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陷湯原方來源于《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用于治療胸中大氣下陷證,具有良好的療效[1]。氣虛型心血管病的臨床表現和病機與大氣下陷證類似,因此我們借鑒升陷湯的有效經驗,制定新方加減升陷湯,用于治療氣虛型心血管病,在臨床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加以詳細介紹。
1、 加減升陷湯的方劑組成和方解
組成:生黃芪30-60 g、黨參15-30g、炒白術15g、桑寄生20g、陳皮10g、柴胡6g、知母10g、炙甘草5g。
方解:方中重用生黃芪為君藥,大補中氣,益肺強心復脈,其用量根據氣虛的程度和黃芪品質決定,通常特級、一級品30-40g,二級品50-60g;其他等級市售黃芪品質大多較差,我們不主張用于氣虛型心臟病。黨參補益心脾之氣,炒白術健脾益氣、補益后天之本,桑寄生補益腎氣、固攝先天之本,共為臣藥。陳皮理氣化痰健脾,使補而不滯;柴胡升提氣機、疏利少陽;知母涼潤克制大隊補氣藥易生內熱之弊,共為佐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2、 常見兼證的常用加減
氣虛型心血管疾病可能出現多種兼證,標本虛實錯雜,必須根據兼證的證型和體質情況,靈活加減,才能取得理想療效。若兼見腎氣不固、心氣耗散者,加山茱萸、五味子固腎斂心。兼見陰虛者,可加麥冬、玉竹養(yǎng)陰補心。氣滯明顯者,可減少補氣藥用量,加香附、瓜蔞。氣機下陷明顯者,加小量的桔梗、升麻加強升提之力。瘀血阻滯者,加丹參、郁金、川芎活血化瘀。心陽不振者,加桂枝、薤白,去知母以溫陽散結。兼見熱毒內盛者,加黃芩、板藍根、金銀花以清熱解毒、顧護心肌。
3、 驗案介紹
心臟神經官能癥 寧某,男,50歲。該患者平時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長。4個月前開始逐漸出現胸悶氣短反復發(fā)作,服用速效救心丸癥狀可緩解一時,1個月前癥狀加重,服用救心丸亦不緩解,氣短明顯加重,講話不能堅持10分鐘以上,體力下降,至阜外醫(yī)院行心臟血管照影檢查,排除冠心病,診斷為心臟神經官能癥,給以谷維素、安定片、心得安口服治療,但癥狀依舊。查舌淡紅苔白,脈細沉取無力。其證屬心氣虧虛兼見氣陷,無明顯氣滯表現,若妄用理氣疏導,將進一步耗傷心氣,則癥狀加重。應以補益心肺之氣為主,佐以升提開胸,予加減升陷湯加桔梗、升麻各5g、瓜蔞15g,前后加減治療月余,癥狀緩解。按:由于現代社會工作節(jié)奏和壓力加大,如果長期超過心氣調解負荷,耗傷心氣,亦可致本病。不能一見功能失調,就認為是肝氣郁結,而妄用理氣伐肝之品。
冠心病心律失常 解某,男,63歲?;加泄谛牟?年,陣發(fā)性房顫2年,2個月前癥狀加重,心悸發(fā)作頻繁,持續(xù)時間延長,氣短乏力,輕體力活動癥狀即加重,口服胺碘酮正規(guī)治療6周,癥狀未見改善,舌淡胖有齒痕,脈結代,沉取無力。其病久心氣大虛,心脈失養(yǎng),心病日久漸累及腎氣,腎納氣能力下降。本病應在大補心氣的同時加強對腎氣的固攝,予加減升陷湯加山茱萸15g、麥冬20g、五味子15g、瓜蔞20g、丹參25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炙甘草加至15g,治療1個月后,體力增加,轉為偶發(fā)房顫,又隨后鞏固治療2個月,房顫未再發(fā)作,現間斷服用胺碘酮即可維持竇性心律。按:房顫病人心腎氣虛見證多常見,陰虛常多不明顯,因此重用補氣藥是治療關鍵。補陰藥不宜用量過重,以防雍滯氣機,徒添變證。
病毒性心肌炎 夏某,女,23歲。該患者3個月前出現腹瀉腹痛陣作伴咽痛2天,5天后前癥緩解,逐漸出現乏力氣短,休息后不緩解,至當地醫(yī)院就診發(fā)現心肌酶譜多項升高2倍以上,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給予多種心肌營養(yǎng)藥,癥狀無明顯緩解,就診時已休學,舌尖紅赤苔白,脈細數沉取無力。此為外感邪毒入心,心氣大虛所致。補氣清熱解毒兼施,予加減升陷湯加黃芩15g、板藍根20g、金銀花20g、升麻5g,前后加減治療3個月完全康復,可以正常上學。按:病毒性心肌炎本虛標實突出,必須重視補氣扶正治本,單純清熱解毒療效較差,濫用活血破氣藥則正氣益?zhèn)?。方中生黃芪、板藍根、金銀花均有多項實驗研究證實明確的抗病毒和保護心肌的作用[2]。臨床選擇有實驗研究依據的藥味,也是提高療效的一種方法。
慢性心力衰竭 白某,男,12歲。該患者半年前于感冒后出現乏力心悸不緩解,且逐漸加重,曾在多家省級醫(yī)院就診,發(fā)現心肌酶譜多項大幅升高,心臟擴大,心功能下降,確診為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口服強心擴血管西藥和多種心肌營養(yǎng)藥,治療近半年,心功能指標有所改善,心臟仍擴大,就診時仍有氣短乏力,步行30米可出現喘促,無法上學,舌淡胖苔白滑,脈滑細有力。予加減升陷湯加山茱萸20g、五味子10g、瓜蔞15g、薤白10g、桂枝10g、麥冬15g、清半夏10g、丹參15g,去知母,前后加減治療1年,心功能逐漸恢復正常,心臟各個腔室最大橫徑恢復為正常高限,強心擴血管西藥已經逐漸減停,體質逐漸增強,已經恢復上學。按:心力衰竭初起多僅心肺氣虛,漸及脾腎,若夾雜各種兼證,病情嚴重復雜[3]。此例雖為兒童,但病情嚴重且以正虛為主,為心氣虛及腎,腎不納氣所致,而邪實不明顯,故未用清熱解毒藥。其脈有力為強心擴血管西藥的作用所致,非為腎氣得補轉實之象,辨證必須排除干擾,認清證候本質。
4、小結
加減升陷湯是我們在長期臨床工作中總結出的治療氣虛型心血管病的基本核心方劑,功效可靠,應用范圍廣泛。由于本類疾病氣虛明顯,而氣陷多不嚴重,故增加了補氣藥味數和劑量,減少了升提藥味數,切合目前臨床實際,是對張錫純的升陷湯原方的一個發(fā)展,值得推廣。由于本方以補益為主,須注意對邪熱雍滯、肝陽亢盛和陰虛火旺為主證者不宜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