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僚制度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史上延續(xù)了兩千多年,其名稱五花八門。明清時期,更是多了師爺這一稱謂。師爺并無官銜,只是受聘于幕主官員的佐治人員,雙方以賓主相待,幕主常稱師爺為“老夫子”,因而對官員下屬而言,他們是自己長官的師賓,便尊稱為“師老爺”,簡稱“師爺”。這或許便是“師爺”的由來。
紹興師爺這個幕僚群體,以紹興命名,是名副其實(shí)的。因?yàn)樵趲煚旉?duì)伍中,紹興人出道最早,數(shù)量最多,名聲最大,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無紹不成衙”這句諺語,在清代時十分流行。而紹興師爺作為一個特殊的幕僚群體,經(jīng)歷了蓄勢待發(fā)、順勢而生、因勢而衰的漫長過程。
范蠡
紹興歷史上本就代出名幕,章學(xué)誠認(rèn)為,紹興人“治文書、托官府為幕客,蓋天性然也”。文種、范蠡輔助句踐成就了復(fù)興越國的偉業(yè); 謝靈運(yùn)、沈約,既是南朝著名文人,又是重要幕賓人;虞世南被唐太宗李世民譽(yù)為五絕; 賀知章被人尊稱為賀秘監(jiān); 陸游一生相當(dāng)長的時間都在為人作幕。
徐渭
紹興人作幕,到了明代,更是大有人在。嘉靖年間的徐渭就是典型的代表。作為幕賓,他為抗倭平寇出謀劃策?!拔贾?,好奇計,宗憲擒徐海,誘王直,皆預(yù)其謀”,堪稱紹興師爺?shù)脑搭^。
沈文奎
清初,紹興師爺開始在政治舞臺上嶄露頭角,其中最有名的代表,非沈文奎莫屬。他“為明崇禎會稽邑庠生,家貧如洗,又值世亂年荒,于是北游滿洲。時滿伐蒙,大營駐磐石,竟投滿營,充教授輕(經(jīng))年者中文,兼行營文牘”。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他為后來的紹興師爺樹立了樣板:一是游,游幕; 二是在教授工作的同時兼行營文牘,即后來的書啟、掛號師爺?shù)男挟?dāng)。這可以算得上是紹興師爺群體的發(fā)端。
未完待續(xù)
本文內(nèi)容來自于馮建榮《一個特殊的幕僚群體-紹興師爺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