拗),呈雙拗救更佳。例句:湘潭云盡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來。
(4)否定拗救論認為:對句如何與拗救無關(guān)。或言對句無法救?;蜓詫錈o須救,越救越拗。
(六)大拗句。
14、仄收大拗句。
特指A式句型仄仄平平仄(及變律句平仄平平仄),如其第四字用仄聲,或者第三四字同用仄聲,則為大拗句:中仄平仄仄、中仄仄仄仄。句例:遠送從此別。又例:向晚意不適。七言例:舞陽去葉才百里。又例:一身報國有萬死。
說明:
(1)近體詩可用,但不宜提倡。古體詩可用。
(2)拗救論認為:大拗必救。其救法與小拗對句相救同。拗救句例: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又例: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3)否定拗救論認為:與小拗觀點同。句例:露灑一鶴睡,鐘余萬象閑。又例:外物盡已外,閑游且自由。
(4)認為是近體詩出律句。筆者不從。
15、平收大拗句。
特指型D句式仄仄仄平平(及變律句平仄仄平平),如其第四字用仄聲,或者第三字用平聲第四字用仄聲,則為:中仄仄仄平,中仄平仄平。例句:六即穎水荀。又例:八月湖水。
說明:
(1)近體詩罕見,且平韻近體只能用于首句,不提倡。古體詩可用。
(2)拗救論認為:大拗必救。其救法與小拗對句相救同。句例: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
(3)否定拗救論認為:與小拗觀點同。句例: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4)或看作本句自救的一種特殊句型。
(5)認為是近體詩出律句。
(七)三仄尾。
也稱三仄腳、三仄足、下三仄。
16、狹義三仄尾。
指在近體詩所論之三仄尾。
特指C式句型平平平仄仄(及變律句仄平平仄仄),如其第三字用仄聲,則成三仄尾:中平仄仄仄。句例:潮平兩岸闊,又例:少年負意氣。七言例:秋水才深四五尺。又例:江月去人只數(shù)尺。
說明:
(1)近體詩可用。古體詩多用。或言拗律句之一種。
(2)近體詩宜避但不忌,或者不算律病。句例: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又例: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3)近體第一字必平說。即如為平平仄仄仄,尚可,如為仄平仄仄仄,謂“落調(diào)”,宜避。筆者不從。
(4)三仄尾或該句型“落調(diào)”情形,以對句第三字改用平聲,即三平尾相救。句例:四蹄碧玉片,雙眼黃金瞳。又例: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筆者不從。
(5)該句型“落調(diào)”情形仄平仄仄仄,下句須用平仄仄平平。句例:楚山不可極,歸路但蕭條。筆者認為,此為聲律更高追求,不必刻求。
(6)認為是近體詩律病句。筆者不從。
(7)或言三仄字以上去入三聲皆備為佳,此對聲律更高追求,不必刻求。
17、失替三仄尾。
如果排除狹義三仄尾中平仄仄仄和大拗句中仄仄仄仄兩種句型。那么只剩一種情況,即類推七言之:中仄中仄仄仄仄。即本句二四六字皆為仄的失替情形。句例:四座賓客色不動。又例:他日更仆語不淺。
說明:
此類三仄尾用于古體詩。
(八)三平尾。
也稱三平腳、三平足、三平調(diào)、下三平。
18、狹義三平尾。
特指D式句型仄仄仄平平(及變律句平仄仄平平),如其第三字用平聲,則成三平尾:中仄平平平。句例:須汝胡相攜,又例:兩蝶飛翻翻。七言例:斷腸猶系琵琶弦。又例:鳴鳩乳燕青春深。
說明:
(1)古體詩多用,為其特色。近體詩不可用。
(2)近體詩宜避,偶有用者。句例:自諧塵外意,況與幽人行。筆者認為,此是近體詩之古體特征殘留,或為作者求其古味而成,不可從。
(3)或言近體詩可用作相救三仄尾。句例:蕭蕭古塞冷,漠漠秋云低。又例:草色全經(jīng)細雨濕,花枝欲動春風(fēng)寒。筆者認為,早盛唐近體詩中時有此類,以后則少見,不宜從。
19、失替三平尾。
如果排除狹義三平尾中仄平平平,那么只剩一種情況,即失替型三平尾:中平平平平,句尾四連平或五連平。句例:我來逢真人。又例:空中聞天雞。類推七言則為:中中中平平平平,句例:兩峰崢嶸噴流泉。又例:從我荊州來京畿。
說明:
此類三平尾用于古體詩。
(九)孤平句。
20、孤平句。
特指B式句型平平仄仄平,如其第一字用聲,則為孤平句:仄平仄仄平。句例:勝因夙所宗。又例:夜深露氣清。七言例:南極老人自有星。
說明:
(1)古體詩用。近體詩中罕見,不足為憑,所以不用。
(2)拗救理論認為:為近體詩之大忌,不可用,但可通過自救后使用(參看孤救句)。
(3)否定拗救理論認為:孤平不為禁忌,可不論。網(wǎng)上有《孤平不過尋常物,哪有詩家大忌說》一文,列舉不少近體詩孤平句。甚至有人創(chuàng)出“孤平不必論,二四六分明”口訣。例句:玉書示道流。又例:月斜灞水流。
(4)類推七言,平仄仄平仄仄平,仍為孤平。
(5)或言類推七言,平仄仄平仄仄平,不為孤平。筆者不從。
(6)或言孤平包括其他類型句只有一個平聲之“夾平”情形。如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之類?;蛘唠m有兩個平聲,但不相鄰之“夾平”情形。如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筆者不從。
(十)失替句。
也稱古句、古體詩句、古風(fēng)句(上三稱,亦可包括三仄尾、三平尾、孤平句)、失錯句。失替句即是平仄不相交替之拗句。失替句包括前文所述的失替三仄尾和失替三平尾。失替句只用于古體詩,故只論單句。
21、A式句型仄仄平平仄,如其第四字用仄聲而失替,則與仄收大拗句同。
①原句型類推的七古句第二四字失替情形一種:中仄中仄中平仄。句例:何得山有屈原宅。又例:頭上銳耳批秋竹。
②原句型變形之仄收大拗句,類推七古句失替情形一種:中仄中仄平仄仄。句例:伊昔太仆張景順。又例:俄頃風(fēng)定云墨色。
說明:
古體詩用。
22、B式句型平平仄仄平,如其第四字用平聲,則為失替句:中平仄平平。句例:暮投石壕村。又例:飛禽不能逾。
①失替句中平仄平平,類推七古句失替情形一種:中中中平仄平平。句例:流光欺人忽蹉跎。又例:苦竹南枝鷓鴣飛。
②原句型類推七古句失替情形一種:中平中平中仄平。句例: 香風(fēng)吹人花亂飛。又例:燕支長寒雪作花。
說明:
古體詩用。
23、C式句型平平平仄仄,如其第四字用平聲,則為失替句:中平平平仄。句例:謂從丹霄落。又例:何時天狼滅。
①失替句中平平平仄,類推七古句失替情形一種:中中中平平平仄。句例:添酒回?zé)糁亻_宴。又例:一呼三軍皆披靡。
②原句型(含三仄尾)類推七古句失替情形一種:中平中平中仄仄。句例:小兒得詩如得蜜。又例:佳人當(dāng)窗弄白日。
③原句型變形之特拗句,類推七古句失替情形一種:中平中平仄平仄。句例:少陵無人謫仙死。又例:朝如青絲暮成雪。
說明:
古體詩用。
24、D式句型仄仄仄平平,如其第四字用仄聲,則與平收尾大拗句同。
①原句型(含三平尾)類推七古句失替情形一種:中仄中仄中平平。句例:東走無復(fù)憶鱸魚。又例:我輩豈是蓬蒿人。
②原句型變形之平收大拗句,類推七古句失替情形一種:中仄中仄中仄平。句例:句例:李白一斗詩百篇。又例:雉子班奏急管弦。
說明:
古體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