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被邀請,感謝悟空小秘書。
我非常喜歡能夠追根溯源的同學(xué),人類歷史的根是什么?中華民族的根是什么?我們不只是要追尋我們到哪里去,還應(yīng)該追尋我們從哪里來?所以我很尊敬提出這個問題的小伙伴。
大家知道,我國稱為“中華”古已有之。要研究“中華”一詞的由來,必須把“中”和“華”分開來講。
在此,我先講“華”的由來。在上古的我國境內(nèi),有許多部族生活。以黃帝炎帝蚩尤為首的部族是比較大的部族,最先黃帝征服炎帝,之后炎黃兩個部落合并為一個部落,在涿鹿之戰(zhàn)之后,炎黃部落打敗了蚩尤部落,其他比較小的部落也都歸降炎黃部落,所以之后的部落人們以炎黃子孫自稱。
之后隨著時間的發(fā)展,來到了大家耳熟能詳?shù)膱蛩磿r代,堯是黃帝的后代,他把首領(lǐng)地位禪讓給了舜,舜又把首領(lǐng)的地位禪讓給了禹。而在禹死后他的兒子啟通過爭斗奪得了王位,改變了炎黃部落原始的禪讓制度,建立夏朝。
為什么要叫“夏朝”呢?因為在古羌語中,“夏”是“偉大、強大”的意思,因此“夏朝”也就是偉大的強大的王朝。而“華”有“光輝、繁盛”的意思,所以自稱華夏是希望自己的王朝繁盛強大。生活在這個王朝里的人們就自稱為華夏民族,也就是后來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隨著歷史的沿革,“華、夏”二字可以通用,中華亦可稱為中夏。
接下來我們講“中”的來源。夏王朝建都于黃河流域,在通訊閉塞的古代,他們認為自己身處在四方之中,是有禮儀有文化的文明的部族,而四周都是野蠻的部族。所以用東夷,西戎,北狄,南蠻等含有貶義的詞匯稱四周的部族,把自己所處的地域稱之為“中原”。雖然之后歷朝歷代疆域不斷擴展,但是至始至終他們把卻自己的國家叫做“中國”。
到了魏晉時期,當時的哲人奉行“天人合一”的觀念,所以他們從“中國”和“華夏”兩個名稱中各取一個字復(fù)合而成“中華”。“中”側(cè)重于自然,也就是“天”,寓意是天下之中;“華”則側(cè)重于民族,也就是“人”,寓意為華夏民族。
至此之后,“中華”一詞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