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文化在中國源遠(yuǎn)流長。古代的他們此舉都是那些不和世俗持合作態(tài)度、逃離是非地的無奈之舉,也有看破紅塵看淡名利,歸老山泉的高人自得其樂的自我選擇,而如今隱士則多是一種回歸本真的生活修行方式,只不過由于各種原因不為大多數(shù)世人所認(rèn)同或跟隨而已。
“天下修道,終南為冠”,終南山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修道勝地,它既是佛教的策源地也是道教的發(fā)祥地,不少高僧大德,多聚于此。相傳姜子牙、張良、孫思邈等歷史名人都曾隱居于此。
這些隱修者中有為信仰而來的和尚、尼姑、道士、居士,也有為追尋清凈、淡薄的生活而來的普通人;有上了年紀(jì)的老人,也有剛剛走出校園的年輕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jì),有50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修行者隱居山谷,過著和一千年前一樣的生活。
曾是佛山市某企業(yè)原總經(jīng)理劉景崇,放棄了百萬年薪的嘈雜生活,換上一身布衣變身“王重陽”,隱居終南山。
劉景崇的禪室位于終南山一個山谷的最高處,面向東方,其他三面被起伏山巒環(huán)抱著。茅棚內(nèi)并排的四間禪室,墻面用黃泥糊砌,室外是約2米寬,10米多長的一個狹長空間,地上放有蒲團(tuán),地桌;可坐禪沉思,可練字看書。
一對80后夫妻隱居終南山,他們原是為了給父親治病,后來得到了高人傳授醫(yī)術(shù)。如今在山里面開了一家醫(yī)館,治病分文不收。
一位與眾不同的90后女孩隱居終南山,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山林草木為生,與飛鳥野物作伴,并且自得其樂。
王道長,出生于我國西南的一個美麗小城。碩士畢業(yè)后因城市繁華后帶來的種種壓力,她便來到了終南山隱居。上山前,道長說,自己一直都是雙手不沾陽春水的嬌慣女子。但來到終南山閉關(guān)后,劈柴砌墻,背糧鋪地這些粗重活都得自己做,也都成了每天的必修功課。
王道長每天會拿出一部分時間來練字作畫。她在山洞的石頭上花了一支梅花,每日描上幾筆,便也慢慢成型。閑時,道長會沏茶讀書。
隱士們大多生活在大山野嶺之中,或獨(dú)處一隅,或居于山巔,盡管條件艱苦,生活樸素,但不少人卻認(rèn)為這樣可以得到所謂的“清凈”。在終南山里隱居的人們或居茅棚,或住廟堂,或生活在原始的天然山洞里,言語和善卻又似藏玄機(jī)。
一般選擇隱居的普通人們有幾種主要原因:一是功成名就,尋找心靈的寄托和修身養(yǎng)性;二是在現(xiàn)實(shí)生活中遭遇了挫折、困境,躲避到山間以獲得暫時的清凈;三是看透塵世的文人雅士,追求放歸山野的人生境界。
在山間修行是沒有早飯吃的,因?yàn)樾扌姓咭话阋惶熘怀砸徊?,并且“過午不食”。晚飯時間基本以喝茶代替,沒有晚飯吃。他們自己種蘿卜,土豆,白菜,吃松樹的松針,松子,嘗野果。
隱居的生活并不是想象的那么輕松。在生活方面,他們除了能從自然中獲取食物,他們生活所需的油鹽、米面、衣被,則主要來自周邊山民的布施,或者是山外親朋好友、居士的供給。即使是這些,也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