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今天,我給大家安利一部電影《摔跤吧,爸爸》。我在2017年初知道了這部電影,可是一直沒敢輕易向大家推薦,因為這部電影公映后引起了一些爭論。大多數(shù)人印象里,父親在努力賺錢養(yǎng)家,情感上卻跟家人疏遠,逐漸就成了一個被家庭邊緣化的身份。今天,我們來聊一聊~
《摔跤吧,爸爸》
看完我的感受是,這部電影會火,除了阿米爾·汗的魅力,某種程度上可能是因為又一次戳到了中國觀眾的“痛點”——教育。從之前的“光宗耀祖”到“不輸在起跑線上”,再到現(xiàn)在選擇“愛和自由”還是“精英教育”的糾結...中國人的教育觀念,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矛盾而多變的階段。
很多人發(fā)出質疑,父母本不應該讓孩子來完成自己未實現(xiàn)的志向,這樣做對孩子造成了傷害。這部電影本身是不是也變相地在提倡讓孩子繼承大人的志向呢?這部電影中很多細節(jié)和傳遞的觀念,都在印證我的教育觀念,正是我目前所思考的問題。
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影片劇情——
阿米爾·汗扮演的男主人,年輕時獲得了全國摔跤冠軍,迫于生計,他被迫放棄了自己心愛的摔跤事業(yè),也放棄了向世界冠軍沖擊的機會。他設想著把夢想寄托在未來的兒子身上,不料命運捉弄,卻生了4個女兒,他的夢想漸漸熄滅。
就在這時,兩個女兒把鄰居兩個大男孩狂揍了一頓,他恍然大悟,發(fā)現(xiàn)女兒也有摔跤潛質,感覺夢想被重新點燃。于是他開始了對兩個女兒的魔鬼訓練:每天5點起床訓練、剪去長發(fā)、穿男士短褲、吃運動營養(yǎng)餐。
雖然女兒不能接受和理解父親的做法,但是迫于父親的威嚴,還是乖乖每天進行大量辛苦的訓練。很多人都是嘲笑他們,兩個女兒開始抱怨、偷懶。
此時,鄰居家女兒出嫁了。在印度,很多女孩子十幾歲就嫁給完全不認識的人,然后生孩子、操持家務。新娘很羨慕兩個女孩:“你的爸爸正努力給你們創(chuàng)造一個不一樣的人生,讓你們擁有一個不一樣的選擇?!?/span>
兩個女兒從此更加努力,參加摔跤比賽獲得更多勝利,直到拿到全國冠軍,進入國家隊參加世界級大賽。最終,大女兒拿到了一個世界級的冠軍。
網(wǎng)上一片爭議:父親讓女兒去繼承自己夢想的做法,到底是不是正確的?
看這部影片之前,面對這樣的爭議,我也有同樣的困惑??赐暌院?,我覺得父親的做法值得我們尊敬和佩服!
01 善用天賦
其實,父親不是一開始就下決心要女兒做摔跤運動員,父親讓兩個女兒繼承自己的志向是有一個前提——天賦。女兒正好有這方面的天賦,才加以對她們進行訓練和培養(yǎng)。
02 雙向實現(xiàn)
印度女性地位很低,得不到應有的尊敬,經(jīng)常受歧視。兩個女兒剛訓練時,很多人都嘲笑諷刺,連母親也說:“把女兒訓練成摔跤運動員,將來還怎么嫁人呀?”父親非常確定的回答:“我會培養(yǎng)出兩個偉大的女兒,她們不需要被別人選,而是主動去挑選別人?!?/span>
讓孩子成為摔跤運動員,不光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心中的夢想,也是為了孩子。所以父親跟女兒之間并不是對立的,父親可以實現(xiàn)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兩個女兒也能得到更多的尊重、擁有更多選擇權的人生。
03 深層價值
父親在大女兒參加世界大賽前,對女兒說:“你是為了千千萬萬的女孩子和所有輕視女性的人去戰(zhàn)斗?!?span>這把摔跤的價值和意義進行了一個無限的拔高,遠遠超出了競技比賽本身,讓人更加有力量去完成。
04 尊重信任
每一次孩子叫“爸爸”,我都能感受到孩子對父親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敬、認同,她們愿意接受父親的引領。雖然兩個孩子一開始不理解父親,但發(fā)現(xiàn)父親的良苦用心后,她們心甘情愿接受訓練,動力不僅僅是父親的督促,大部分還是因為自己內(nèi)在的自驅力。
那么對于備受爭議的父權和父愛,這兩者有什么區(qū)別呢?
父權:父親只是用女兒來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
父愛:父親能真切考慮到女兒的感受和想法
但“權”和“愛”,內(nèi)核是完全不同的。最本質的區(qū)別,前者有著無窮的控制欲,和失去子女依賴自己的恐懼;后者是父母無論嚴格、寬松,最后都懂得放手,懂得父母與兒女之間的“分離”。這兩種感情,偶爾會有相似的行為表征,如父母常常掛在嘴邊,卻最為兒女痛恨的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
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賦,家長可用適當?shù)姆绞郊右砸龑А?/span>但如果孩子不喜歡,也真不是這塊料兒,家長就要立馬停止,讓孩子追求其他的方向。最怕的就是家長把意愿強加到孩子身上,又不顧及孩子感受,導致孩子在這件事情上完全不會產(chǎn)生內(nèi)部動機,這樣不光孩子累,家長也累,那時候就會陷入一種無論怎么做都錯的地步。
還有人這樣解讀:這部電影中,父親要求女兒必須獲得金牌,這種做法其實是在物化孩子,把孩子當成一個贏得比賽的工具。但我覺得,就算是要求孩子一定要贏,也要看看為什么讓孩子要贏。
父母要關注,孩子有某方面的一技之長,怎么說都是一個有優(yōu)勢的選擇。雖然我們提倡享受過程,但比賽本身就有勝負之分,特別是在有可能獲得冠軍的時候,我們難道不應該堅定地鼓勵孩子追逐冠軍嗎?
中國人對金牌的執(zhí)念是在北京奧運會拿過世界第一以后才慢慢消退的,這幾年我們對大型的運動會的關注度明顯降低了。就像去年,傅園慧在奧運會后接受采訪說的幾句話,讓我們看到了體育的價值不僅僅是輸贏,還要享受整個比賽的過程。
尹老師說
其實,判斷一個事情的是非,不能只看表面現(xiàn)象,必須要看到背后的初心和動機。所以我們并不能簡單地說“讓孩子繼承我們的志向”是對還是錯,如果只是一己私欲,說的天花亂墜也白搭,孩子會感覺自己不被尊重;如果我們不僅僅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更是為了成就孩子,就更容易得到孩子的認同和理解。你們覺得呢?歡迎大家后臺與我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