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切歷史都是當(dāng)代史
喜歡唐朝歷史的朋友又有福了,改編自馬伯庸同名小說的連續(xù)劇《長安十二時辰》正如火如荼上演。劇中的背景是天寶初年,“天寶”是唐玄宗的第三個年號,前兩個分別是只用了一年多的“先天”和歷史上最著名的盛世“開元”。
唐玄宗,名李隆基,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小名“三郎”,在成為唐玄宗之前,他只是一個排行第三的親王,大哥二哥健在,他又是如何成為太子,并且繼承大位的?
這一切,還要從上一回我們說到的神龍政變開始說起:
一、六位帝皇丸之死
唐中宗李顯劇照
中宗李顯二次登基后,雖然光復(fù)了大唐,但并沒有恢復(fù)盛世局面。
李顯的皇后韋氏,是唐朝女人能頂半邊天的典型代表。其父韋玄貞,本來只是一個小小的參軍,正科級干部。李顯初次登基時,準(zhǔn)備將岳父提拔為侍中。一個科級干部直接提拔為副總理級高官,這樣出格的事情自然遭到了朝臣的反對。李顯年輕氣盛,竟然說:我就算把天下讓給韋玄貞又能怎樣?就因為這句氣話,被老娘武則天給擼掉了工作,降為廬陵王。
在李顯被廢為廬陵王、幾乎性命不保的艱難歲月里,是韋氏給了李顯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李顯對妻子是又愛又怕。
李顯二次登基后,韋皇后開始插手政務(wù),韋氏家族成員遍布朝野。此時韋玄貞已死,韋后就讓李顯追封其父為王。金庸在《鹿鼎記》里面寫道,韋小寶當(dāng)了欽差回?fù)P州,其中一個會拍馬屁的地方官就恭維他說,欽差大人的祖上是唐朝的韋忠武王。這個忠武王韋皋,就是韋皇后一家的后代。
受到婆婆武則天的光輝事跡鼓舞,加之李顯比老爸李治更為軟弱無能,于是韋皇后野心逐漸膨脹,有意效法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
不僅在朝政上插手,韋氏還給李顯戴了一頂特制皇冠——綠帽子。原來,李顯與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是兒女親家,由于經(jīng)常性的家庭聚會和工作需要,武三思與韋皇后走得很近,一來二去,風(fēng)言風(fēng)語就傳開了。作為皇帝的李顯,對此竟然毫無辦法,只能忍氣吞聲。
這樣的狗血劇情,正史顯然是不會記載的,但像詩仙太白這樣的野史磚家卻說得繪聲繪色。那這樣的事情有多大可能是真實的呢?我們不妨從唐朝的總體社會風(fēng)氣來推斷一下。
歷史學(xué)界有一個詞,叫“臟唐”,意思是說,唐朝的婦女是開放的,男女關(guān)系是很混亂的,穿衣打扮是這樣的:
皇家的兩樁驚天八卦,更是佐證和坐實了這一印象:
武則天本是太宗的才人,帶正式編制的,還不是宮女這樣的臨時工。至于有沒有被太宗臨幸過,歷史上爭議頗大。高宗在太宗病重期間伺候床前,居然與武才人擦出了火花,并且后來還正大光明地立為皇后。也就是說,高宗是娶了自己的后媽!
唐朝老百姓就算再開放,估計這樣的瓜也夠吃幾十年了。就在大家快要覺得慢慢淡忘的時候,皇家又來了一劑猛料:唐玄宗娶了兒媳婦為貴妃!聞名千載的楊貴妃,本是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卻生生被玄宗搶去,成為了后媽!
玄宗:爺爺當(dāng)年的坑,朕終于給填平了。平均下來,就當(dāng)啥也沒發(fā)生過!
所以說,連這樣的事情都有,韋皇后和武三思之間,只能是那句廣告詞說的:
一切皆有可能。
可憐的李顯,雖然兩次為皇帝,但命運著實凄慘,他的一生都活在一堆強勢女人的陰影下:前半生有史上最強母親,后半生有悍妻韋皇后,此外,妹妹太平公主、女兒安樂公主都不是省油的燈。母親、妻子、妹妹、女兒,這些聽起來應(yīng)該是生命中最親的女性,沒有一個是真的愛他。翻遍史書,再也找不出第二個。
在當(dāng)了五年皇帝后,公元710年,李顯被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合謀毒死,史書上為他下了八字評語:
生的萎大,死的憋屈。
二、蛋蛋復(fù)出記
李顯駕崩后,太子李重茂繼位。但韋后以太后之名把持朝政,意圖做第二個女皇,大唐的江山再次搖搖欲墜。
此時,一直在靜觀時局變化的李隆基認(rèn)為時機以及成熟,果斷出手了。他聯(lián)合姑姑太平公主、表弟薛崇簡(太平公主的兒子),準(zhǔn)備干掉伯母韋后以及堂妹安樂公主,擁立相王李旦復(fù)位。打來打去,都是一家人的窩里斗,皇家的親情真是比紙還薄。
唐隆元年(710年)七月二十一日,李隆基成功策反了皇宮衛(wèi)隊首領(lǐng),帶領(lǐng)政變軍隊殺入內(nèi)宮。此時,守衛(wèi)皇宮的御林軍都知道這又是一次宮廷政變,一方是現(xiàn)任老板娘韋后,一方是想當(dāng)新老板的臨淄王李隆基。換工作與掉腦袋,作何選擇?
關(guān)鍵時刻,得人心者得天下。韋后為人太過跋扈,想模仿武則天當(dāng)女皇的心愿過于急切,而實力卻不允許,人心并未歸附。而李隆基素有賢名,又是大唐正統(tǒng),御林軍們沒做太多的思想斗爭,就做出了選擇:倒戈,跳槽!
接下來的局面就很簡單了,韋后被亂兵所殺,安樂公主、上官婉兒以及一大批韋后親信死于非命。李隆基下令在全城搜捕韋氏集團成員,將他們一網(wǎng)打盡。
這就是著名的“唐隆政變”。
完事之后,李隆基才將政變的事情報告李旦:父王,您還有心情鉑爵旅拍哪?宮里出大事了!
李旦:想去哪拍,就去哪拍!——嘎哈,出啥事了?
李旦和李隆基父子倆,用名字回答了一個千古難題:先有蛋,還是先有雞?
顯然,是先有蛋(旦),后有雞(基)。
李旦,高宗和武則天之子,中宗李顯之弟,小名蛋蛋。在李顯第一次下課和武則天稱帝之間,做過幾年的傀儡皇帝,只拿工資不干事那種,正是后人的理想工作:
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quán)重責(zé)任輕。
后來武則天干脆自己上陣,對他說:“兒啊,當(dāng)皇帝不是人干的活,娘心疼你,還是娘替你來吧!”
蛋蛋心里一百個不情愿,卻也只能笑著接受:“謝謝母后關(guān)愛,以后您還叫我小蛋蛋吧!”
李顯在一旁附和:“對對,您還叫我小顯顯吧!”
孫子輩的也趕緊表態(tài),李成器說:“那我就叫小器器!”
這時候,李隆基忙跪下道:“兒臣有事先告退了!”
唐睿宗李旦劇照
唐隆政變發(fā)生時,李旦的身份是皇叔、太尉。李隆基、太平公主與群臣迫使李重茂讓位,擁立李旦二次即位。李隆基因平亂大功,被改封為平王。
睿宗李旦與群臣商議立太子。按照傳統(tǒng)的嫡長子繼承制,應(yīng)立長子李成器為太子。但李成器堅決辭讓,他抱著老爹的腿哭道:“盛世可立長,亂世應(yīng)立賢。三郎于國有大功,理應(yīng)立三郎為太子!”一連推辭了數(shù)次,加上群臣都主張立李隆基,睿宗也就順?biāo)浦?,遂立李隆基為太子?/p>
關(guān)于李成器讓太子一事,據(jù)說他是因為深受歷史故事的啟發(fā):
孔融讓梨。
話說孔融他爹問他:孔融啊,你為什么拿小的梨子?。?/p>
孔融回答道:我要是拿了大的,一會兒被哥哥搶走,說不定還會被打一頓,多不劃算啊,還不如直接拿小的。
由于擁立有功,李隆基一生都非常尊重這位大哥,不僅讓他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在他死后,還追封為“讓皇帝”,這位“唐代孔融”得到了應(yīng)有的回報。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從小多讀書是多么的重要啊。
三、三郎登基
黃秋生版唐玄宗與楊貴妃
李隆基成為太子后,太平公主自恃擁立有功,經(jīng)常干預(yù)政事。李旦本來無欲無求倒也罷了,但李隆基卻正年輕氣盛,對姑媽的干政自然看不慣。太平也感覺到三郎過于精明能干,妨礙自己勢力壯大,于是有意無意總勸睿宗改立太子。太平公主和太子的矛盾遂逐漸明朗化。
睿宗夾在中間,深感難以維持平衡,又怕大唐江山再起動亂,于是干脆借口彗星出現(xiàn),禪位給李隆基,改元先天,自己做起了太上皇。
本以為這樣就可以平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矛盾,但沒想到卻是火上澆油。太平公主與親信黨羽密謀推翻李隆基,而李隆基探知計劃后,決定先發(fā)制人。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召集弟弟岐王李范、薛王李業(yè),向太平公主的黨羽開刀,一連除掉了羽林大將軍、宰相、尚書右仆射等多名親信,太平公主只身逃入佛寺避難,并向兄長李旦求救。
太上皇李旦出面請李隆基恕其死罪,被李隆基拒絕,太平公主最終被賜死家中,是為“先天政變”。
自此,三郎李隆基正式奪回了屬于自己的皇權(quán),而李旦也正式退出歷史舞臺,一個全新的時代就此拉開序幕,它有一個偉大的名字:
開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