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艷引題
游昌圖林泉鎮(zhèn)賞映山紅得句
文/李文艷
(一)題記
這山這水這花紅,夢繞魂牽記憶中。
此刻時光終做主,頻將青眼鎖芳叢。
(二)花看我
經年夢里得相逢,此刻相看無語中。
可是花容今不在,使君落得眼前空。
(三)我看花
剪罷冰綃染絳紅,經寒遇暑始相逢。
花容嬌艷剛剛好,欲囑光陰停此中。
(四)尋句
山花爛漫映山紅,兀自尋詩立坡東。
幾簇新開堪解意,幽幽相對共清風。
(五)入詩
山中樹影曳幽姿,折疊風聲再入詩。
爭與花容拍照后,倏然回到少年時。
(六)入境
看云看水看花多,俗事皆拋奈我何。
一任山風迎面吼,笑同花影共婆娑。
(七)留戀
偷閑腳步總匆匆,人未停留眼未空。
倘若青山收塊壘,此行既是意無窮。
↓點擊閱讀更多唱和作品
歡迎雅賞·映山紅
滿嶺紅花綻(四首)
文/任我行
滿嶺紅花綻,風傳杜宇凄。
春來濛雨潤,天際掛虹霓。
枝葉著新裝,春深踏井岡。
眼收紅海處,血染彩云茫。
春光無限好,紅暈染青蒼。
杜宇傳聲處,詩君向意吭。
山花爛漫時,簇簇向豐碑。
七十驚回首,先人染樹蕤。
杜鵑花(新韻)
文/盧世明
井岡山上杜鵑紅,游客歡歌震九重。
困苦當年應莫忘,都為烈士血殷成。
映山紅
文/錢俊義
高低深淺滿枝紅,一笑嫣然向碧空。
人已醉花花亦醉,眼前處處是春風。
映山紅
文/錢俊義
歸來又到暮春時,嶺上花開數萬枝。
杜宇聲聲頻滴血,嫣紅寸寸報君知。
映山紅
文/書童俊卿
清風幾度散浮塵,雨后吳山處處新。
萬朵紅云飛峽谷,千叢花蕊最知春。
題映山紅
文/書童俊卿
花開留客惹人癡,賞遍春山趁此時。
嶺上風清香自遠,彩云飛處可題詩。
杜鵑花
文/王平
荊棘叢中細細裁,一年一度踏春來。
人人只道花明媚,誰曉山枝帶血開。
映山紅
文/蘭仙何
幽居山谷沐清風,簇簇如霞綻碧空。
不與牡丹爭富貴,春來一笑映山紅。
井岡杜鵑花
文/蘭仙何
朱毛北上步匆匆,汗漫丹青壯志雄。
革命邊區(qū)噴烈火,井岡從此杜鵑紅。
尋杜鵑花
文/劉德勝(胸中海岳)
尋來已是暮春時,謝了山紅我不知。
溪水磯邊空眺望,花泥滿地盡相思。
映山紅(新韻)
文/瑞相平盈(劉瑞平)
尋夢游來癡仲夏,坡前醉賞映山紅。
喃喃自語風聽去,只有相思最動容。
觀井崗山杜鵑花隨感
文/張定華
孔雀梳妝鸚鵡樹,麗姿俊俏是鵑花。
朱毛種在長征路,代代回思錦繡紗。
映山紅
文/任武德
一枝獨秀映山紅,綽約英姿傲太空。
血色芳菲迷草徑,三千煙雨壯雄風。
映山紅
文/鄭冬生
紅星閃閃耀青松,爛漫山花最是儂。
喚得春風迎盛世,都城待客更從容。
映山紅
文/塞上飛雪
開遍山坡照眼明,踏青花海曉寒輕。
枝頭絢爛紅如火,還似英雄血染成。
杜鵑花
文/侯潔
一鳥枝頭笑杜鵑,同名怎不向云間?
雖無兩翼沖天際,似火如霞映遍山。
映山紅(新韻)
文/劉紅霞
漫天紅紫嫁衣裁,遙盼清風過境來。
不戀金堂迷僻野,初心寸寸是情懷。
映山紅(新韻)
文/蓮城醉客
淮源曾記伴君行,太白峰前祭鬼雄。
桐柏風光無限好,漫山最憶映山紅。
映山紅(新韻)
文/丁俊和
十萬鮮紅嶺上開,當年子弟轉家來。
幾番瀝血年年綻,一脈忠誠映眾懷。
杜鵑花
文/杜學勤
姚黃魏紫廟堂中,裊娜蘭花不勝風。
香國爾為豪邁客,燦然一笑映山紅。
映山紅(新韻)
文/無門客
花開嶺上春風動,多少相思數不清。
我有詩心千百度,回眸化作映山紅。
映山紅
文/盧世明
紅軍十送戀依依,何日歸來未可期。
待到五星光閃閃,漫山開得杜鵑緋。
杜鵑花開時節(jié)過西山
文/輕飏-李盧珺
誰遣熏風吹姹紫,春山半壁艷如荼。
牽衣不忍花枝折,拂耳空聞楚雀無。
萬象榮光開次第,一懷浩氣釀須臾。
行來眼底多華色,欲作相親老客途。
詠杜鵑花
文/張定華
展開艷麗滿妝紅,俊秀嬌姿立夏中。
蜂蝶忙忙尋倩影,行人急急慕玲瓏。
情柔霧面生新秀,思忖煙云起彩虹。
能在朝霞爭氣質,朱毛示意作軍風。
架子山采風賞映山紅有作
文/張紹文
架子山間十里彤,車隨布谷那行蹤。
風搖葉露珠光閃,日映枝花蕊色濃。
既賞朱砂涂玉瓣,還吟粉墨染金鐘。
余情數載偏癡月,此際鵑心與戀溶。
進山賞杜鵑花
文/張紹文
驅車鄉(xiāng)路任飛灰,欲采山間俊俏魁。
花葉題詩焉用紙,村瓢盛酒不需杯。
十家對韻誰當客,百里相親自做媒。
醉臥聞香憑夢亂,擁鵑似有麗人陪。
頌映山紅
文/環(huán)湖
當年先輩挽雕弓,血染杜鵑成鬼雄。
蜀帝凄吟悲病鶴,舜堯共看嘆哀鴻。
韶關終聚霸王氣,一掃九洲今古蟲。
華夏爾今神崛起,安無遍地映山紅。
游歙縣紫金山尋映山紅
文/環(huán)湖
迂迴野徑霧朦朧,應是春酲未解中。
郁馥襲人峰疊翠,綠蔭藏鳥日曈曚。
欲將真意填丘壑,卻讓閑云帶晚風。
誰說觀花時尚早,一枝斜看半山紅。
一叢花·映山紅
文/小百合
井岡山上一叢花,如火映云涯。
黃洋界下紅如海,展望眼,猶勝仙家。
威武蕩魂,光輝醉日,驚落漫天霞。
人間情暖話桑麻。越嶺賞奇葩。
風煙歷盡春光駐,勢燎原,簇簇新芽。
鐵骨錚錚,丹心耿耿,無愧我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