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禪
-----------------------------------------------
指九種大乘禪。乃不共外道與二乘,獨為菩薩所修之九種禪定。略稱九禪。
法華玄義卷四比較諸禪,謂九大禪如醍醐,為出世間上上禪。
九者即:(一)自性禪,觀心之自性,一切諸法莫非由心,心攝一切,如如意珠?;蛭ㄗ≈?,攝心不散;或唯住觀,分別照了;或止觀雙修,定慧均等。
(二)一切禪,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之禪。此有世間、出世間二種,其二種又各有三種禪。即:(1)現(xiàn)法樂住禪,離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為第一寂滅。(2)出生三昧功德禪,出生種種不可思議無量無邊之十力種性所攝之三昧,入一切無礙慧、無諍愿智之勝妙功德。(3)利益眾生禪,布施眾生除眾苦,知所應(yīng)說法,知恩報恩,能護諸恐怖憂苦為之開解。
(三)難禪,指難修之禪。此有三種:(1)第一難禪,久習勝妙禪定,于諸三昧得心自在,哀愍眾生為令成熟,故舍第一禪之樂而生欲界。(2)第二難禪,依禪出生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深三昧。(3)第三難禪,依禪得無上菩提。
(四)一切門禪,一切禪定皆由此門出之意。有四種:(1)有覺有觀禪,為色界初禪之定。(2)喜俱禪。(3)樂俱禪。(4)舍俱禪,色界第四禪定,無善惡憎愛,故稱舍俱。
(五)善人禪,攝一切善法,大善根之眾生所修,有五種:不味著、慈心俱、悲心俱、喜心俱、舍心俱。
(六)一切行禪,意指大乘一切行法無不含攝,此有十三種。即:(1)善禪,(2)無記化化禪,(3)止分禪,(4)觀分禪,(5)自他利禪,(6)正念禪,(7)出生神通力功德禪,(8)名緣禪,(9)義緣禪,(10)止相緣禪,(11)舉相緣禪,(12)舍相緣禪,(13)現(xiàn)法樂住第一義禪。
(七)除煩惱禪,若修此禪,能除滅眾生種種苦惱。此有八種:(1)咒術(shù)所依禪,菩薩入定,除諸苦患、毒害、霜雹等。(2)除病禪,能除四大所起之眾病。(3)云雨禪,興致甘雨,能消災(zāi)旱,救諸饑饉。(4)等度禪,能救諸恐難及一切水陸人非人之怖。(5)饒益禪,能以飲食饒益曠野饑渴之眾生。(6)調(diào)伏禪,能以財物調(diào)伏眾生。(7)開覺禪,開覺諸迷惑之眾生。(8)等作禪,令眾生之所作,悉皆成就。
(八)此世他世樂禪,修此禪定,能令眾生得現(xiàn)在、未來二世之樂。此有九種:神足變現(xiàn)調(diào)伏眾生禪、隨說示現(xiàn)調(diào)伏眾生禪、教誡變現(xiàn)調(diào)伏眾生禪、為惡眾生示惡趣禪、失辯眾生以辯饒益禪、失念眾生以念饒益禪、造不顛倒論微妙贊頌?zāi)Φ美召榱钫ň米∈蓝U、世間技術(shù)義饒益攝取眾生禪、暫息惡趣放光明禪。
(九)清凈凈禪,依此禪定,一切煩惱惑業(yè)悉斷盡,可得大菩提清凈之果,故名清凈;“凈”字重復,乃表清凈之相亦不可得。此有十種:(1)世間清凈凈不味不染污禪,(2)出世間清凈凈禪,(3)方便清凈凈禪,(4)得根本清凈凈禪,(5)根本上勝進清凈凈禪,(6)入住起力清凈凈禪,(7)舍復入力清凈凈禪,(8)神通所作力清凈凈禪,(9)離一切見清凈凈禪,(10)煩惱智障斷清凈凈禪。(菩薩地持經(jīng)卷六方便處禪品、法界次第初門卷下之上)
p152
FROM:【佛光大辭典】
--------------------------------------------------------
‘大禪’指大乘禪法,共有九種,故云九種大禪。即自性禪、一切禪、難禪、一切門禪、善人禪、一切行禪、除煩惱禪、此世他世樂禪、清凈凈禪等九種。此等禪法為菩薩不共的深廣禪法,不是小乘人所修,故稱為大禪。語出《菩薩地持經(jīng)》卷六〈方便處禪品〉?!斗ㄈA玄義》卷四(上)、《法界次第》卷下把它當作出世間上上禪。《法華玄義》將之與諸禪比較,謂‘根本舊禪如乳,練禪如酪,熏禪如生酥,修禪如熟酥,九大禪如醍醐,而以醍醐為妙。’
此九種大禪之特質(zhì)略如下述︰
(1)自性禪︰在菩薩藏中聞、思,并一心安住于前此所行的世間、出世間善,或止、或觀、或止觀雙修。此自性禪是觀心之自性,并非從心外所得。為自性本有之禪定,所以稱為自性禪。
(2)一切禪︰謂自行化他等一切諸法無不含攝。此禪略有二種,即世間與出世間禪。二者又各有現(xiàn)法樂住禪、出生三昧功德禪與利益眾生禪三種︰
{1}現(xiàn)法樂住禪︰菩薩之禪定遠離一切妄想,身心止息、寂滅,舍離味著及一切諸想。
{2}菩薩出生三昧功德禪︰菩薩之禪定能出生種種不可思議無量無邊之十力種性所攝三昧。彼等三昧,一切聲聞、辟支佛尚不知其名,何況能起彼禪定!更不能知其所出生之二乘解脫、無礙慧、無諍愿智、勝妙等諸功德。
{3}利益眾生禪︰有十一種利益,即︰菩薩依布施饒益眾生,且依眾生所作同其行事;為除眾苦;知所應(yīng)說,知恩報恩;護諸恐怖,諸難憂苦,能為開解;施給資生所須之具;如法蓄眾;善于隨順;見實功德,歡喜贊嘆;有過惡者,等心折服;以神力令其恐怖或使生歡喜。
(3)難禪︰此禪不易修,故云難禪。有三種︰
{1}菩薩久習勝妙禪定,于諸三昧心得自在,哀愍眾生欲令成熟,舍第一禪樂而生欲界。
{2}菩薩依此禪出生無量無數(shù)不可思議諸深三昧,超越一切聲聞辟支佛上。
{3}菩薩依此禪而得無上菩提。
(4)一切門禪︰謂一切禪定皆由此門而出,故云。此有四種︰
{1}有覺有觀禪,為色界初禪;初靜慮與尋伺相應(yīng),故名有覺有觀俱。
{2}喜俱禪,為色界第二禪;第二靜慮與喜心共發(fā)。
{3}樂俱禪,為色界第三禪;第三靜慮發(fā)勝妙之樂。
{4}舍俱禪,是色界第四禪;第四靜慮是心平等,沒有善惡憎愛之意,故名舍俱。
(5)善人禪︰一切善法無不攝受,此為大善根眾生所共修,故云。有五種︰
{1}不味著,不樂著于禪定之味。
{2}慈心俱,愛念眾生之心與禪定俱發(fā)。
{3}悲心俱,悲愍眾生之心與禪定俱發(fā)。
{4}喜心俱,歡喜眾生離苦得樂之心與禪定俱發(fā)。
{5}舍心俱,無憎無愛平等之心與禪定俱發(fā)。
(6)一切行禪︰大乘之一切行法無不含攝于此,故云。有十三種︰
{1}善禪,此禪定能攝一切善法。
{2}無記化化禪,不待作意思惟,而自然能在定中作種種變化且無窮無盡。
{3}止分禪,攝心不散而與定相應(yīng)。
{4}觀分禪,分別照了與慧相應(yīng)。
{5}自他利禪,正定現(xiàn)前,則能自利利他。
{6}正念禪,在定中正念思惟,無諸雜想。
{7}出生神通力功德禪,得此大定,則一切神通功德,悉皆由此出生。
{8}名緣禪,于一切諸法名相因緣,悉得通達無礙。
{9}義緣禪,能夠通達曉了一切諸法的義理因緣。
{10}止相緣禪,于寂靜因緣相中,能圓明洞,永離一切散亂。
{11}舉相緣禪,能照諸法起滅因緣,悉皆清凈無礙。
{12}舍相緣禪,于善惡法相因緣,悉皆舍離,清凈而無染著。
{13}現(xiàn)法樂住第一義禪,由于此定能得到法喜之樂,并能安住在第一義中,故云。
(7)除惱禪︰修此禪能除滅眾生種種苦惱,故云。此又分為八種︰
{1}咒術(shù)所依禪,菩薩入定能除諸苦患、毒害、霜雹、熱病、鬼病等。
{2}除病禪,能除四大所起之眾病。
{3}云雨禪,能引起甘雨,消除災(zāi)旱,能救濟饑饉。
{4}等度禪,能救濟一切水界、陸界及人、非人等種種災(zāi)難。
{5}饒益禪,能以飲食饒益曠野饑渴眾生。
{6}調(diào)伏禪,能以財物調(diào)伏眾生。
{7}開覺禪,使種種迷惑的眾生能夠覺悟。
{8}等作禪,能使眾生所作悉皆成就。
(8)此世他世樂禪︰修此禪定能使眾生悉得現(xiàn)在、未來一切樂,故云。此又分為九種︰
{1}神足變現(xiàn)調(diào)伏眾生禪。由于此定,而能變現(xiàn)種種神足通力,調(diào)伏一切眾生。
{2}隨說調(diào)伏眾生禪。由此定而能隨順說法,調(diào)伏一切眾生。
{3}教誡變現(xiàn)調(diào)伏眾生禪。由于此定而能以正法,調(diào)伏教誡訓諭一切眾生。
{4}為惡眾生示惡趣禪。因此定能為惡業(yè)眾生示現(xiàn)修羅、餓鬼、畜生、地獄等趣,使其能改惡遷善。
{5}失辯眾生以辯饒益禪。因此定而以辯才來饒益不能辯說正法的眾生,使其心識開悟。
{6}失念眾生以念饒益禪。依此定以正念饒益失去正念之眾生,使其不生邪見。
{7}造不顛倒論微妙贊頌?zāi)Φ美召榱钫ň米∈蓝U。由于此定開發(fā)妙慧,使心不顛倒,能造微妙贊頌,及摩得勒伽(智母)論,使正法流通久住于世。
{8}世間技術(shù)義饒益攝取眾生禪。由于此定能知書數(shù)、算計、資生之方法,并依之以攝取、饒益一切眾生。
{9}暫息惡趣放光明禪。由于此定能放大光明,使修羅等趣暫時停息其苦惱。
(9)清凈凈禪︰依此禪定,使一切煩惱惑業(yè)悉皆斷盡,亦即可得大菩提清凈之果,故名清凈。由于清凈相亦不可得,必須凈除,故‘清凈’之后又加一‘凈’字顯示此意。此可分為十種︰
{1}世間清凈凈不味不染污禪。由于此定,而不味著于一切天人所修之世間禪定,亦不見有染污相。
{2}出世間清凈凈禪。由于此定,于一切聲聞、緣覺所修出世間禪定,都無染礙。
{3}方便清凈凈禪。由此定,能善巧方便演說無量妙法,化度一切眾生,悉無染礙。
{4}根本清凈凈禪。依此定,于色界四禪根本定,全無染礙。
{5}根本勝進清凈凈禪。雖在色界四禪根本中,得最上殊勝增進之禪定,亦完全未有染礙。
{6}入住起力清凈凈禪。依此定,或入、或住、或起力用,都自在而無染無礙。
{7}舍復入力清凈凈禪。依此定舍而復入,力用自在,無染無礙。
{8}神通所作力清凈凈禪。此定能以種種神通力用變現(xiàn)自在,利益一切,悉無染礙。
{9}離一切見清凈凈禪。依此定,悉皆遠離斷常有無一切諸見,而無染礙。
{10}煩惱智障斷清凈凈禪。依此定,見思等惑及障理之智,都已斷滅,完全沒有染礙。
[參考資料] 《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三十四;《教乘法數(shù)》卷三十;《大藏法數(shù)》卷四十七;《法華玄義釋簽講述》卷四(上)。
FROM:【中華佛教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