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嘉偉
《鄧普頓教你逆向投資》第三篇
小伙伴們,大家好,今天繼續(xù)講鄧普頓的逆向投資,講他在日本股市大賺的故事。
50年代的日本
鄧普頓是在50年代 的時候,對日本進行了大量的投資,為什么會選擇日本?
二個原因:
1 日本經(jīng)過戰(zhàn)后重整,經(jīng)濟開始高速的增長,但是公司股票的市盈率卻極低,比公司賬面價值都低
2 因為經(jīng)歷過國家的浴火重生,日本企業(yè)的員工在戰(zhàn)后表現(xiàn)出極強的奮斗精神,奉獻精神。
這種奮斗精神很快體現(xiàn)在企業(yè)的創(chuàng)造能力上面,盡管在50年底日本在全世界都形象還是一個只會做便宜貨的國家,但是在60年代開始,日本企業(yè)開始進軍高端制造領(lǐng)域,而且大獲成功。
這種企業(yè)的發(fā)展成果體現(xiàn)在GDP上面就是每年平均10%的增長率,50年后這一幕在中國重新上演。
但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成果在股市里卻完全沒有反應出來。
最開始在日本買股票,鄧普頓用的是他自己的錢 ,因為那個時候日本還不允許外資自由的撤出去,這意味著你可以在股市賺到錢,但是如果想拿出去門都沒有,但鄧普頓還是愿意拿自己的錢冒險,因為他相信如果日本想崛起,必定會開放資本市場。
到了60年代,鄧普頓的好運來了,日本終于開放了他的資本市場,允許資本自由的進出,這一時刻,意味一個巨大的財富機會擺在全世界投資者的面前,但是全世界沒有人看到這激動人心的一幕,除了一個人,低價股獵手鄧普頓。
鄧普頓立刻把基金的錢大舉買入,那時候日本股價低到什么程度?往往市盈率只有4倍,他們的經(jīng)濟增長速度是10%,而美國的經(jīng)濟增速為4%,這也就是說日本的股票比美國低80%。
但是那些號稱專家的人卻說在日本投資是一個糟糕的主意,他們有以下幾個理由:
一 ,認為一個戰(zhàn)敗國是不值得投資的,
二 認為一個只會生產(chǎn)便宜貨的國家更不值得投資
三 認為日本的股價波動太大了,而且信息不透明。
這都是對日本這個國家的情緒偏見,但這些理由卻恰恰是鄧普頓努力尋找,這多么具有諷刺意味!戰(zhàn)勝情緒和人性的從眾,才能成為大師,這就是鄧普頓對我們今天這些晚輩的啟示。
到了1965年,市場終于反映過來了
從66年開始到68年股市大漲,鄧普頓之前買入的股票翻了幾十倍。
從65年開始到68年,進入日本的資金大幅度的提升,增長率達到371%,日本股市變得大受歡迎。
指數(shù)從1959年的80點增長到1989年的2881點。無數(shù)的股民夢寐以求的尋找十倍股票,但是日本市場隨便買一個股票,都是36倍增長。
而鄧普頓在50年底就進入的投資,終于迎來了大收獲,1969年在美國基金中的業(yè)績增長排名第一,收益率為19%。
在信奉價值投資者中,習慣于分成二類,人們把一類比喻成“撿煙蒂”,比如鄧普頓,格雷厄姆就是這個類型的代表,還有一類是成長類,看中的是公司未來的高增長,所以愿意支付更高的價格。但是鄧普頓卻告訴我們,如果這樣分類就有了一個先入為主的錯誤,會把我們引入到一個錯誤的方向。
實際上鄧普頓說,他買的絕大部分股票同時具有低估值和高成長性,如果我們買入一個股票的時候,他未來的預期增長已經(jīng)反映到了股價上面,那么即使他未來真的能夠高增長,那么你也不要買,因為賺到不到錢,你為未來的增長付出了很高的價格,而且冒了很大的風險。
那么怎么樣尋找估值低,同時有高增長的股票呢?
鄧普頓常用的一個方法就是PEG,黑馬曾經(jīng)介紹過很多次了,不介意再為剛進入投資領(lǐng)域的小伙伴們再介紹一次, PE是市盈率,是股票的價格除以每股收益得出的數(shù)字,它反映的是股票價格貴不貴,一般情況下也意味著在公司業(yè)績不增長的情況下,你需要收回投資的時間,比如30倍的市盈率意味著假如它不增長,你要30年才能收回投資成本。
而G是凈利潤增長率。
判斷股票價格的高低,有二種方法:
1 收益率:用每股收益除以股價(叫做市盈率收益率)
你把每股收益看成是你買了這個股票給你支付的報酬,就像你買了房子租出去后收到房租,如果小于5%就證明股價高了。
比如上圖生益科技每股收益0.74元,除以價格17.35元,等于4.2%,就證明股票虛高,你買這個股票的收益還不如買國債,因為它的收益差不多就是5%而且無風險
2 PEG:用市盈率除以凈利潤增長率,如果得出的數(shù)字小于1,就是可以買入的。因為這意味著公司未來的凈利潤增長率大于目前的估值水平,反之大于1就意味著貴了。
比如上圖23.44倍的市盈率,而凈利潤增長率是43.6%,結(jié)果小于1,是不是就意味著可以買呢?不是的,必須計算這個公司至少5年的增長率平均值,那怎么預估未來的增長?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過去5年,甚至10年代增長作為依據(jù),而且還需要打個折,為什么呢?
因為一個公司越是早期,增長速度越快,過去5年的增長速度比未來5年一般情況下都更快,為了保險起見需要打個7-8折。
鄧普頓這個公式用的很多,比如在買入伊藤華洋行的時候,發(fā)現(xiàn)它的市盈率是10倍,而預估增長是30%,PEG比值就是10倍市盈率÷30=0.3,遠低于1,可以買入。
但PEG除了用于看公司股價的高低,還可以用于行業(yè)對比。
比如鄧普頓對比了伊藤華洋行與西夫尾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后者的市盈率是8倍,而預估增長是15%,PEG是0.5,所以盡管伊藤華洋行的市盈率是10倍,看上去好像更高,但是對比后卻更值得買入。
在計算這個公司未來5年的增長率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增長率是否合理,比如有的投資者按照50%的增長為一個公司估值,問題是有幾個公司能連續(xù)5年每年增長50%?
那如何判斷?一個方法就是算出行業(yè)的平均增長率,你把行業(yè)前十名過去5年的增長都計算出來,加權(quán)平均得出的數(shù)據(jù)就很有說服力。
用PEG方法進行行業(yè)的對比,是選擇股票時候的一個非常實用工具,但其實在決定是否把股票賣出的時候,也能發(fā)揮巨大的作用。
第一,什么時候要考慮賣出你手里的股票?
答案是當你手里的股票價格正在接近它的價值的時候,這一點對我們小白用戶非常實用,因為很多的人不知道怎么判斷賣出的時機。
第二,賣出的標準是什么?
答案是比你手里持有的股票好50%以上,打個比方,你手里有個股票價格是50元一股,它的價值也剛好是50元一股,你可以考慮賣出去了,如果這個時候你發(fā)現(xiàn)一支股票的價格是它真正價值的一半,一個本來值100元的股票,現(xiàn)在卻只值50元那么你可以換成這個股票了。
為什么要定50%的標準?因為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后你不會輕易的更換手里的投資組和。
到了80年代,鄧普頓開始大規(guī)模的撤出從日本的投資,要知道那時候日本如日中天,日本可以把整個美國都買下,
一般人非常難做出這樣的決定,而鄧普頓之所以能做出這個判斷,正是用以上的估值工具發(fā)現(xiàn)日本股市投資價值越來越低,因為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涌入日本股市,價格越來越貴,另外一方面企業(yè)的增長速度越來越慢。
鄧普頓離開日本的時候賺的盆滿缽滿,他在日本成功的關(guān)鍵就在于他的逆向思考和逆向行動。
很多人可能認為鄧普頓太早的離開日本股市,但如果你一直等待股票的價格等于或者大于其價值的時候再賣出去,那么就不再是投資,而是一個搏傻的游戲了。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那些世界級的投資大師智慧其實都是一樣的,在人們棄之如敝屣的時候悄悄買入,在人們趨之若鶩的時候悄然的離開。
好,這就是今天鄧普頓如何在日本股市大賺的經(jīng)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