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雅
之
爭
○
很久之前,我寫過一篇推送,介紹乾隆年間京劇與昆曲爭奪集體審美的一段歷史。
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紅毺韶華
京劇起于坊間,是“花”;昆曲已經(jīng)歷文人雅客二百年的打磨,為“雅”。這場爭斗,也叫“花雅之爭”。
近兩年比較可喜的變化是,京昆兩家的觀眾群體都在不斷擴大,而且平均越來越年輕。一場新的“花雅之爭”,似也塵囂漸起。
普遍的論調(diào),傾向于捧一踩一。要么說昆曲才是真高雅,京劇不入流;要么說高處不勝寒,京劇正是因為大俗才戰(zhàn)勝了昆曲。
但是,非要分個孰高孰低么?
我無意在此比較,也沒有作這個比較的底蘊。寫這篇推送,也只是想聊聊我個人的一點觀劇體驗。各花入各眼,有不認同的地方,也歡迎一起交流。
昆
大
夢
一
場
【昆曲】驚夢 山坡羊 沒亂里春情難遣
【昆曲】牡丹亭名段精選
張繼青
00:00/06:16
“
今夜晚到此間真如夢境。
這是《桃花扇》的一句唱詞,也是我的感受。
坦白講,真正進劇場看全本昆曲的經(jīng)歷,我只有一次,大概是三四年前在國家大劇院小劇場看北昆魏春榮女士的全本《牡丹亭》。雖是僅有一次,但我覺得,足夠我得出這個結論。
看京劇的時候,演員是代替觀眾表達情緒的媒介。觀眾很容易被一個好角兒帶進特定的情緒里,嬉笑怒罵,都是鮮明強烈的。看《游龍戲鳳》會一臉癡漢笑,看《荒山淚》會看哭,看《鍘美案》則是暢快淋漓——京劇的觀眾,是安靜不下來的。
昆曲給我的感覺則是,演員和觀眾是有距離的——這個距離,就是現(xiàn)實和夢境的距離。觀眾更像一個被帶進夢境的旁觀者,看一段故事里的悲歡離合、癡嗔風月。我自己看那場《牡丹亭》的時候,是沒有表情、沒有聲音的。
電影《梅蘭芳》里,孫紅雷扮演的邱如白第一次看《牡丹亭》的時候,表情就和我當時一模一樣。
如果說京劇的情感,是演員【故事】與觀眾的共情;那么昆曲的情感色調(diào),應該是一種驚奇。
這不是屬于人間煙火的美。
這是一種過分懾人的美——它發(fā)掘出人性中最細小最微妙的情感,并用一種最細膩最精妙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
原來人類……原來我自己,有這樣的一份美——昆曲帶給觀眾的,是這樣一種驚奇。
它喚醒了被柴米油鹽漸漸磨去的一份自性。
電影《梅蘭芳》余少群飾杜麗娘
怎么會有這么好看的人?!
○
“可知我一生愛好是天然。”
人的自然天性是值得贊美的。昆曲對于人的七情六欲,從不避諱。
《牡丹亭》中,你可以看到一個很鮮活的少女。芳心初萌的杜麗娘,在游園賞春歸來之后,戀戀不舍,“春情難遣”。演員在這一段表演中,由椅子上起身、緩慢磨至桌前,以象征少女排解情欲。昆曲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大多是旖旎,但毫不遮掩的。
沒亂里春情難遣
驀地里懷人幽怨
○
那場《牡丹亭》看到中后場,我也做了個夢:
都道柳夢梅是杜麗娘的畫中人,其實杜麗娘,也是柳的畫中人。兩人之間,差了幾十年的光陰,不過是癡念都付在同一幅畫上,才得以在畫里的花園相聚一次。
這個夢做到最后,杜麗娘從芳冢里蘇醒,和柳夢梅團圓,我都沒醒。我固執(zhí)地覺得,這樣一個故事,以團圓為結尾,就不夠懾人了。
回去之后,我也試圖把自己的夢寫下來。只是離了情境,那個夢,怎么著也做不下去了。它背后承載的那種美太沉重了,我還不懂,也不敢言懂。
但有機會,能去看一次,偷閑做一場夢,還是值得的。希望你看完,也能有去做一次夢的沖動。
京
動
人
心
弦
【京劇】鎖麟囊·一霎時把七情具已昧盡
張火丁演唱專集
張火丁
00:00/09:04
“
轎中人必定有一腔幽怨
她淚自彈,聲續(xù)斷
似杜鵑,啼別院
巴峽哀猿,動人心弦
好不慘然
這是程派名劇《鎖麟囊》里的一段唱詞,在我看來,“動人心弦”四字,雖然被用膩了,但最適合說京劇。
正如之前說昆曲是提到的京昆區(qū)別那樣,在我看來,京劇重在演員和觀眾間的共情。同樣是抽象生活的程式化表演,好角兒的戲能把人帶進情緒里,讓人如癡如醉;普通演員的戲讓觀眾覺得沉悶不知所云,也不足為奇。
昆曲的行腔是曲牌式,用韻填詞都有格式,需要劇作家一字一句細細推敲。演員面對已經(jīng)成型的劇本時,和觀眾的地位是相似的:演員先被劇作家?guī)胨膲艟?,不斷打磨修煉,等到自己也成為一個夢中人之后,才有功力將觀眾也帶入這個夢境。
不同于昆曲,京劇的腔板式行腔,曲調(diào)上可以改動的小地方多,填詞上也寬松,為演員提供了更多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只拿一出《玉堂春》來說,梅尚程荀張五派就大不相同;即便是統(tǒng)一流派的不同演員之間,在行腔時也會作出不同的改動,以適應自己的嗓音特點和情緒表達。
余少群飾玉堂春
即人們熟知的“蘇三”
○
《玉堂春》講的是名妓蘇三在戀人王金龍進京趕考后,被鴇母設計賣給山西富商沈燕林;沈妻皮氏意欲謀圖家產(chǎn),于是假借蘇三之手毒死沈燕林,害得蘇三身陷囹圄。其中《會審》一折,蘇三在公堂上自陳身世:她先是被用重刑,又投入監(jiān)牢整整一年,十八九歲的女孩兒,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太多;在被主審官員問到舊情人王金龍有沒有探望過她的時候,蘇三很凄然地回答:
王公子一家多和順
他與我露水的夫妻就有什么情!
梅派在這里的處理是相對含蓄的,只有在說到“王公子”的時候,暗含一絲幽怨和嘲諷;尚派情緒更為激昂,“王公子”三個字沖上高音,砸得非常有力,怨恨之情溢于言表。程派程硯秋先生的處理在我看來是最為高明的,直接將這意義百轉(zhuǎn)千回的“王公子”三個字避開,轉(zhuǎn)而唱:
他一家骨肉多和順
他與我露水的夫妻就有什么情!
“他一家”三個字,唱得凄楚決絕,真的配得上“巴峽哀猿,動人心弦,好不慘然”這個評價。
“
這是一次沒有廣告費的安利。
寫這一篇,除了談談自己一點拙見,也是想給大家推薦一折戲。
5.20,也就是明兒晚上九點十分,北京一套播的《傳承中國》新一期,是余少群演《鎖麟囊》中“選奩”一折。
《傳承中國》這檔節(jié)目不錯,教明星學京劇雖然也是娛樂成分居多,但能看出是用了心的,我之前也給不少朋友賣過安利;真格的寫推送賣,還得是這一期。
余少群飾林黛玉
余少群之前也上過《傳承中國》,演張派的《望江亭·觀遇》。雖然那一場的發(fā)揮也很出色,但我私心里覺得,《鎖麟囊》這一場,他會是驚艷的。
這出戲太適合他了。
“選奩”是《鎖麟囊》的第一折戲,劇情簡單得幾乎等于沒劇情,就是嬌縱天真的大家小姐一樣樣兒挑自己的嫁妝。但也就是這種沒意義的劇情,才更顯演員的功底,以及對于美的一種敏感。這一出戲,不太像傳統(tǒng)的京劇,反倒更有昆曲那種時光駐足的意味在。
網(wǎng)上傳出的排練照↑
余少群的眼睛真的太美太適合青衣了
怕流水年華春去渺
一樣心情百樣嬌
不是我無故尋煩惱
如意珠兒手未操
鎖麟囊·選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