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列儂
原載:《人物周刊》2012年第1期
作者:常立軍
列儂是甲殼蟲樂隊的核心人物,也是四個披頭士中最有藝術才華和思想深度的人。他在樂隊中的核心地位不僅體現(xiàn)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的主導作用,也體現(xiàn)在對其他人的生活的影響上。列儂和妻子辛西埡的感情一直很好,并生有一子朱利安,然而自從他邂逅日本先鋒派女藝術家大野洋子之后,他的情感世界乃至藝術之路都發(fā)生了巨變。
童年坎坷
約翰·溫斯頓·列儂1940年出生在一個英國利物浦的工薪家庭,那是利物浦正處于動蕩的環(huán)境下,在劇烈的空襲,轟炸的間隙里降生人世決定了他的沉重宿命,列儂三歲那年他的父親就拋棄了他的母親和他,列儂的母親無法照顧他,因此把他過繼給了他的姨媽。列儂的母親對他來說,與其說是一位母親不如說比較像一位好朋友。
列儂7歲開始寫自己第一本書,但他對學習并不感興趣,經常逃學,從小就表現(xiàn)出反叛的性格。他真正迷上了的是美國搖滾樂。16歲那年姨媽送給他一把吉他作為禮物,并極力勸說他的中學校長給他寫了一封推薦信,這樣列儂進了利物浦藝術學校就讀。
1952年9月,列儂進入Quarry Bank初級中學,他開始顯示一些優(yōu)秀的天賦,例如作家和藝術家,他在較一般兒童較早的年紀就開始閱讀書籍。
進入Quarry Bank藝術學校之后,列儂很快喜歡上了音樂,他與保羅·麥卡特尼等伙伴組織了第一個樂隊,并以他原來的中學命名,叫“采石者”。這就是甲殼蟲的前身。
1958年麥卡特尼的好友16歲的喬治·哈里森的加入,對音樂的愛好使他們組建了“披頭士樂隊”。在1960年~1961年間,他們在漢堡名聲鵲起,并最終確立了自己的大號———“披頭士”。
在“披頭士”時期,列儂所更傾向于實驗性的音樂,而麥卡特尼的歌曲則更傾向于流行樂。到了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列儂成為樂隊中第一個吸毒的人,他還鼓勵其他人和他一樣學習瑜咖。
遇上布萊恩·愛潑斯坦
1961年底,當披頭士遇上布萊恩·愛潑斯坦,整個歷史從此改觀。1962年5月,披頭士正式與倫敦EMI旗下的一家小公司Parlophone簽下錄音合同。自此,開始了以披頭士為主角的搖滾樂《不列顛入侵》。過去的40多年里,在所有搖滾史上影響波及全世界的運動和事件中,《不列顛入侵》是最讓人激動和具有重要意義的。
“披頭士狂潮”在1963年首先出現(xiàn)在英國,緊接著在第二年出現(xiàn)在美國。毫不夸張地說,“披頭士”不僅取得了商業(yè)上的成功(曾于在一星期之內打入排行榜前五名),并且改變了搖滾樂本身。有人曾經批評說“披頭士”和“滾石”比起來只是一支“安全”的樂隊,但這種說法有失偏頗。實際上,“披頭士”可以和其他樂隊一樣“硬”,只要那是適合他們樂隊的。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是最偉大的折中(將搖滾和流行融為一體)樂隊并且創(chuàng)作出了搖滾史上最豐富多彩和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音樂作品。
感謝垂注“衲解史上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