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鑫培先生
從前梨園中對于戲詞,都不許任意增刪,惟獨譚鑫培倚仗自己稍通文墨,而且舞臺經驗豐富(據說譚會戲兩三百出,因他初習武生、武丑,后改須生),成名以后日與“大夫”往還,因此自視甚高,把自己幾出拿手戲如《賣馬》《空城計》《五家坡》等不但改詞,并且改轍。假使我們要把舊詞與現(xiàn)在流行的譚詞(今已皆稱余詞,因現(xiàn)已距譚頗遠,一般唱須生的多以余叔巖為法,實則余腔雖是叔巖遷就自己嗓音由譚腔蛻化而成,然而唱詞則十九宗譚,未敢擅改)略一比較,則知為譚氏所刪修的至少每劇中要有一兩段。至于譚氏改詞易轍的原因,均不外以下數(shù)種。
第一,他的嗓音、衷氣,全不及汪桂芬、孫菊仙(汪、譚、孫是當時須生界三杰,又復各成一派),相貌又瘦小如猴,故而不得不就他自己的所長(武工、靠把、吊毛、作派等),另外創(chuàng)制幾出戲來,好與汪、孫及奎派諸前輩須生爭一日短長。
第二,汪、孫等多相貌堂堂,適于王帽戲,譚氏其貌不揚,又無黃鐘大呂之音,故只好在行腔使調上多下功夫。清末民初,譚詞盛行一時,一般顧曲周郎莫不競相摹仿,“譚迷”之稱,遍于九城,雖三尺童子手拿醋瓶亦莫不大唱“店主東”,浴堂、酒樓,胡索聒耳,全是摹擬譚腔。當時詩人狄楚青曾有“國自興亡誰管得,滿城爭唱叫天兒(譚藝名小叫天)的慨語,這也足見譚腔的風行當時了。
第三,譚既欲以腔調制勝,就將老詞刪繁就筒,以免有雷同之弊。內行人所謂“一道湯”,就是指的千篇一律,上下句全是一個味道的意思。我早年聽過徽班的《上天臺》,真是一百單八句,實在覺得乏味?!短侥浮返摹拔液帽取痹缦纫灿惺畮讉€,老譚只唱四個,調各不同,韻味盎然,群相仿效,所以流傳至今。人僅知有譚腔、余腔,以前的什么汪調、孫派、奎派都為其所掩而日漸淹沒了。余處還藏有汪派傳人王鳳卿和孫菊仙、許蔭棠(奎派)的幾張唱片,這全是僅存的絕響。
第四,譚于十三轍中取用和他嗓音適合的轍口,自編新詞,便于行腔,不過有時也弄出許多乖錯,為識者所譏。還有他最大的短處,就是怕人偷他的戲(內行叫“摟葉子”)。從前茶園子地位狹小又兼男女分座,樓上女座,樓下池座里容不到兩三百人,如遇內行有人偷聽,他在臺上很容易看到,因他頗具急智,所以他也會臨時改詞改腔的。不過這是偶然的事兒,并且也只限于散板、搖板罷了。
【1907年百代唱片】
梅雨田京胡、李奎林司鼓
[西皮慢板]
店主東帶過了黃驃馬,
不由得秦叔寶兩淚如麻。
提起了此馬來頭大,
兵部堂黃大人相贈于咱。
遭不幸困至在天堂下,
還你的店飯錢無奈何只得來賣它。
擺一擺手兒你就牽去了吧,
[西皮搖板]
但不知此馬落在誰家。
上面的幾個理由說得明白,現(xiàn)在先談老譚改的《賣馬》。在“罵聲秦瓊瞎了眼,把響馬當作好賓朋,拉著店家撒個賴,如此說我和你兩丟開”的四句散板里,連用“言前”“中東”“懷來”三道轍,豈非笑話?按原詞本是“往日公堂當馬快,而今運敗時又衰”(三句、四句同),四句全用“懷來”。至于老譚竟敢大膽改動,而聽罷反盛贊《賣馬》是譚派拿手好戲的,這就是我上面所說“譚腔”的妙處了。
兩句照原詞唱無好腔,也不好使身段。若改唱新詞,“瞎了眼”三字翻高腔,第二句“好賓朋”的“賓”字極力上提,轉折四個虛音,オ落到“朋”字,使一由高而下之小腔,異常動聽,并且也唱也指,姿勢眼神,俱臻妙境。況且這四句的每一句后,丑角都有話白既不是四句連唱,聽者但覺腔調悅耳,身段好看,所以雖是差了轍,人家也不來指摘了。
后來唱“沒奈何出店門我就賣…锏”,這段本是“言前”,照理應當用一轍到底的“二騎馬走得扣連環(huán),叫聲店家回頭看,他人還你店飯錢”的原詞,但是老譚嫌它在下場時不好使身段,既沒有精彩,而“店飯錢”的“錢”字又收不住。所以改為“二騎馬走得似雪花,明明認得是響馬,無有批票不敢拿,叫聲店家快來吧,還你的店錢就是他”。這段全改用“發(fā)花轍”,“他”字如斬釘截鐵,用手一指,把丑的眼神領著,站在臺口望,一面使個身段下場,丑愣了一會,再說“怎么跑啦”,接著跟下,不但生角有精彩,丑角也有噱頭。這又是老譚的過人之處。至于“言前”改“發(fā)花”,仍不為人所非議的就是因為在散板后,另起鑼鼓唱快板,故而聽眾又被譚氏的好腔迷惑了。
徐慕云先生
早年我從陳彥衡先生研究譚腔,有時竟至廢寢忘食。有一天晚上,從陳先生學“心中惱恨單雄信…”六句散板,第四句“我要打锏來我問一聲”,婉轉折揚,好聽之極,但是非常難學。時已夜深,不得不走,出門后一路哼著“打一锏來問一聲”,已抵家門,仍不能全憶,遂又匆匆折回,時先生已就寢,聞聽門聲,急開門問何事,我說“打一锏來……”又忘了,請先生再哼兩遍。陳笑謂你這樣笨,“我將要'打一锏來教一遍’了”,于是皆大笑。現(xiàn)在回憶往事,如在目前,這也可見當時譚腔迷人之深。其所以能戰(zhàn)勝汪、孫后來居上,有伶界大王之稱,豈是偶然幸致。現(xiàn)在須生界如譚富英、楊寶森、李少春、孟小冬等,雖說學余,但是叔巖、菊朋,總不能離開潭的范圍
《藝壇》第三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出版
京劇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