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藥療法是運用多種劑型的藥物,對臍部(神闕穴)施以敷、貼 、撒、填、涂、熨、熏、灸、按摩、拔罐等,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常用外治方法。它具有清熱、解毒、開竅、散寒、溫中、補虛、行氣、利尿、消腫、通里、止瀉、止痛、止汗等功效,適用于內(nèi)、外、婦、兒科等多種急、慢性疾病。
臍部,俗名臍眼、臍窩、肚臍;穴位名神闕,又名氣舍、維會;因其處在臍部正中,故又名臍中。是奇經(jīng)八脈之任脈所經(jīng)行的部位。任脈與督脈、沖脈、帶脈等相聯(lián)系,總?cè)稳碇畾庋?,?nèi)通十二經(jīng)脈、五臟六腑,外聯(lián)皮肉筋骨,故瑤醫(yī)十分重視臍部療法。
【操作方法】
(2)撒臍法:將藥物研成細末,直接撒于臍部。
(3)填臍法:將藥末、藥丸或藥膏填塞臍中,外以膏藥或消毒紗布包扎固定。
(4)涂臍法:用藥液直接涂于臍部,不加覆蓋。
(5)罨臍法:用冷(或熱)毛巾或凈布,浸水或藥液后掩覆臍部,隨時更換。
(6)熏臍法:用點燃的艾條,熏灸臍部;或令患者伏臥于一張有20×20厘米大小圓孔的床上,臍部對孔,然后把加熱后的藥液對準床孔以熏蒸臍部。藥液冷卻后加熱再熏。
(7)灸臍法:先用細鹽、姜片或蔥白,或其他藥物填臍,然后把艾炷(大小應據(jù)病情而定)放在其上點燃灸之。
(8)熨臍法:以熱物(熱水袋、熱壺、熱磚或炒熱的藥物等)包裹后放于臍部,或上下左右推動(注意不要燙傷)。
(9)摩臍法:用按摩手法,在臍中及臍周按摩。
(10)拔罐法:在臍部施以拔罐方法。
(11)竹管吸法:先將竹管放在鍋內(nèi)煮熱,再用鑷子將其撈出,快速用凈布擦干,吸附于臍部,此法多用于胃腸痙攣、急性胃腸炎等。
【臨床應用】
膽汁制吳茱萸500克,龍膽草醇提取物6克,硫黃50克,醋制白礬100克,朱砂50克,環(huán)戊甲噻嗪0.175克。共研細末,裝瓶備用。每用0.2%克左右的填臍窩,外敷棉球固定。每周換藥1次,適用于高血壓,頭暈頭痛,屬肝熱者效佳,虛則不宜。
(2)面肌痙攣
膽南星8克,明雄3克,醋芫花50克,黃芪30克,馬錢子總生物堿0.0001克。共烘干研為細末,再噴入白胡椒揮發(fā)油0.05mL,混勻,密閉備用。
(3)中風口眼歪斜
馬錢子50克,芫花20克,明雄2克,川烏3克,膽南星5克,白胡椒2克,白附子3克。先將馬錢子放砂鍋內(nèi),加水和一撮綠豆;放上煎熬,待豆熟,將馬錢子撈出,剝?nèi)テっ?,弄成小碎塊,放入盛有沙的鐵鍋內(nèi)加熱,并不停地用木棒攪拌,直至馬錢子發(fā)出的“嘣嘣”聲消失,馬錢子呈黃褐色時(切勿炒黑,黑則無效),取出與諸藥共研為末,過篩,每取藥末10~15克,撒在2×3厘米膠布中央,分別貼于神闕、牽正二穴上,2天一換,一般5~10天見效。
(4)半身不遂
銀朱10克,枯礬12克,降香3克,艾絨60克。共研細末,用皮紙制成艾條,早晚熏灸臍部,蓋被微汗。適用于中風半身不遂,或風濕痛。
(5)胃下垂
蓖麻子份,五倍子1份。共研搗如膏敷臍部,外用關(guān)節(jié)鎮(zhèn)痛膏6~8張固定,每天早、中、晚各熱熨一次,第四天去掉,通常6次為度,孕婦、吐血者忌用。
(6)泄瀉
胡椒1克,撒于大米飯餅上,貼臍部。一次即止,最多3次可愈。
(7)肝炎
梔子、桑椹15克,桃仁、杏仁各30克。共研細末,加醋適量調(diào)成糊,貼神闕穴,每兩天換1次藥,適用于慢性肝炎。
(8)肝硬化腹水
新鮮蔥白10根,芒硝10克,共搗如泥。先用酒精棉球擦凈臍窩污垢,再以上藥敷神闕穴,上蓋塑料薄膜及紗布,膠布固定,1日1換。天冷時,宜將蔥白合劑加溫后再敷。適用于肝硬化、胃腸道功能紊亂,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腹水。
(9)子淋
滑石120克,研細末,每取30克水調(diào)成糊,敷臍中和關(guān)元穴,干后再換。
(10)胎動不安
大黃、芒硝、板藍根、浮萍、海蛤粉各3克,共研細末,溫水調(diào)糊,敷臍。
(11)難產(chǎn)
難產(chǎn)膏方1:生龜板240克,芝麻油500mL,鉛粉60克,黃丹炒60克。方2:車前子12克、川芎10克,當歸15克,半夏6克,冬葵子12克,枳殼、白芷、白蘞各5克,蔥汁20mL,芝麻油適量。先將方1中龜板入油鍋加熱,炸至焦枯;過濾去渣,將油熬至滴水成珠時,徐徐投入黃丹、鉛粉攪拌收膏。然后將方2中8味藥共研末過篩,加入蔥汁、芝麻油,調(diào)糊備用。用時先取膏藥敷臍,然后將藥糊涂于膏藥上,覆蓋固定,安臥即生。
(12)小兒疳積
山楂、生梔子、桃仁、大刺(去核)各7個,蔥頭9個,芒硝30克。共研末,加適量面粉,酒調(diào)作餅狀,敷臍中,外用傷濕止痛膏固定。
(13)慢性前列腺炎
白礬適量,小麥粉或大蔥適量。白礬研末與小麥粉或大蔥共混,敷臍中。
(14)急性腸炎
取3寸毫針,從天樞穴皮下進針,針尖向臍中方向刺2~2.5寸,持續(xù)緩慢捻針3~5分鐘起針。亦治脫肛。
(15)夢遺
取3寸毫針,從氣海皮下進針,針尖向臍中方向斜刺1.5~2寸,持續(xù)緩慢捻針3~5分鐘起針。又治膀胱炎、痛經(jīng)。
【注意事項】
(2)臍療法所使用的藥物,多具有較強的滲透性,故應注意施藥部位的反應。施藥后如遇局部紅腫、疼痛,或不適等不良反應時,應盡快清除藥物,暫停用藥或改用其他療法。
(3)對某些藥物皮膚過敏者,忌且慎用此法。
(4)選用臍療法時,應注意對癥選法選方。
(5)熱熨臍部時,應注意掌握溫度防止皮膚燙傷。
(6)對于適應癥中所舉的某些急慢性疾病,特別是危重病人,應密切觀察病情,及時配合使用其他療法。
(7)在沒有技術(shù)熟練醫(yī)生施術(shù)或指導的情況下,禁針神闕穴。
(8)針刺神闕穴時,局部要嚴格消毒,進針不宜過深,有臍瘺管、臍疝的患者,不宜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