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確曾眾里尋他,然暮然回首卻只見一路崎嶇坎坷,一生掙扎求索。辛棄疾,一位詩人中仗打得最好,將軍中詩寫得最妙的人。
論辛棄疾的一生,陸游有詩贊曰:“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清圣祖康熙贊賞其才:“君子觀棄疾之事,不可謂宋無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駕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漢光武,其功業(yè)悉止是哉!”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strong>亂世之中,李清照一弱女子尚能發(fā)出如此呼號,更況乎大丈夫!在南宋時期, 辛棄疾,這位歷史上有名的一代詞宗,他真正追求的卻是“馬革裹尸當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說?!?/strong>的生活,他的理想和抱負絕不在文墨紙筆之間,而在北方的沙場。
辛棄疾生于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此時他的家鄉(xiāng)已經(jīng)被金人占領。辛棄疾之先祖曾任職于南宋朝廷,為了北宋鞠躬盡瘁。只可惜,在北宋一系列錯誤的決策之下,金軍最終攻破了汴京。“汴京夢華”,曾經(jīng)的國都如今淪為了只能在夢中才可去往之地,怎能不叫人唏噓感嘆。
宋廷南渡之后,因家人已陷入敵區(qū),辛棄疾的祖父辛贊為了保全一家老小,不得已留下來做了金朝的官員。然雖委身于敵,但辛贊卻有一顆強烈的愛國心,他將弒殺君父的金人看作仇敵,從小就教給辛棄疾忠君報國的理念,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夠親率王師北定中原。辛贊還常帶辛棄疾 “登高望遠,指畫山河”,耳濡目染之下,辛棄疾自幼便樹立了報國之志。
宋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軍再度南下攻宋,完顏亮御駕親征,誓要一舉踏平東南,一統(tǒng)天下。為響應南宋的抗金斗爭,年僅21歲的辛棄疾散盡家財,組織起了一支兩千人的隊伍,正式開始了他的抗金生涯。
但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卻是殘酷的。面對強大的金軍,辛棄疾區(qū)區(qū)兩千人馬斷不能掀起什么風浪。為了保存力量,也為了更好的抗金,辛棄疾率部加入了當時山東地區(qū)實力最強,由耿京領導的起義軍。
在耿京麾下,辛棄疾充分發(fā)揮了他的軍事才華,“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u>辛棄疾將他的滿心豪情酣暢淋漓的輝灑在抗金的戰(zhàn)場上,痛快!
但好景不長,就在義軍發(fā)展得風生水起之際,耿京手下卻出了叛徒。部將張安國投降金軍,還將耿京殺害,群龍無首的義軍頓時作鳥獸散。
辛棄疾聽說此事,勃然大怒,拍案而起,親率本部五十余騎,直奔叛軍大營。敵人還沒做出反應,張安國就已經(jīng)被辛棄疾抓住。隨后辛棄疾帶著張安國南渡投奔南宋,將他交給了南宋朝廷處決。
此戰(zhàn),辛棄疾揚名四海,朝廷嘉其戰(zhàn)功,令他前往南方守土。然辛棄疾不會想到,這場令他揚名的戰(zhàn)斗,竟成了他與金軍最后的一戰(zhàn)。
在歸宋之后,辛棄疾依然壯懷激烈,時刻想要跨馬上陣,抗金建功。在職期間,辛棄疾一直為了北伐事業(yè)奔走呼號,屢次向朝廷進獻北上的方針戰(zhàn)略。他通古博今,才能卓著,所獻《九議》并《應問》三篇及《美芹十論》等皆為字字珠璣之文,向朝廷痛陳北伐之利害,力主北上抗金。
在辛棄疾為國建言的條陳之中,《美芹十論》當為其中代表。全篇共十論,字字珠璣,是南宋時期軍事著作之最。在《美芹十論》中,辛棄疾詳細地陳述了抗金就救國之必要,將自己畢生的經(jīng)驗賦予其上。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曾為辛棄疾撰寫挽聯(lián):“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strong>辛棄疾之心,路人皆知!只可惜,宋高宗不知。
南宋歷來重文輕武,從歷史經(jīng)驗來看,強如岳飛都難保自身周全,初來乍到的辛棄疾自然不會得到朝廷的重視。由于當時南宋在對金戰(zhàn)爭中屢戰(zhàn)屢敗,因而生出了一種自上而下的恐金情緒,見金軍如見惡鬼。在這種思想的籠罩之下,北伐逐漸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北狈ゲ怀尚翖壖仓坏脤⒆约旱囊磺缓狼榧耐杏谠娢闹?。
后來,隨著不斷的調任,辛棄疾也曾參與過幾場平定民間暴亂的戰(zhàn)斗。在湖南任上,辛棄疾想要解決當?shù)胤嘶?,但苦于朝廷官軍羸弱不堪大用,于是便上書朝廷,組建了一支約兩千人的部隊,號稱“飛虎軍”。在辛棄疾的帶領下,湖南的匪患得以迅速清除。他的治軍才能由此可見一斑。
然朝廷依舊是“防武將勝于防川”,手握精兵的辛棄疾迅速成為了朝中主和派打擊的目標,于是他再度被貶。此時的辛棄疾已經(jīng)失去了對朝廷的信任,那顆火熱的心逐漸被朝廷的冷水澆滅。在江西任安撫使時,辛棄疾干脆興建了一處莊園,字號“稼軒居士”,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然造化弄人,就在辛棄疾已經(jīng)逐漸喪失北伐信心之際,機會再次到來。這一年崛起的蒙古帝國與金國為爭奪北方霸權大打出手,本就走向衰弱的金朝國力大衰。時任南宋宰相的韓侂胄建議朝廷出兵伐金,收復失地。于是,朝廷再次啟用部分主戰(zhàn)人士,辛棄疾當然也在此列。
此時的他早已不是那個意氣風發(fā)的英雄少年。“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已經(jīng)64歲的他仍舊沒有放下北伐這個畢生的理想。
在任鎮(zhèn)江知府期間,辛棄疾仿照當年建立“飛虎軍”舊事,建立起了一支萬人規(guī)模的部隊,戰(zhàn)斗力強悍,準備隨時為了朝廷效力??上纤蔚谋狈ナ聵I(yè)終究是虎頭蛇尾,雙方交戰(zhàn)不多時,南宋便接受了金人的議和請求。這一次,辛棄疾對朝廷徹底的死心了。辛棄疾帶著無限的不舍離開了這個世界,他至死也沒能再回到家鄉(xiāng)。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fā)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u>眼前江山,如此多嬌,辛棄疾用他的一生守衛(wèi)著腳下的國土,他就那么站立著,站成了南宋王朝的脊梁,站成了光耀后世的豐碑。
參考文獻:
《稼軒長短句》
《宋史·卷四百一·列傳第一百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