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國新浪潮的產生
二、法國新浪潮的特點
三、法國新浪潮“左岸派”
四、法國新浪潮的影響
一、法國新浪潮的產生
20世紀50年代末,在好萊塢的強大沖擊以及電視興起所帶來的巨大影響下,法國電影步履維艱,傳統(tǒng)制作模式受到威脅和動搖。以巴贊為代表、以《電影手冊》為精神旗幟的一批的影評人和導演:特呂弗、戈達爾和馬勒等所主張的低成本的,反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理念得到了試圖挽救法國電影業(yè)的投資者的認同,于是一群年輕的創(chuàng)作群體從此擔起傳統(tǒng)電影革命的歷史使命,在法國電影史上掀起了一股創(chuàng)作熱潮,即法國新浪潮。
《電影手冊》可以說是新浪潮電影的思想孵化器,新浪潮的健兒們大多是其評論員或撰稿人,以特呂弗、戈達爾、候麥、里威特、夏布洛爾為代表人物因理念相近而結成聯盟,成為新浪潮電影的主將,他們占據著電影評論陣地,反對當時法國電影“品質傳統(tǒng)”,要求電影革新。
1948年,亞歷山大·阿斯特呂克在《法蘭西銀幕》提出“攝影機筆論”,主張“電影應該成為一種語言,藝術家可以用來表達思想的形式,無論多么抽象就像寫小說或者論文一樣......這個電影的時代即'攝影筆’的時代”。
1954年特呂弗在《電影手冊》上發(fā)表《法國電影的某種傾向》,文章將20世紀50年代的法國電影稱作是“老爸的電影”,把“品質傳統(tǒng)”導演的作品批判成一無是處的電影。認為電影是文學家或者編劇的電影,導演應該獨立創(chuàng)作,不應該受制于電影企業(yè)。被看做是新浪潮電影“作者論”的雛形。
1959年,馬塞爾·加繆的《黑人奧菲》、特呂弗的《四百下》、阿倫·雷乃的《廣島之戀》分別拿下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國際影評人大獎,標志著法國電影新浪潮涌入世界電影史。
二、法國新浪潮的特點:
1959年《黑人奧菲》、《四百下》和《廣島之戀》的成功確認了新浪潮的時代性和正確性,由此激發(fā)了一批青年導演,掀起了一股創(chuàng)作熱潮?!端陌傧隆贰毒AΡM》《表兄弟》等在票房上的成功,體現出新浪潮的影響力,不但開拓了新浪潮的電影市場,而且擴大了新導演的生存領域。
新浪潮反對品質傳統(tǒng)電影的制作模式和敘事方式,要求電影回歸電影,電影導演應該像小說家一樣,把攝影機當做小說家的筆來使用,不受制于劇本和所改編的小說,也不受制于電影企業(yè)的商業(yè)模式的限制,拍攝有個人風格的作品。新浪潮雖然沒有一個完整統(tǒng)一的美學信念,但他們把電影當做一門獨立的藝術,主張利用和研究電影的本性特質。
法國新浪潮電影特點主要表現在:
1、敘事層面體現出開放式的敘事特征;
2、剪輯上與開放式敘事相對應建立起電影的新時空,表現為時空不連續(xù)、聲畫不對位。
3、表演上偏好布萊希特的間離美學,表現為片中出現導演的解說,人物面對攝影機獨白,由此將觀眾從一個偷窺者的位置拉到電影現場,同時不斷讓觀眾返回現實,觀眾能一直保持清醒,并意識到自身和劇情的距離而不至于陷入角色認同。
4、堅持電影作者論,關注現實題材,并且?guī)в袕娏易詡餍再|。
5、制作層面反對品質電影中規(guī)中矩的電影片場作品和精細制作,強調實景拍攝,即興創(chuàng)作。
6、重視個性和偶然因素、增加了導演個人色彩、理解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
總體來說,新浪潮導演反對片場電影風格,蔑視傳統(tǒng)電影的精致和循規(guī)蹈矩的面貌,提倡個性化的、隨意的、靈活多變的、即興自然的創(chuàng)作風格。新浪潮大膽挑戰(zhàn)觀眾既成的觀影習慣,如:對白的口語化、表演的即興化和生活化、打破“第四賭墻”、反對傳統(tǒng)的縫合體系、斷裂式的不合邏輯的情節(jié)等,形成了天馬行空的、標新立異的創(chuàng)作理念。
三、法國電影“左岸派”
左岸派電影是法國新浪潮電影內部的一個派別,導演多是作家、紀錄片導演、記者、畫家等有所建樹的人,因聚集在塞納河畔左岸(南岸),因此被稱為“左岸派”。左岸派沒有統(tǒng)一的美學思想,影片創(chuàng)作多體現在青春歲月經歷戰(zhàn)爭的人,對戰(zhàn)爭和歷史創(chuàng)傷的集體記憶,一種相似情感的自發(fā)表達。代表人物有瑪格麗特·杜拉斯、喬治·弗朗敘、阿倫·雷乃、阿蘭·羅布·格里耶、克里斯·馬克、路易·馬勒、阿涅斯·瓦爾達等。
如果說法國新浪潮是現實主義風格、那么左岸派電影更多是超現實主義風格。表演上都受到布萊希頓“間離”理論的影響。左岸派不重視觀眾的對角色的認同,把角色有關的信息簡化到最低限度,如《去年在馬里昂巴德》,故事的政治歷史背景、人物信息都是空白,角色的名字甚至被抽象為代碼。
左岸派政治立場都偏左,反對主流文化、大眾文化、與商業(yè)電影和類型電影保持距離。他們對二戰(zhàn)有著深刻記憶,載電影中多是對戰(zhàn)爭、人性的深刻思考。故其敘事策略與傳統(tǒng)電影相去甚遠,形式上顯得自由和隨意,時空組合零碎且自由、旁白與對白自由剪輯。
四、新浪潮電影的影響
1968年,法國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五月風暴”爆發(fā),新浪潮百名電影人參與示威游行,新浪潮受到巨大影響。此后,戈達爾電影創(chuàng)作轉向政治化,如他的《男性女性》、《我所知他的二三事》、《周末》、《愉悅的智能》、《一加一》等,成為了進行政治批判,表達政治理想的工具。并于1968年成立“維爾托夫”電影機構,以革命家的身份要求自己,拍攝《英國之聲》、《東風》、《意大利的斗爭》、《弗拉米爾和羅莎》、《鋼鐵廠的調查》、《南北對抗》等片,試圖用電影拯救法國人,為第三世界打抱不平。
新浪潮另一主將特呂弗拋棄以往創(chuàng)作觀念,回到了傳統(tǒng)主流的電影拍攝中。從《射殺鋼琴師》開始繼承接受了品質電影的傳統(tǒng),強調文學作品改編、劇本題材和選取明星都回到了他曾反對的主流中去。兩大主將電影觀念和美學追求從此發(fā)生巨大分歧,私人關系破裂。兩大主將的轉變標志著新浪潮電影落下帷幕。
法國新浪潮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達到鼎盛,60年代末落下帷幕。新浪潮對電影藝術本體的確認,電影語言的革新等融入到了后來的電影當中,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很大影響,如“日本新浪潮”“德國新電影”“英國自由電影運動”“巴西新電影”“香港新浪潮”“臺灣新電影”“中國電影第六代”。
新浪潮的歷史貢獻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對電影藝術的確立;二是對電影文化的革新。一方面,新浪潮電影把電影提升為知性的藝術,把電影從文學和戲劇的附屬中分離了出來,構建電影的特性。在這個時期,新浪潮電影受到了存在主義哲學和及精神分析心理學兩大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建立了電影的現代性。
新浪潮電影把表達的領域擴寬到個人的本能、潛意識、幻覺、夢境、自由聯想。電影成為了人們意識形態(tài)交流的共工領域,宣泄集體無意識的合法途徑,確立了電影在社會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對電影語言的革新上,跳接、定格、標題、旁白的使用,為電影語言的現代化做出了實驗性的貢獻。
另一方面是對電影文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激勵一代又一代電影青年勇于爭奪電影話語權。新浪潮的歷程電影是電影青年爭奪電影話語權的過程,他們攝于利用新設備、新技術、對傳統(tǒng)電影的盲區(qū)進行大膽的實驗和開拓。在21世紀電影技術日新月異和便攜拍攝設備走進大眾生活的今天,新浪潮的以一種異化的余震影響著當今的電影創(chuàng)作和媒體生活。
本文寫作借鑒參考來源:
《西方電影理論及流派概論》黃琳
《世界電影史》大衛(wèi)·湯普森
《外國電影史》鄭亞玲 胡濱
《西方電影史論》邵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