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曾經(jīng)夢到一只鸚鵡,羽毛很豐滿,只是兩只翅膀都折斷了。醒來之后,武則天就問群臣,你們說這是咋回事。眾人沉默不語,只有狄仁杰說,鵡是陛下的武姓,兩只翅膀折斷,意指您的兩個兒子廬陵王李顯和相王李旦。他們都不在您身邊,都被您廢了。
您如果能把兩個兒子召回來,那么這只鸚鵡的翅膀也就接上了。一席話說的武承嗣和武三思面紅耳赤,連脖子都紅了。
后來有一年契丹人圍攻幽州,跟朝廷叫板,口號是,還我相王和廬陵王。武則天于是想起狄仁杰的話,把狄仁杰叫來,你曾經(jīng)給我解讀過一個夢,今天應(yīng)驗了。我想立個太子,你說誰合適。狄仁杰說,您家里有挺好的兩兒子,門外有挺好的兩侄兒,至于您想立誰,還是您自己拿主意吧。
我個外人,不好插嘴。
武則天說,我家里自然有兩個很好的兒子要立,至于武承嗣和武三思,他們跟我有毛線關(guān)系。
杰曰:'陛下內(nèi)有賢子,外有賢侄,取舍詳擇,斷在圣衷。'則天曰:'我自有圣子,承嗣、三思是何疥癬。'
“疥”“癬”都是皮膚表面的疾病,人們常用來比喻有關(guān)痛癢,但無礙生命的小問題。
“疥” 是象形字,描述鉆入人體的寄生蟲尖頭甩尾的樣子,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稱之為疥蟲。疥蟲的腭體很小,位于軀干的前端,一半陷入軀干中,螯肢呈鉗形,適宜于食用皮膚的角質(zhì)蛋白。
“癬”字直接由苔蘚變化而來,喻指癬是由真菌感染,導(dǎo)致皮膚、毛發(fā)或趾(指)甲的接觸性傳染病,特征為皮膚有環(huán)形脫色斑,覆以皰疹及鱗屑?!墩f文》:“乾瘍也?!卑_也可以互相傳染,《釋名》:“癬,徙也。移徙處自廣也,故靑徐謂癬為徙也?!?/span>
武則天意思,二武對他而言無關(guān)痛癢。
武承嗣和武三思聽了很害怕,捂著耳朵逃離了現(xiàn)場。
武則天于是下詔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充任兵馬大元帥,派李顯出去募兵。李顯沒回來時候,朝廷募兵沒一個報名的。李顯一來,北邙山頭人山人海,比現(xiàn)在春運的火車還擠。
北邙山海拔300米左右,東西橫旦數(shù)百里,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北,黃河南岸,是秦嶺山脈的余脈,崤山支脈。據(jù)《河南府志》記載,自邙山之首白馬山,往西到神尾山,凡三十三峰。經(jīng)澠池、新安、洛陽、孟津、偃師、鞏縣六縣,東西長三百八十余里。
唐代詩人王建有詩云:“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白居易則留下“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的詩句。北邙山現(xiàn)存有秦相呂不韋墓、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陵、西晉司馬氏、南朝陳后主、南唐李后主陵墓,以及唐朝詩人杜甫、大書法家顏真卿等歷代名人之墓。
契丹人一看李顯來了,立馬全都退走了。
據(jù)說武則天立李顯還有插曲。她把李顯秘密召入宮中,沒跟任何人說,第二天開會又說起這事,狄仁杰說,太子是天下國本,本一動,天下?lián)u。自古以來有立兒子的,沒聽說立侄子的。群臣紛紛附和,武則天于是把李顯從幕后叫出來,跟群臣說,把你們的太子還給你們。
請注意,李顯當(dāng)?shù)氖俏渲艿奶樱皇抢钐频奶?。何況現(xiàn)在他也不姓李,而是姓武。應(yīng)該叫武顯才對。武則天在把他廢了之后給他改了姓,讓他跟著媽姓武。
有人特別不明白武則天立武承嗣為太子的合理性。武則天是武周皇帝,她有立任何人為武周太子的權(quán)力。之所以想立武承嗣,是希望武周江山能夠千秋萬代取代李唐存活下去。如果立了李顯,肯定會復(fù)辟。所以武則天很躊蹴。
其實武則天不知道兒子和侄兒那個親,還用狄仁杰教。人家的歲數(shù)也沒活到狗身上。
最后為何立了李顯,因為她看到李唐氣數(shù)未盡,李唐這塊招牌的號召力還是很強的。李顯出去募兵退敵就是一次試探。如果李顯也叫不來人跟他打仗,那么武承嗣的皇帝當(dāng)定了。
所以說什么狄仁杰讓武則天徹底改變了立武承嗣為太子的主意,純屬貪天之功為己有。狄仁杰本人也不會承認(rèn)這一點的。
他最多起催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