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一種很獨特的文化形式,擁有強大的藝術(shù)功能,它不僅能夠在長篇大論中抒發(fā)感情,也能在短小的篇幅中言明心志,正所謂“以詩明志”。或許正是因為詩歌具有如此強大的藝術(shù)魅力,因此從它誕生以來就深受文人墨客們的追捧。在古代文人筆下,用詩來闡述志向是一種很普遍的現(xiàn)象,而“明志”的詩篇在宋代又極為盛行,比如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xué)家王安石便對可以明志的詩是情有獨鐘。
眾所周知,王安石一生兩次任相,而又兩次被罷相,不知道王安石是否有“強迫癥”,盡管經(jīng)歷過兩次罷相,但他卻仍然“不知悔改”,依然我行我素地堅持變法,更是不屑與朝中的守舊派為伍,可謂是恪守內(nèi)心志向的“倔強”硬漢,其實王安石這種堅守本心的倔強性格,早在年輕時就已經(jīng)形成。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早在他30歲時寫下的一首詩中就早已闡明。
公元1050年,30歲的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的任期結(jié)束,為了早日回歸江西臨川的故里,他急匆匆地踏上了歸程,然而此時的王安石畢竟是一位風(fēng)華正茂的年輕人,對沿途風(fēng)景名勝充滿了好奇,在途經(jīng)到杭州時,他想起了當(dāng)?shù)赜忻娘w來峰,于是便停下腳步欣然前往。也就是在這次登臨飛來峰古塔時,王安石寫下一首明志小詩《登飛來峰》。詩人借登飛來峰古塔的所見所感,來抒發(fā)心中那一份志向,表達出自己內(nèi)心恪守的理念,所以此詩一問世便倍受推崇,尤其最后14個字,被不少人當(dāng)人生箴言。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這首詩的題目雖然是登峰,然而詩人開篇卻并沒有寫繁瑣的登臨過程,而是直接寫出峰塔之高。那么,這座矗立在峰頂?shù)母咚烤褂侄喔吣兀俊帮w來山上千尋塔”,王安石用“千尋”二字來形容,雖然是夸張,但卻生動形象,與李白的“危樓高百尺”有異曲同工之妙。
詩的第二句“聞?wù)f雞鳴見日升”,雖然是化用了一個典故,但卻超過其意。據(jù)《玄中記》記載桃都山上有棵大樹,“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顯然典故中的意思是說“日出在前,而雞鳴在后”,但詩人的意思卻是“雞鳴在前,日出在后”,極言古塔之高,因為雞往往會在天剛蒙蒙亮的時候即鳴,然而詩人卻在雞鳴時已經(jīng)看到日升,假如古塔不高,很難見到此景。
既然王安石站在如此之高的塔頂,必然會引出內(nèi)心的感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边@最后14字正是這首詩的主題思想,也是王安石言明心志之筆:從來不怕層層浮云遮擋住視線,那是因為我站在峰塔的最高層?!案≡啤?,必喻蒙蔽心智的事,以及奸詐的人。事實上王安石在主持變法的政治生涯中,也正如詩的最后兩句所說,從來沒有向守舊派妥協(xié)過,而是始終不渝地堅守本心主持變法,因此這種不畏強權(quán),又充滿自信的精神,也倍受人們的推崇,以至于成為不少人的人生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