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年鑒(1852)》中的北外灘(二)關于虹口的五個關鍵詞
從《上海年鑒(1852)》中關于虹口的兩條線索,其實可以歸結為五個關鍵詞:頭壩、洪口、虹口路(Hong-que Road)、老船塢(the Old Dock)、文惠廉。
頭壩
從1851年的地圖上可以看出,當時美僑居留地與英租界之間的蘇州河上,尚未建橋,靠義渡過河。據清乾隆《上??h志》記載,頭壩義渡形成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當時二十三保(今虹口區(qū)南部屬二十三保)里民錢瑞、金章倡發(fā)起建造,志書中記載“滬城八景”之一的“吳淞煙雨”,即是指頭壩義渡一帶的景象。之后,自渡口向東逐漸形成北外灘地區(qū)最早的道路“頭壩路”,其路南建有土地廟以及供人避雨的代笠亭等。頭壩設渡后,在蘇州河上又相繼設立二擺渡、里擺渡等渡口,周邊道路也逐漸形成。一些不同姓氏的家族遷入,并散居其間,如頭壩路的費家宅等。1856年,蘇州河口,頭壩附近建起第一座橋——威爾斯木橋。
洪口
清同治《上??h志》卷三記載:“沙洪,在楊樹浦西,通江、浦”。沙洪為黃浦江支流,其入黃浦江口處稱為“洪口”。清朝前期,“洪口”“虹口”混用。同治年間,洪口統一改稱“虹口”,原來的沙洪也稱“虹口河”,又稱“虹口港”,今“虹口”之名即源于此。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虹口逐漸形成自然鎮(zhèn)。為方便虹口港兩岸行人的往來,建造了兩座木橋,即里虹橋和外虹橋,虹口港兩岸也因人群聚集而進一步形成熱鬧的內外虹口市。
▲1908年明信片上的外虹橋
虹口路
地圖中從頭壩義渡到虹口港的這條小路,在當時被稱為虹口路。1864年,租界當局將其命名為百老匯路。1943年,改為大名路。后又將虹口港東側改為東大名路。
老船塢
地圖中的“DAV DOCK”即為“老船塢(the Old Dock)” 。該船塢由美國人杜那普(Dewsnap)于1851年建造,設在虹口江岸,“這個船塢僅僅是一座泥塢,即在河岸上挖一個空槽。此塢連拉曳船只進出塢門的繩索都沒有,他自己也不敢認為是一個安全便利的修船處所,最好也不過使船只比順流簸蕩安全些罷了。此塢的情況使得塢主對船只的損失可以不負責任,除非預先訂立特殊的合同?!?/p>
1857年,該船塢由美商連那士(E. A. Reynolds)接辦,翌年“建造得完整一新”,改名為連那士煤船塢(Reynolds & Collyer),成為以修理煤船為主的專用船塢。1861年,霍金斯從連那士手中接辦煤船塢,1862年,因霍金斯把祥安順船廠的一處簡陋船塢擴建為大型船塢,并命名“新船塢”(the New Dock),連那士煤船塢被改名為“上海老船塢”(Shanghai Old Dock)。這一年,霍金斯洋行把它所經營的這兩個大型船塢合并,正式命名為上海船塢公司(Shanghai Dock Co.)。1860年代,英、法、德等國軍艦都在這里修理。1871年,上海船塢公司兩船塢招租,耶松船廠搶先以年租9200兩,取得老船塢的租賃權。
文惠廉
文惠廉( William Jones Boone 1811-1864)美國卡萊羅納州人,曾習法律、醫(yī)學,獲醫(yī)學博士學位。1834年,適值美國基督教圣公會差會開辟中國布教區(qū),文惠廉加入中國差會海外委員會,主要在香港、澳門等嶺南一帶傳教,1844年被委任為美國圣公會首任中國區(qū)主教。1845年6月16日,文惠廉攜妻子和幾位傳教士一行10人抵滬,為上海開埠以來首批寓滬的美國人。
抵滬后,文惠廉一行先是暫寓英國領事館。不久去虹口布道,這里與英租界一河之隔,南北呼應,交通便利卻安靜舒適。當時,虹口沿江一帶還是一片小河縱橫的江灘地,租價便宜。于是,文惠廉便在此租地筑屋,設堂傳教。虹口成為美國人到上海的第一個落腳點,美籍商船也停泊在虹口沿江一帶,逐漸帶來酒吧、咖啡館等美國本土生活方式。
1846年,文惠廉在虹口已經造好的房屋中,開辦了一所男童學校。這個學校免收學費,供給飯食,同時規(guī)定“來校學生必須先填寫‘自愿書’,保證讀滿十年;如果中途退學,依例將所有費用核算償還?!钡谝粋€入學并受洗禮人就是圣公會信徒黃光彩,日后他成為文惠廉的得力助手。
1848年,文惠廉與上海道臺交涉旬日,獲準以吳淞江(今蘇州河口)北沿江8萬平方米地界辟美僑居留地(美租界前身)。此后,美國人在虹口租地建屋之舉開始變得頻繁,其中包括以飛剪快船運載鴉片聞名的旗昌洋行,在華廉價掠奪絲茶等農副產品的赫特洋行、威特摩洋行、奧力芬洋行等。
1851年,文惠廉又在虹口開辦了一所女子學校,叫做文紀學校,并安排隨他來滬的女傳教士瓊司主持校務。該校是上海的第二所女學堂,首屆文紀學生只有8人,教學內容除淺易《圣經》、“四書”外,還有教習紡織、縫紉、園藝、烹調等手藝。1881年6月,美國圣公會主教施約翰將文紀學樣、裨文女塾兩校合并,成立“圣瑪利亞女?!?,首任校長便是原“文紀”的校長助理黃素娥(黃光彩的女兒、圣約翰大學校長卜舫濟的妻子)。
1853年,文惠廉主持建造的“救主堂”在今東大名路、塘沽路口落成,建筑配有哥特式塔鐘樓,文惠廉任主教,旁邊還有輪廓漂亮的以文惠廉名字命名的“文紀女?!焙屯梳t(yī)局。
1864年7月,文惠廉患痢疾去世,享年53歲。中華圣公會稱其“創(chuàng)立教會之第一人”。美租界將救主堂前小路更名“蓬路”( Boone Road、又名“文監(jiān)師路”,即今塘沽路),以示紀念,這也是上海第一條以人名命名的道路。
END
文章來源:《往事》雜志,由虹口區(qū)檔案局提供
作 者:劉雪芹
講述人:蔣碧瑋
視 覺: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