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雖喧騰一時,但死后都身名俱滅,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個人的作品卻如江河長流,萬古不廢。
此詩雖寄友人韓綽,卻傾注了詩人對揚州的一往深情,歷來傳誦,推為佳作。讀此兩句,如見月下二十四橋,吹簫的韓綽(或美人)身披銀輝,月色晶瑩皎潔,而悠揚的簫聲飄灑在秋天寧靜的夜空里。
這兩句詩詩人用來譴責那些反覆無常的勢利小人,并對他們投以不屑一顧的輕蔑。這些人見人得勢時,趨之若鶩,見人失意時,又避之唯恐不及。翻手為云,覆手為雨,這一比喻生動、形象, 富有概括性。后世用來表示人情反覆的成語“翻云覆雨”,即由此而來。
原詩:翻手為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shù)。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詢問舊友,一半已離開人世,失聲悲喚之余,不禁血熱中腸。
人屆暮年或歷經(jīng)劫波,在世情冷暖、往事如煙之余,往往好回憶往事,倘得聞故知音訊, 于其存歿,必然引起心靈上的震撼。詩人于“安史之亂”后重逢衛(wèi)八,內(nèi)心回蕩著的便是這份感情。親友凋殘的事實,暗示了人生變化的劇烈,驚詫呼問的沉哀,愈見出世情更替的不測。一聲“驚呼”,說盡千古亂離中相遇的悲喜。其繪聲繪色,細膩傳神,更無需外加任何抒情筆墨,個中情味已溢于言外。
原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原詩: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兩句詩用堅定而又帶有嘲笑的口氣,指出功名富貴的不足恃。漢水是一條由西北流向東南的河流,當然絕不可能倒流向西北,說“漢水亦應(yīng)西北流”,等于我們今天常說的“太陽從西邊出來”,表示絕對無此可能。
孟浩然乘船東下,詩人佇立黃鶴樓頭,極目遠望,直到帆影消失,惟見長江東流。
原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這兩句非常凝練,十個字可作十層意思,然又渾成一片,構(gòu)成一個獨立的境界。在這寒冷凄清的境界里,一位老漁翁不怕雪大風寒,獨自垂釣,表現(xiàn)出孤高兒傲的性格。詩之前兩句只是寫景而不著一“雪”字,至此結(jié)句一點,便覺空靈奇峭,滿紙蒼茫。
原時: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寒山寺,在蘇州西部楓橋鎮(zhèn),初建于梁代,唐初詩僧寒山曾住于此,因以為名。詩人夜宿楓橋,寒夜霜天,月落烏啼,倍增羈旅之感。睡至夜半,忽聞寒山寺傳來的鐘聲,不禁思致悠然,情懷落寞。讀此兩句,令人覺得莊嚴古雅,塵境頓消。據(jù)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云:“獨此詩流傳日本,幾婦稚皆習誦之。”至今每逢除夕,日本人士都想通過廣播收聽寒山寺鐘聲即是受了此詩的影響。
原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