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很多“賢者”成績著實斐然,但卻離開的太早。今天談一下中國歷史上有哪些令人惋惜的“離開”。
“不遷怒,不貳過”的顏回,40歲離開。絕筆《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王勃26歲離開。17歲初次征戰(zhàn)即率領(lǐng)800驍騎深入敵境數(shù)百里,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的西漢名將霍去病23歲離開。
這些人是否天妒英才呢?或許是宿命論吧。
孔子在《中庸》里給出了答案。
子曰: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
之所以這些胸懷大志、才高八斗、向善向上、為國盡忠的人沒有笑到最后,是因為做得“太過分了”。
過分的意思是,只考慮事業(yè),只考慮藝術(shù),只考慮家國,而忽視了自己。忽視了自己,就等于失去了事業(yè),失去了藝術(shù),失去了家國。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沒有邊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你認為會活得很長嗎?
不是讓你拋棄知識,也不是讓你離開事業(yè)。莊子給出了一個兩全的辦法:一邊追求知識,一邊提高追求知識的本領(lǐng)。
也就是說學習、寫作、干事業(yè)都是需要花費體力的,想辦法讓你的體力、精力、能力增加,半路夭折的機會就少得多了。莊子曰: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
這是《莊子·養(yǎng)生主》里的句子,意思是保養(yǎng)好決定你身體強弱、壽命長短的一條經(jīng)脈——督脈,就可以保護生命,保全天性,孝敬父母、與老婆孩子闔家歡樂,從而享盡天年了。
我贊成“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但反對其不知疲倦、消耗身體的做法。人過中年要懂得“加減成功法”,即“加能力,減任務”。如此,才可輕裝上陣,輕松前行。
孔子警醒我們?nèi)松腥N禍患:1、德薄而位尊;2、智小而謀大;3、力小而任重。
從古至今,概莫能外。這也是孔子所講的:不肖者不及也。
不肖,是德行、水平、能力很差的意思。所以,那些不肖之人也總是因為德行、水平、能力的問題,不能走上正軌。
歷史上有個人活明白了,以至于后人一個勁兒給他點贊。
孫叔敖剛剛擔任楚國宰相時,太多的官吏都來祝賀。但,有個老人卻穿著麻布制的衣服,戴著白色的帽子,求見孫叔敖。
一下就把現(xiàn)場驚呆了。這不成心攪局、砸場子嗎!
孫叔敖接見了他,對老人說,我當了宰相,人們都來祝賀,只有您獨自來吊唁,莫非有什么見教嗎?
老人說,身份已經(jīng)很顯赫,但是待人驕傲的人,人民會離開他;地位已經(jīng)很高貴,但是擅弄職權(quán)的人,君主會厭惡他;俸祿已經(jīng)很豐厚,但是不知足的人,禍患就會降臨到他頭上。
孫叔敖一聽,這不純粹一世外高人嗎!趕緊向老人家拜了兩拜,說我愿意聆聽并接受您的命令,愿意聽您的教誨。
老人說,地位越顯赫,為人就要越謙恭;官職越高貴,所思所行就越要小心謹慎;俸祿越豐厚,就不應索取分外的財物。
這就是孫叔敖一直遵守的保全法則: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
孔子特別擔心那些有本領(lǐng),有學問的人透支人生,做得過分;又批評那些本領(lǐng)低、能力小、德行薄的差等生,怎么也趕不上來。他老人家說,這就如同別人都吃飯你也吃飯,人家吃得津津有味,你卻洗了糊涂,一問你吃的是什么,你說忘了。這叫: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人生的大道呀,估計你是上不去了。此乃:道其不行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