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 網絡
擔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吨杏埂穼W、問、思、辨、行五者,其要歸于愚必明,柔必強。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即修身養(yǎng)家,亦須以明強為本。--《挺經》原典
三達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豪杰,動稱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見其近樓則所見遠矣,登山則所見更遠矣。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顯微鏡照之,則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則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則精白絕倫矣。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學問。吾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專賴學問以求精明。好問若買顯微之鏡,好學若舂上熟之米??傢毿闹袠O明,而后口中可斷。武斷自己之事,為害猶淺;武斷他人之事,招怨實深。惟謙退而不肯輕斷,最足養(yǎng)福。
擔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中庸》學、問、思、辨、行五者,其要歸于愚必明,柔必強。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即修身養(yǎng)家,亦須以明強為本。難禁風浪四字譬還,甚好甚慰。古來豪杰皆以此四字為大忌。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惟數萬人困于堅城之下,最易暗銷銳氣。弟能養(yǎng)數萬人之剛氣而久不銷損,此是過人之處,更宜從此加功。
凡國之強,必須得賢臣工;家之強,必須多出賢子弟。此亦關乎天命,不盡由于人謀。至一身之強,則不外乎北宮黝、孟施舍、曾子三種。孟子之集義而慷,即曾子之自反而縮也。惟曾、孟與孔子告仲由之強,略為可久可常。此外斗智斗力之強,則有因強而大興,亦有因強而大敗。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迎異尋常。近世如陸、何、肅、陳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終。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福益外家,若專在勝人處求強,其能強到底與否尚未可知。即使終身強橫安穩(wěn),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原典精譯
智、仁、勇”這三個達德中,排在首位的是智。智就是明?!^“明”有兩種:他人只看到近前東西,我則可以看到極遠的東西,這叫高明。他人只看到粗大的東西,我則可以看到精細的東西,這叫精明。所說的高明,好比是身在一室,所能看到的距離畢竟有限,登上高樓所能看到的就更遠了,登上高山的話,看得就更遠了。所說的精明,好比是極為細微之物,用顯微鏡來觀察它,它就會放大一倍、十倍、百倍了。又好比是粗糙的米,搗兩遍的話,就可以把粗糠全部除去,搗上三遍、四遍,那么它就精細白凈至極了。人是否高明取決于天賦,精明則有賴于后天方面的學問。我曾氏兄弟如今僥幸居高位,開賦方面算不上十分高明,全靠學問來求得精明。好問如同購置顯微鏡觀察事物,好學如同搗擊熟透了的米??偠灾?,必須心里了如指掌,然后才能說出自己的決斷。心里明白再做決斷這叫英斷,心里不明白就做出決斷,這叫武斷。對自己武斷的事情,產生的危害還不大;對他人武斷的事情,招致怨恨實在太深了。只有謙虛退讓而不肯輕易決斷,才能保住自己的福份。
擔當大事,全要在明強兩個字上下工夫,《中庸》中的學、問、思、辨、行五方面,主要歸結為使不明白的弄明白,使不堅強的變堅強。天下的事,沒有志氣就不能發(fā)起去做,不堅定就做不成功,即使修身養(yǎng)家,也必須以明強為根本。“難禁風浪”四字說得很好,大慰我心,合乎我意。自古豪杰之士都以擁有這四字為大忌。我家祖父教導別人,也說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所以男兒自立于世,一定要有倔強的氣概。只是數萬人被困在堅固城池之下,最容易暗中消磨銳氣。老弟能夠保持數萬人的剛猛士氣,長時間不至于消靡折損,這是你的過人之處,更應在此下工夫呀。
凡是國家要強盛,必須得到賢良的群臣相輔佐;家庭的強盛,必須多出賢良的子弟。這也是由于天命,不全靠人來謀劃。至于一個人的剛強,則不外乎北宮黝、孟施舍、曾子三種情形。孟子能聚義而慷慨,這和曾子的自我反省而能屈能伸一樣。只有曾子、孟子與孔子告訴仲由的強的道理,才稍微可以久長。此外斗智斗力的強,則有因為強壯而十分興旺,也有因為強壯而慘敗。古往今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他們的智力都超越世人,而他們的災難與失敗也超乎尋常。近代如陸、何、蕭、陳也都是雄健過人,而他們都不能善終。所以我們在自我修養(yǎng)上,謀求比別人強是可以的,在自己比別人強的地方,謀求比人強就不好。福益外家,假如專門在比別人強處逞強,他能否強到底還不得而知。即使他終身都強橫,并能安穩(wěn)度日,也是君子不屑一顧的。
智慧解析
一、從自修處求強
強即剛強,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也就是人要有倔強之氣,古語云:自勝之謂強。曰強制,曰強恕,曰強為善,皆自勝之義也。舍此而以求客氣勝人,是剛愎而已矣。曾國藩認為:“擔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泵魇菑姷那疤幔毾让鞫髲?;強從明出,不明不強。明就是高明、精明,它要靠學習得來,而且要終身學習,才能保持對新生事物和變化的認知與分析能力,才可以正確地決斷。有了明,才能求強,強即經得起風浪、剛強、倔強、奮發(fā)圖強。明強分解開就是對智力的提升與實力的提升的追求。
怎樣才能明強?曾國藩認為,一是能自勝者謂強;二是從自修處求強。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注重自己內心的修養(yǎng),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通過日積月累,逐步形成圣賢標準的道德品行,這樣就能求得真正的明強。
曾國藩認為一個人的強大有兩種:一是將仁義與謙虛集于一身的強大;二是斗智斗力的強大,這種強大就是逞強或逞能。他認為逞強斗狠,說到底就是要獲得對他人的超越感和優(yōu)越感,從而謀求他人對自我的肯定,服從或尊敬.然而這種優(yōu)越感的獲得往往以壓抑他人、傷害他人為代價。在某一時間,某一場合或某一范圍內你確實征服了他人,但在另一時間,另一場合或另一范圍內你又征服不了他人,那么你所激起的反抗也就越廣大。最后你就把自己陷入一個孤立的境地,結果你發(fā)現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難。所以逞強斗狠終歸會失敗。
早年的曾國藩卻多言健談,愛出風頭,喜于交往,青年時代的曾國藩喜歡直來直去,“每日總是話過多”,而且常常與人爭得面紅耳赤,這還不算,他還有“議人短”的毛病,經常傷及別人的面子,得罪別人。他也知道自己“言多尖刻,惹人厭煩”,也為此下定決心,減少往來,但就是難以改過。每當朋友間切磋時,曾國藩又常常自持己見,強言爭辯,只是要壓倒他人,獲取名譽。
曾國藩身居翰林,談學論道乃常有之事,而他往往強言爭辯,“詞氣虛驕”。曾國藩的好朋友為此沒少吃苦頭。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曾國藩至友人陳源袞處為其母拜壽,“席前后氣浮言多”,同湯鵬等人討論詩文時“多夸誕語”。幾天后,曾國藩設家宴為父親祝壽,他的一個朋友前來助興,吃飯的時候,他與朋友因為一件小事發(fā)生了沖突,結果他跟這位朋友吵了起來,雙方都搞得很不愉快。。曾麟書看不過去,責令曾國藩親自登門賠禮道歉。曾國藩雖也知道自身的毛病,但從未有人嚴厲提出。父親的一席話,使他幡然醒悟,于是登門賠禮道歉,兩人重歸于好。
二、逞強斗勝注定會失敗
曾國藩還時常告誡自己的弟弟曾國荃不要爭強好勝。曾國荃受其母親影響,生性剛直倔強,處處想勝人一等。就是曾國荃的這種性格,險些惹出一場大禍。
在攻下天京中立下頭功的曾國荃,在曾國藩的勸說下,功成身退回到家鄉(xiāng)隱居。不過,后來清廷又讓他重新出山,前往湖北任巡撫。但曾國荃的到來,使久與曾氏兄弟有矛盾的湖廣總督官文心生敵意。
官文坐鎮(zhèn)湖廣,是清政府插在長沙上游的一顆釘子。湘、淮軍在長江流域的崛起,清朝滿洲貴族是不放心的,而利用官文控扼長江,是清政府對付湘、淮的一個籌碼。胡林翼做湖北巡撫時,知道其中原由,所以一直對官文采取籠絡政策,督撫同城,關系融洽,官文對胡林翼也是有求必應。胡林翼死后,官文與湘軍的矛盾暴露,湘軍進攻安慶時他不發(fā)兵,不供餉,曾國荃兵駐雨花臺,在急需救援時他奏調多隆阿去陜甘“剿回”。但當時清廷用得著湘軍,曾氏兄弟與他亦無多大干系,所以矛盾也沒有公開爆發(fā)??墒?,如今曾國荃做了湖北巡撫,又在那里組建“新湘軍”,加上曾老九其人鋒芒畢露,目空一切,并沒把他這個滿洲貴族放在眼里。于是,他下定決心要整一整這個不可一世的曾國荃。
官文與湖北臬司唐際盛商量對策,唐為官出謀劃策,讓官文出面給皇帝上奏折,保奏曾國荃為“幫辦軍務”,讓他率軍去鄂北“剿捻”,離開武昌,駐兵襄陽,拔去這個眼中釘。官文依計而行,諭旨很快批復,正如官文所請。
曾國荃不知是計,一直帶兵打仗也不知“幫辦軍務”的官銜有多大,應不應該專折謝恩,只好寫信給大哥。曾國藩回信說,幫辦軍務屬于極其毫無實權的空名,如李昭壽、陳國瑞等降將,劉典、吳棠等微品職銜時,都曾得到過幫辦軍務之名目。故此不必謝恩,但也不可推辭或氣惱,權當沒有此事,以后在公牘上也別署這個頭銜,不然會惹人笑話。
恰在此時,湖北糧道丁守存向曾國荃撥弄是非,說湖北“新湘軍”組建,所需糧草由糧臺籌集,但官文卻不讓給“新湘軍”供糧。原來這個丁守存曾因貪污公款被官文發(fā)現,敲詐了他大部家產才沒有參劾他,他這次想借曾氏兄弟之手報復官文。曾國荃把這兩件事合起來考慮后,大為惱火,決定向皇帝告發(fā)他。
曾國荃幕中并無文吏,恰在此時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來到湖北,遂同侄子商量擬稿。曾紀澤時年已27歲,由于父親的薰陶,已知官場之險惡,叔叔之魯莽。所以當即提出官文是滿洲貴族,為太后和皇上所寵信,要彈劾他實非小事,最好先同父親商量后再定。然而曾國荃卻認為自咸豐八年復出后,哥哥的膽子越來越小,反而辦不成大事,這次彈劾官文最好不要讓他知道,以免被他阻撓。曾紀澤只好按九叔提供的內容擬稿,最終稿成,列舉了官文貪庸驕蹇、欺罔徇私、寵任家丁、貽誤軍政、籠絡軍機、肅順黨孽等多條罪狀,此折在襄陽郭松林營中發(fā)出。
曾氏叔侄不甚明了彈劾官文的利害,也不善于具疏與人爭辯。因此奏折過于草率,文字洋洋大觀數千余,語言也未甚斟酌,參劾內容雖多是事實,但疏奏多不中肯。曾國藩聞到九弟具疏彈劾官文,深恐此舉會遭大禍,趕緊從曾國荃手中要來底稿,看看奏言是否立得住腳,或可設法補救??戳T底稿,曾國藩認為所奏倒是事實,但言辭涉及軍機處和“肅黨”、怕是要引出更多的麻煩。他立即寫信給九弟,信中寫道:“強字本是美德,我以前寄給你的信也講“明強”二字斷不可少。但是強字必須從明字做出,然后始終不屈不撓。如果對事情全不了解,一味蠻橫,等到別人用正確的道理進行駁斥,并用事情的后果來驗證,這時再俯首服輸,前倨后恭,這就是京師講的瞎鬧。我也并不是不要強,只是因為見聞太少,看事不明不透,所以不敢輕易要強。信中對兒子反復責怪,不該做出此等招非惹患之舉。
曾國荃讀罷哥哥的來信,方知事情的利害,但后悔已遲,只能等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曾紀澤受責,趕緊離開武昌,避開這個是非圈子。
李鴻章出主意讓曾國藩在此時擬折密保官文,請求清廷不要深究官文之罪,這樣做可以挽回滿貴對湘淮的仇恨,或可息事寧人。曾國藩本也痛恨官文,但迫于形勢,只好照此辦理了。隊,這樣他才保全了自己,使自己不斷壯大,積蓄力量,以求一逞。
從以上可知曾是位血氣之人,但他是有一顆熱情的心外加冷靜的頭腦,對自己有把握的事情要強,即在信中所講的要“明強”。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也正因為如此,他才在官場官運亨通,八面玲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