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技巧:20種哲學思辨關系
1、過程與結果
思想1:一切事物都有一個發(fā)生、發(fā)展、消亡的過程。
思想2:事物個體存在的過程從屬于一個更大的整體的過程。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思想3:一個過程的結果有兩種情況:一是事物發(fā)展中前一個階段和下一個階段的中介點,一是最終消亡。
思想4:事物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前進的復雜的過程,前進中也有波折。但終究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思想5:事物發(fā)展是一個始終運動的變化的過程,世界惟一不變的是變。沒有一成不變的。
思想6:有什么樣的過程產生什么樣的結果。過程的內容充實,結果也充實。只注重形式和時間意義上的過程必然帶來消極的結果。
2、整體與部分
思想1:整體和部分互為條件。整體由若干部分組成,部分從屬于整體。
思想2:整體中有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主要部分不可或缺,甚至起決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部分對整體有反作用,有的局部破壞了,全局就有變化。
思想3:部分有相對的獨立性和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
思想4:系統(tǒng)的整體不僅大于任何部分,而且大于部分之和,部分最優(yōu)化的組合使整體發(fā)揮最大的功能。
3、原因和結果
思想1:因果聯(lián)系是客觀存在的普遍關系,沒有無果之因,也沒有無因之果。因果地位相互轉換,在此時此地是結果,在彼時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另外因果本身也可相互轉換,相互作用。
思想2:因果關系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形式。
4、必然與偶然
思想1:必然與偶然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必然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居支配地位,決定事物發(fā)展的方向,偶然伴隨著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事物的發(fā)展。
思想2:偶然中包含必然的因素,必然中也有偶然存在。在一定條件下,偶然和必然可以相互轉化。
5、內容與形式
思想1:任何事物都是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體,無一例外。
思想2:內容決定形式,反過來,形式也會反作用于內容,由于時間、地點、條件不同,同一內容也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形式。
6、現象與本質
思想1:現象富于變化,而本質則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思想2:現象有真相和假相,假相具有迷惑性,只有認清真相,事物的本質才容易被揭示出來。
思想3:現象有主流現象和支流現象,支流現象不代表事物的本質和發(fā)展趨勢,只有抓住主流現象,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
7、對立與統(tǒng)一
思想1:一切矛盾的對立面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發(fā)展,一方的存在和發(fā)展必須以另一方的存在和發(fā)展為條件。
思想2:矛盾的對立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思想3:矛盾的對立面始終處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過程中。矛盾的對立面的斗爭、沖突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一般要經歷一個由隱蔽到鮮明的過程。
思想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相結合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
思想5:矛盾斗爭的結果有三種:一是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二是矛盾雙方同歸于盡,為新的矛盾替代;三是矛盾雙方融合為一個新事物。
8、共性與個性
思想1:個性包含了共性,共性也包含了部分個性。
思想2:個性與共性可以相互轉化。
9、內因與外因
思想1:內因外因的辯證統(tǒng)一,外因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條件,內因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根據。
思想2: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外因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10、量變與質變
思想1: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量變才能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趨勢和結果。
思想2:度,是事物質和量的統(tǒng)一。
11、主要與次要
思想1:在許多矛盾構成的矛盾體系中,各種矛盾力量發(fā)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居支配地位,對事物發(fā)展起決定性的作用。
思想2:次要矛盾對事物發(fā)展的影響也不能忽視。在一定條件下,次要的會上升轉化為主要的。
闡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边@句成語就包含著主要與次要相互轉化的哲學思想。
12、個體與集體
思想:只有在集體中,個體才能有真正的自由、發(fā)展的空間。集體依賴于個體存在,個體具有相對獨立性,對集體有影響作用。
思想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認識起決定性的作用;而在認識中形成的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但理論又不能脫離買際。感謝關注“沈姐的語文課堂”微信公眾號!
思想2:在認識的過程中,情感、經驗、他人的認識往往要參與其中,利弊共存,關鍵是要實事求是。
闡釋:在認識過程中,干預認識方向的因素很多,情感、經驗、他人的認識,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我們的思想。這些干預因素是雙刃劍,利弊共存。諸葛亮錯用馬謖就是因為情感左右了理智,曹操聽了蔣干一番話后就殺了蔡瑁、張允就是因為他人認識的干預。德國小說家海澤說:“愛情能創(chuàng)造奇跡,填平鴻溝,摧毀藩籬。”仇恨,這是人類最難消解的情緒,所以“復仇”成為戲劇、小說永恒的主題,但是,愛情卻可以融化仇恨,改變人們的認識。
14、主觀與客觀
思想1:人有主觀能動性。
思想2: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要受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的制約。
15、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思想:生產力水平是社會發(fā)展的標志。“物”的發(fā)展、“人”的進步,構成社會的發(fā)展進步。首要的生產力是人,而非物,人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是思想和科學技術的代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6、真理與謬誤
思想1:真理與謬誤是辯證的,對立統(tǒng)一.又相互轉化。真理是相對的,只是一定條件、范圍和某一發(fā)展階段上的真理,沒有絕對的真理。
思想2:普遍認同不一定就是真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
思想3:掌握了權力并不等于擁有了真理。
17、否定與否定之否定
思想1:對待一切事物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要辯證地看待。
思想2:新事物的發(fā)展是艱難曲折的,但新事物是不可戰(zhàn)勝的。
18、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思想1: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時代、地域等)變化了,社會意識也必然或遲或早地發(fā)生變化。
思想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有其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意識的發(fā)展變化與社會的發(fā)展變化不一定是同步的、一致的。社會意識有很強的歷史繼承性。
思想3: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每一種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19、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思想1:物質文明為精神文明的發(fā)展提供物質條件和實踐經驗,精神文明又為物質文明的發(fā)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二者是一種辯證關系。
思想2: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諧地發(fā)展,社會才能穩(wěn)定、健康地發(fā)展進步。
20、社會環(huán)境與個人成長
思想1:人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人,受一定社會環(huán)境的制約,不能完全脫離社會而存在。環(huán)境總要影響甚至改變人。
思想2:人有主觀能動性,在一定條件下,個體的活動也反作用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