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不僅為人類提供了生存必須的資源,有的時候還是向人類傳授設計靈感的超級設計師和發(fā)明家。
蒼蠅的復眼結構啟發(fā)了人類,使人類發(fā)明了一次能拍攝1000多張高清晰照片的蠅眼照相機。防水自潔產品,來自于蓮葉效應,這些蓮葉表面具有微米級的突起細胞,細胞上又覆蓋著一層納米級的蠟狀結晶,這些結構使得蓮葉具有疏水性,出淤泥而不染。事實上,人們取材于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的發(fā)明還有更多。
子彈頭列車與翠鳥
1964年,在東京奧運會開幕前,日本推出了世界第一列子彈頭列車,這是當時最快的列車之一,時速能達到210千米,當時歐洲火車的最快速度為每小時160千米,子彈頭列車的成功運行,重新推動了世界各國修建高速鐵路的興趣。所以,今天高速鐵路系統(tǒng)如此發(fā)達,還得感謝日本當年的這一發(fā)明。
然而,最初由于這輛列車發(fā)出的巨大噪音遠超環(huán)境標準,招致大量日本居民投訴。當時車頭是圓形的子彈頭形狀,當列車高速駛進狹窄的隧道后,車頭周圍的空氣會“推擠”前方的空氣,從而形成壓力波。在火車駛出隧道的那一刻,壓力波會撞擊出口外的空氣,發(fā)出一聲巨大的轟鳴聲,在隧道400米開外的地方都能聽到這種噪音。
根據(jù)日本法律,居住用途區(qū)域附近的噪音不能超過75分貝,如果解決不了子彈頭列車產生的噪音問題,列車只能在經過居民區(qū)時減速行駛,這顯然非常不方便。然而,怎么解決呢?一種解決方案是改進隧道,但這項工程十分浩大,成本過于高昂。那么只有一種方法:改進車頭。
當時設計子彈頭列車的工程師也是鳥類觀察員,他想到了翠鳥。翠鳥捕魚時,會從阻力較小的空氣中沖入阻力較大的水中,也會經歷阻力的急劇變化,卻只濺起很小的水花。奧秘就在于翠鳥擁有一個流線形的長長尖喙,越靠近臉部,喙越寬,這樣水流可以順暢地向后流動。
借鑒翠鳥喙的形狀,研究者們重新設計了車頭,并于1997年投入使用。實踐證明,改進過的列車車速比起原有設計提升了10%,而電力消耗降低了15%,噪音水平也達到了75分貝的標準。
像魚群一樣“行駛”
在中國的高速路上,車速超過每小時100千米時,同車道的車就得保持100米以上的距離,而低于這一車速時,最小間距要保持在50米以上。然而,在大海中,高速行進的魚群,可不需要這樣。魚兒們彼此挨得非常近,還會模仿周圍魚的動作,保持集體同步運動,它們怎么就不擔心撞車呢?
這是因為魚能憑借長測線器管察覺出周圍水壓的微小變化。這種線型的傳感器非常靈敏,能夠將環(huán)境變化信息,迅速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tǒng),使魚迅速反應。魚的這項高超本領啟發(fā)了日本科學家們,他們發(fā)明了叫做EPORO的機器人。
EPORO機器人用激光和無線電波測量彼此的距離,同時分享彼此之間的位置信息,能在近距離的高速行進過程中,不與其他機器人、環(huán)境中的障礙物發(fā)生碰撞,非常靈活。在未來,這項技術還有一個更大的用途——自動駕駛汽車。
全球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數(shù)是130萬,除了造成人員傷亡外,道路養(yǎng)護成本、保險索賠和應急救助服務還會花費數(shù)十億美元,大多數(shù)交通事故是由于駕駛人操作不當所引起的。假如將EPORO機器人的這種技術運用到無人駕駛汽車上,紅綠燈和路標將沒有存在的必要,而交通事故和交通擁堵發(fā)生的概率也都將大大降低。
鯨魚的鰭能“發(fā)電”
美國生物學家克·費什在波士頓的一家禮品店中,看到了一座座頭鯨雕塑,讓這位生物學家吃驚的是座頭鯨雕塑的胸鰭。胸鰭是魚鰭的一種,是魚的游泳器官,相當于高等脊椎動物的前肢。大部分鯨魚和其他鯨目動物的鰭肢,前緣都是平滑的,這種結構更符合空氣動力學設計,因為物體表面越光滑,粒子摩擦會越小,越好通過。
然而,座頭鯨的胸鰭卻非常不同,其胸鰭長度達到6米,相當于身體長度的三分之一,在行進過程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座頭鯨的胸鰭上長著一些叫做結節(jié)的特殊凸塊,并不光滑,這是為什么呢?
研究者通過反復測試,發(fā)現(xiàn)座頭鯨凹凸不平的胸鰭其實可以有效減小阻力,幫助水分子快速通過。原因就在于魚鰭前緣的結節(jié)創(chuàng)造了低壓區(qū)域,導致水或者空氣流過這個低壓區(qū)域時,形成許多小漩渦,這種小漩渦既能減小阻力,也能給座頭鯨提供更多浮力。
受此啟發(fā),研究者們發(fā)明了鯨魚鰭葉片,運用于風力發(fā)動機?,F(xiàn)在,雖然風力渦旋機遍布世界,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風能,但問題也不少。首先其生產效率并不高,而且還會制造噪音污染,鳥類也會成為旋轉葉片的受害者。而新型的風力渦輪機,渦旋葉片被改造成像座頭鯨胸鰭一樣隆起的結構,既能增加氣流的流動效率,又能在強大的氣流中更好地保持穩(wěn)定性,減少噪音污染。
現(xiàn)在,費什還建造了一個“鯨魚動力”工廠,正運用這個原理制造效能更高的船用方向舵、水輪機和直升機的旋翼。
蝴蝶啟發(fā)了電子閱讀
電子閱讀器改變了大家的閱讀方式。這些設備電力持久,存儲量大,方便攜帶,人們不需要去圖書館,就能閱讀海量書籍。然而,目前為止,大多數(shù)的電子閱讀器還需要內嵌LCD燈發(fā)光,屏幕文字色彩單調,而且在耀眼的陽光下,往往沒法閱讀。
不過,現(xiàn)在這些問題已經迎刃而解。高通推出了一款顯示屏,它不僅可以讓你在陽光下閱讀顯示屏,并且屏幕色彩繽紛,能夠充分還原畫面的顏色。而研究者們的靈感來源正是蝴蝶。
我們知道蝴蝶的翅膀往往顏色絢爛,但這并不是因為它們翅膀上有色素,而是來自“結構色”。蝴蝶的翅膀鱗片中隱藏著一組納米級的板狀結構組合,這些板狀結構互相之間嚴格按照一定間距有序排列,能改變光的波長,反射出不同顏色的光。高通這款顯示屏的顯示技術與蝴蝶翅膀上的鱗片結構相同,有兩片相距非常近的反射薄膜,中間有很小的空隙。當光線入射后,兩片薄膜間的反射會隨著空隙大小不同,對不同波長的光線產生干涉。最后,只有特定波長的光才能被反射出,被人眼看到。比如,距離遠的兩片薄膜會產生紅色,近一點會產生綠色,再遠一點會產生藍色,更近的話會是紫外線,對人眼來說是黑色。
由于能反射自然光,高通這款顯示屏屏幕不僅顏色絢麗,而且不需要經常充電,能將液晶屏占整體設備耗電的比例從50%以上降為僅有6%左右。
壁虎的腳與膠粘劑
1968年,在美國3M公司工作的工程師史賓塞·席佛試圖研發(fā)一種強力粘劑,最終他發(fā)明了一種粘性非常弱的粘合劑,這種粘合劑能重復粘貼,還不會留下痕跡。隨后,另一位3M公司的工程師將這種粘合劑與紙條結合,第一個便利貼誕生。
然而,自此之后,粘合劑的技術并沒有根本性的進步,如何將兩件物品長久地黏在一起,對于人類來說依舊是個難以解答的謎題。不過,壁虎顯然不會為這件事頭疼,它們輕松地飛檐走壁,即便物體表面多么光滑,它們也能牢牢黏住。而奧秘就在于它們的腳底有幾百萬根次納米級的細毛,能操縱負電子和正質子之間的引力,利用分子間作用力粘貼在物體表面。所以壁虎不用用力抓物體表面,并且腳一挪開,就能去除粘性。
現(xiàn)在,工程師們利用類似的工作原理,發(fā)明了一個可控的粘合劑。這個粘合劑由垂直排列的微小納米管組成,末端還有無數(shù)彎曲交織在一起的纖維,能起到與壁虎剛毛相似的功能。其粘附性甚至超越了壁虎的腳,每平方厘米達到100牛頓,是壁虎足部粘性強度的10倍之多,而且也能輕易地從物體表面去除,能夠重復使用。
現(xiàn)在這一技術主要用于小型零部件的粘貼,可以在沒有人在場的情況下,實現(xiàn)由機器人進行的全自動化拼接,工廠將能因此降低成本。
在未來,還會有更多的類似發(fā)明,比如反重力靴子,能使人們像蜘蛛俠一樣飛檐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