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是北京城的基本組成單位,與市的關系十分密切。
北京建城于周朝初年,為諸侯薊國的都城,后被燕國吞并。秦朝一統(tǒng)下,北京地區(qū)屬廣陽郡。漢代時先后成為燕國、廣陽國等諸侯封國,后收歸朝廷管轄,改稱幽州、廣陽郡,一直延續(xù)到魏、西晉時期,均為北方重要的州郡。十六國時期曾一度為前燕之都城,北魏時期仍為幽州治所,隋代改稱涿郡,唐代又改為幽州,成為歷任節(jié)度使駐扎的重地,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即以此為根據(jù)地興兵進犯長安。
后晉皇帝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與遼國,幽州也在其中,后被遼太宗定為南京,繁華冠于全遼。金滅遼后,幽州為其所占,海陵王完顏亮將都城從上京會寧府遷來此地,改稱中都,自此京地區(qū)由陪都而升格為正式的王朝都城,大加擴建,輝煌華麗,遠勝昔日。
蒙古滅金,中都遭到較大破壞。元世祖忽必烈登上汗位后,于至元元年(1264年)在原金中都城的東北開始建造新城,至元八年(1271年)定國號為“元”,至元九年(1272年)將都城之名定為大都。隨著元朝進一步攻滅南宋,北京地區(qū)歷史上首次成為統(tǒng)一的全國性政權的首都。大都就是“宏大之都”的意思,由漢族官員劉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兒主持規(guī)劃設計,一方面以規(guī)整有序的城市結構繼承了漢文化都城的傳統(tǒng)理念,另方面又體現(xiàn)了游牧民族重視水泉的習俗。
蒙古人長期以游牧方式生活,“逐水草而居”,尤其喜歡在水泉豐富、青草茂盛的地方駐扎。決定定都以后,特意選擇了兩片大的湖面作為城市的中心,成為中國歷史上都城建設的首創(chuàng)之舉。蒙古人習慣上把湖稱作“?!?這兩片水面被分別定名為“太液池”和“海子”,這就是今天中南海、北海與什剎海的前身。
元代以前的北京地區(qū)的住宅沒有留下多少遺跡,現(xiàn)存最早的四合院遺址是元代的“后英房”,位于安定門一帶。
元末爆發(fā)了農民大起義,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在南京與建立了明朝,并派大將徐達北伐,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逃往大漠。大都被改為北平府,并進行了改造,城墻向南作了偏移,北側部分地區(qū)被排除在城墻之外。
北平是燕王朱棣的封地,后來朱棣從這里起兵南征,奪取了侄兒建文帝的皇位,成為明成祖。為了便于防御北方蒙古部落卷土重來,成祖把北平改為北京,并把都城重新遷回這里。從此北京成為明清兩代長達500多年的首都。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為了加強對城南壇廟和商業(yè)區(qū)、居民區(qū)的保衛(wèi),在原來城墻的南面增加了一圈外城,這樣北京就擁有了外城、大內城、皇城、宮城四重城墻,平面形狀呈“凸”字形。
外城東西寬7950米,南北長3100米,南面正中設永定門,兩端分別為左安門右安門,東西兩側有廣渠門和廣寧門。內城東西寬6650米,南北長5350米,南側正中設正陽門,左右為崇文、宣武二門,東側有朝陽門、東直門,西側有阜成門、西直門,北側有安定門、德勝門。
皇城位于內城中心偏南的位置,東西寬250米,南北長2750米,平面呈不規(guī)則的方向,其中容納宮城和中、南、北三海。皇城南側中央設正門天安門,北側中央設地安門。
宮城就是紫禁城,東西寬760米,南北長90米,平面是很規(guī)整的長方形,南側中央是正門午門,東西兩側設東華、西華二門,北側是神武門宮墻的四角還分別建有角樓。
明清的北京城擁有一條長達7.5公里的中軸線,從南面的永定門開始,一直延伸到城北的鐘樓、鼓樓,最重要的城門和宮殿都坐落在這條象征著皇權威嚴的中軸線上,高潮起伏,極為壯觀。中軸線兩側分別布置著天壇和先農壇、太廟和社稷壇,在城市的東、西、北三側還分別建有日壇、月壇和地壇。
老北京有句俗語叫“東富西貴,南貧北賤”,說的是北 四合院與北京城城不同區(qū)域居民分布的貧富差異。從明代開始,通過運河從江南運來的祿米都儲藏在東城的倉庫中,很多富商也住在東城,故稱“東富”;而西城則聚集了很多達官貴人的邸宅,所以叫“西貴”。
城市北部以小買賣人和手工藝人為多,舊時把這些職業(yè)視作“賤業(yè)”,所以叫“北賤”;城市南部的外城胡同和四合院的格局最為狹小,居民以社會底層、外地人為主,因此叫“南貧”。這不過是泛泛而論,實際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會有很多例外的情況,比如清代初期的外城就曾經有過很多大官的豪宅以及花園,而東城和西城同樣也有不少既不富也不貴的普通民宅 從元大都到明清北京
清朝滅亡之后,王公貴族們喪失了昔日的特權和財富來源,日益窘困,北京城中的無數(shù)豪府名宅也失去了華貴的色彩。但北京依舊是北洋政府的首都,新的官貴人和富商巨賈重新在此聚集,這些上層人物依然住在四合院中。于是許多大宅子陸續(xù)換了主人,又有一些新的四合院建造起來。
解放以后,很多原本獨門獨戶的四合院變成了多戶人家共處的大雜院,人口密度過大,私搭亂建很多,環(huán)境惡化,導致四合院原有的優(yōu)點蕩然無存。更多的四合院被拆除以騰出空地建造新樓,于是這些充滿歷史韻味的老宅院越來越少,令人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