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訴說”:戲曲未必只演給戲迷—觀青春版《牡丹亭》
文/許祥麟(作者為南開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著名古典戲曲研究專家)
湯顯祖的《牡丹亭》是一部張揚“情”的巨制。原作“標目”中[蝶戀花]一曲唱道“世間只有情難訴”。而青春版《牡丹亭》恰把這個難訴說的“情”訴說出來了。這個“情”不僅是靠白先勇劇組改編的文本“訴說”出來的,同時也是靠白先勇劇組的舞臺演出“訴說”出來的。它以一種青春化的演出,來演繹青春的內(nèi)容。面對舞臺時,我們一點也感覺不到昆曲的衰老,而感受到的是生氣和活力。
青春版《牡丹亭》的場面調(diào)度,實在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比如“驚夢”一場杜麗娘、柳夢梅與花仙的對舞,“冥判”中杜麗娘與胡判官、眾鬼的編舞與造型,都為訴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青春版的舞臺除在臺后搭出一排臺階外,其舞臺裝置是再簡潔不過了,突出了“空舞臺”藝術(shù)的特點,為演員盡量提供了寬裕的表演場地?!皯浥币怀鍪茄荽合恪⒍拍负望惸锏母赣H杜寶三人在不同的空間思念麗娘的戲,在觀眾面對的“空舞臺”上,春香立在左前方,杜母立在右前方,而杜寶站立在后面的臺階上分別哭喚麗娘,在舞臺調(diào)度上用燈光輪番對三人聚光,這種現(xiàn)代派的場面處理把三人的苦痛之心淋漓盡致地外顯給觀眾,著實動人??梢哉f,青春版《牡丹亭》充分地調(diào)動了一切可以調(diào)動的現(xiàn)代藝術(shù)手段,盡量使傳統(tǒng)藝術(shù)煥發(fā)出青春,對昆曲的發(fā)展無疑是一種推動。
不是芭蕾舞迷也愛看《天鵝湖》,不是電影迷也愛看《泰坦尼克號》,而長期以來,不愛看戲曲的卻很少進劇場,因為我們的戲曲似乎只是演給戲迷看的,昆曲的過去也是如此。但在當下,如果戲曲仍然只演給戲迷看,又如何改變上座率低的局面?現(xiàn)在不少劇團不是無戲可演,而是對觀眾的定位存在問題,因此不能吸引更多的人進入戲院。而青春版《牡丹亭》劇組就不同,它把觀眾群看得很寬,它把戲推向整個青年、推向全國,也希圖推向世界。它打造出昆曲的精品,從而把許多并不了解昆曲的人也被吸引到昆曲劇場里來。青春版《牡丹亭》在“訴說”情的同時,還在向其他劇種、劇團“訴說”:戲曲未必只演給戲迷。
(來源:天津日報7版-200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