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我把題目寫成“另類”教育,并非標題黨。因為德國的這種教育我們是沒有的。而且有的人是不愿意接受的。
比如第一條動物教育就讓很多人嗤之以鼻,在他們的眼里,動物就是畜生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竟然還要從小給孩子普及愛護動物的教育,豈不是笑話?!
眾所周知,德國是引發(fā)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罪魁禍首”。所幸的是,德國各階層能夠深刻地反思這段歷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視對孩子善良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并將其列為德國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德國,孩子生下來后,父母最需要做的是兩件事:一是教育孩子學會自立,二是教育孩子從小有愛心,進行“善良教育”。
愛護動物
這種“善良教育”從愛護小動物開始。在德國,很多家庭養(yǎng)了小貓、小兔、小狗、金魚等小動物。這些小動物不僅是家庭寵物,也是父母們有意為孩子養(yǎng)的“實物教材”——家長們手把手地教孩子們飼養(yǎng)、護理小動物,使他們在動手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小生命。
這種“實物教學”往往會收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為了配合家庭內(nèi)的“善良教育”,幼兒園里也飼養(yǎng)了各種小動物。老師把這些小動物“分發(fā)”給孩子們,由他們自行喂養(yǎng)。在喂養(yǎng)過程中,老師要求孩子們注意觀察,寫出“飼養(yǎng)記錄”,并說出所喂養(yǎng)小動物的可愛之處。小學設(shè)有“善良教育”課,學生們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錢“認養(yǎng)”學校里的各種小動物。
德國的中小學還普遍開展有關(guān)“善待生命”的討論或作文比賽。一個13歲的男孩以充滿愛憐的筆調(diào),記錄了他為一只小鳥醫(yī)治創(chuàng)傷,后來又將其放歸大自然的過程,文章榮獲了該?!吧拼魑拇筚悺钡牡谝幻?。
相反,虐待小動物的孩子輕則須接受批評或訓導,重則可能受到大人的懲罰,如果效果不明顯,還可能被送去作心理治療,因為這是比學習成績滑坡更為重要的“品德問題”。
德國人在這方面絕非小題大作——越來越多的德國人已有這樣的共識:小時候以虐待動物為樂的孩子,長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傾向。
每學期開學第一周,很多小學都要舉辦以“善待生命”為主題的討論或作文比賽,優(yōu)勝者將獲得校長和當?shù)毓賳T頒發(fā)的獎?wù)潞妥C書。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民間寓意中,往往見到或聽到烏鴉的叫聲,便意味著晦氣象征著不吉祥。而在德國,人們對烏鴉和對待其它禽類一樣的熱愛。
有一位居住在德國的華人說:在兒子居住的樓房后院,有一片樹木草叢空地,老房東夫婦經(jīng)常會站在他家的陽臺上,撒一些食物喂給在草叢中尋食的烏鴉和鴿子。久而久之,當老人家站在了陽臺上,便會有許多烏鴉和鴿子從樹叢屋頂上紛紛飛落下來,呱呱、咕咕地叫聲響成一片。有時,我情不自禁地站在陽臺上,觀賞著這些黃嘴烏鴉與鴿子們相互爭奪食物的場面。
聽兒子講,老房東曾經(jīng)向他介紹過,為了保持生態(tài)平衡,人們會定期使用避孕藥來控制這些野生禽類的過多繁殖。德國人用科學管理的策略,而不是用大量撲殺的方法來控制野生動物的存活率,這種愛護小動物的人道主義行為讓人感到敬佩。
同情弱者
同情、幫助弱小者也是德國人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內(nèi)容。在成人社會的倡導、鼓勵下,孩子們幫助盲人、老人過馬路早已蔚然成風,為身有殘疾的同學排憂解難也并不是什么新鮮事。
法蘭克福有一個孩子粗暴地將上門乞食的流浪者驅(qū)趕出門,全家人特意為此召開了家庭會議。大人們嚴肅、耐心地啟發(fā)孩子:流浪者盡管穿著邋遢,同樣享有人的尊嚴。
使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仰慕強者也許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靈的體現(xiàn)。后來,孩子建議邀請此受辱的流浪者來家作客,大人們則毫無保留地支持。
這些體現(xiàn)了德國人的教育共識:小時候有愛心的孩子,長大后會成為有用的人。在德國,助人為樂蔚然成風,這是家長們對孩子進行“憐弱教育”的結(jié)果。同情和幫助弱者是德國人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德國家長定期帶孩子到養(yǎng)老院、貧民區(qū)等地,鼓勵孩子們?yōu)槔先讼匆路⒋驋咝l(wèi)生,為生活貧困的人購買禮物、食物等,以此引導孩子們關(guān)注弱勢群體、幫助弱者。大街小巷內(nèi)有很多志愿者,引導、教育孩子們幫助弱勢群體。
寬容待人
“寬容待人”被德國人普遍認定為一個人“善良品質(zhì)”的一方面。一個叫雪麗的7歲小女孩在自己的生日晚會上遭到好友梅芙的無端搶白而感到大丟面子,因而試圖報復以泄心頭之恨。但后來在母親的勸說下,她通過和梅芙談心了解到:當時梅芙喂養(yǎng)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喪,故難免“出言不遜”。在經(jīng)過一番“將心比心”后,雪麗寬容地原諒了梅芙,兩個小伙伴的友誼更深厚了。
唾棄暴力
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時,德國人還十分重視“反面教員”的作用。對那些中小學校校園里出現(xiàn)的恃強欺弱的所謂“小霸王”,校方的反對態(tài)度非常鮮明。據(jù)悉,凡經(jīng)2次記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即果斷地予以開除,接著再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門”給予管教。
對于影視節(jié)目中頻頻出現(xiàn)的暴力鏡頭,無論是教師還是父母,都十分注意引導孩子以“批判”的眼光來審視。
德國制造的武器之精良舉世聞名,但德國人并不贊成玩具商開發(fā)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特別是男孩)與玩具槍炮、坦克為伴。因為德國研究者已找到了越來越多證據(jù)證實:小時如經(jīng)常用玩具“模擬殺人”,長大后難保是否能成為和平人士。
一些聯(lián)邦議員也指出:讓德國男童少與玩具槍炮為伴是“明智”之舉。也許,還能預(yù)防德國重蹈“歷史覆轍”!
從小在善待生命,同情弱小的環(huán)境里長大的孩子,怎能沒有愛心?這樣的國家又怎能不強大?!與之相反的是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不善待生命,崇尚勝者為王的環(huán)境里,長大后會怎樣?
只有善良的人,才會善待生命,同情弱者,寬容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