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中山南路走
在即將到達南浦大橋的位置
不經意間就會看到一座紅磚建筑
這就是三山會館了
剛一走近
菌菌就被又長又高的
清水紅磚風火墻鎮(zhèn)住了
風火墻有10米多高
將三山會館四面都維護了起來
讓人對會館內部充滿了好奇
漂在上海灘的福建血脈
三山會館始建于1909年
是滬上唯一保存完好
且對外開放的晚清會館建筑
會館由旅滬福建水果商人集資興建
用于同鄉(xiāng)聚會、商談、媽祖祭祀等
“三山”是福州的別稱
因舊時福州城內的
九仙山、閩山、越王山而得名
三山會館是福建同鄉(xiāng)情誼的見證
也是漂泊在外的福建游子情感的寄托
會“跑”的傳奇建筑
在當年三山會館對外開放前
還有一個轟動全上海的舉動
三山會館現(xiàn)存最早的一張老照片
會館原本在豐淞園路239弄
被深巷民居包圍著
1985年南浦大橋即將動工時
會館被整體南移了30多米
建筑的梁、柱、石礎等構件
被逐一拆卸、編號
并在現(xiàn)在的新址按原貌重組
這一招“乾坤大挪移”
是上海最早的古建筑移建
落地新址并修繕一新的三山會館
在南浦大橋邊靜待游客前往
重現(xiàn)百年會館之精美
走過風火墻
菌菌繞到三山會館前門
門口有一座白色石像
這是第三次工人起義先驅王若飛像
三山會館不僅是享譽上海灘的著名會館
也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
唯一保存下來的革命遺址
從月洞形門進去后
三山會館的故事
一下子在菌菌面前鋪陳開來
四方天井的正中央是一尊寶鼎
上面刻著三山會館建館的事跡
正面是20米長,12.5米高的門樓
門楣上有一上一下兩個石刻門額
“三山會館”和“天后宮”
仔細看的話天后宮兩側
還有精美的雙龍戲珠浮雕
門額兩側雕刻著
千里眼、順風耳、萬民朝圣等圖像
最下面則是一排石刻磚雕
圖案代表著吉祥如意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天井小院角落的
菱形石崗水池中養(yǎng)著小睡蓮
雨水垂落在蓮葉上
多了一份江南的溫婉意境
從寶鼎后的正門進去
接下來就是重頭戲了!
走進院子
正對面的大殿便是天后宮
天后女神也被稱為媽祖
在福建一帶民間尤為受推崇
后來逐漸成為出海必祭祀的航海女神
天后宮正中是漢白玉媽祖像
神圣、肅穆又莊嚴
大殿兩側各有一間偏殿
里面的陳設類似古時的會客廳
長條案、屏風和文人字畫
古香古色,盡顯大氣
古戲臺與大殿遙相對應
也正是剛才入門處通道的上方
在過去,演戲一般是敬神
看戲的人只能位于兩邊
所以戲臺要正對著大殿
現(xiàn)在這里有時也會請戲曲演員
來這里為公眾表演
古戲臺建造得非常精致
尤其是中央頂上螺旋藻井
刷新了菌菌對藻井的認知
藻井在戲臺正中頂部
全木質結構卻依舊金碧輝煌
如同盛開的華麗花朵
藻井的四周自上而下鏤雕著
百鳥朝陽、五福拱壽、八仙吉祥
及上海城墻模型等
鏤刻、鑲嵌工藝十分精美
而且藻井的形狀
還會有聲音共鳴的效果哦~
廂房
三山會館
在戲臺與大殿之間的兩側
還有東、西連廊廂房相連
舊時商會在此
祭拜媽祖、商談生意和休憩
廂房是兩層
現(xiàn)在第一層展示了
上海第三次工人起義的珍貴資料
會館整體建筑
具有濃濃的閩南建筑風格
它的美也有賴于各處細節(jié)的裝飾
魚龍木雕、檐角刷上了金漆
雕梁畫棟、鎏金粉彩
隨處可見的六棱宮燈
更是把會館點綴的別致秀麗
極富藝術價值!
會館還有隱藏參觀路線哦
大殿兩側的拱形小門東西貫通
從背后能繞到大殿后的天井
粉墻黛瓦搭配雨打芭蕉的精致
也別有一番韻味~
從三山會館出來
對面就是上海會館史陳列館
展館外部是鏤空的極簡結構
磚紅色恰好與旁邊的三山會館想呼應
現(xiàn)代化的風格竟與旁邊的老建筑意外的和諧
這是中國唯一的會館史陳列館
以展示上海會館“興衰史”
主展區(qū)在二樓
拾級而上還能從縫隙中
看到隔壁的三山會館
展館內部布置成了老上海街頭
情景壁畫、碼頭、商鋪、街角
還有許多極具時代特色的物件
雕刻印版、木箱、舊招牌等等
轉角處的仿古廳堂
還原了當年會館常見的擺設
嵌在白墻中的寶鼎
和三山會館天井正中的那件一模一樣
四明公館的門頭
是按照原版進行復制
還有精細的微縮模型
再現(xiàn)了當時滬上會館的熱鬧景象
……
展館古香古色,展品豐富別致
看得菌菌目不暇接
展館通過舊物的情景還原
以及各類展品的陳列
講述了上海會館公所興起、繁榮至消逝
長達三個多世紀的歷史過程
據說在鼎盛時期
上海會館公所多達400余座
浙江、福建甚至北方許多地區(qū)的商幫
都紛紛在上海建設會館
可以說,一部會館史
見證了上海都市的崛起
老會館與新展覽館新舊并存
百年間的故事得以續(xù)寫
古典建筑與現(xiàn)代風格交融
歷史在此之間流動
上海的故事就在這些地標中
向我們娓娓道來
三山會館&上海會館史陳列館
免費開放
黃浦區(qū)中山南路1551號
周二至周日 9:00-16:00
編輯 / 咋啦包包
攝影師 / 天才陸文
設計 / Z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