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普博覽”網站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將科學信息變得更加通俗有趣,它憑借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的技術優(yōu)勢,為公眾創(chuàng)造了一個分享科學信息研究成果的平臺。
2006年6月14日,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Teresa Treat在來信中寫道:“我每天通過安裝在圣地亞哥動物園和美國國家動物園的攝像頭觀看大熊貓,我愛它們……你們的網站相當不錯,感謝你們提供關于大熊貓的信息,并提供網絡攝像頭服務?,F在,我終于可以通過你們的攝像頭看到四川臥龍的大熊貓了!”。
“中國科普博覽”
“可以打動人的是內容、而不是技術”。作為我國最早基于“虛擬博物館”理念而創(chuàng)建的大型綜合性虛擬博物館群,中國科普博覽網(http://www.kepu.net.cn)致力于運用信息通信技術將科學信息變得更加通俗有趣、參與性更強。
1999年年初,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提出以中國科技網為平臺,發(fā)揮中國科學院科技人才資源優(yōu)勢和科學數據庫信息資源優(yōu)勢,建設“沒有圍墻的虛擬博物館群——中國科普博覽”。
該項目于1999年10月正式開通,聯合中國科學院20余家專業(yè)研究所,陸續(xù)建成60個中文虛擬博物館和13個英文虛擬博物館。根據內容劃分為萬物之理、地球故事、生命奧秘、星宇迷塵、科技之光和文明星火六大展區(qū),并有“透視”、“科學無限”電子雜志等輔助性欄目。網站以中文簡體、中文繁體和英文三個版本向公眾提供服務,在蘭州、南京、臺灣、香港、北美和韓國建立了鏡像站點。截止2006年7月,累計有超過4800萬人次訪問該網站; 2006年7月,日平均訪問人次超過4萬。
作為中國科學院支持下的大型公益性科普網站,“中國科普博覽”充分發(fā)揮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的技術優(yōu)勢,為科學院4萬多名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個與公眾分享科學信息和研究成果的開放式平臺。以大熊貓、傳染病等為主題的博物館激勵著人們更好地理解和珍視生命和自然; 以大峽谷、中國陶瓷等為主題的英文博物館為國際友人提供了解中國、中國文化和中國科技社會的窗口。
2004年,“中國科普博覽”被中國網絡文明工程組織委員會授予“中國優(yōu)秀文化網站”稱號;2005年9月,“中國科普博覽”在第一屆全國優(yōu)秀科普網站及欄目評選活動中獲得“優(yōu)秀科普網站獎”和“技術獎”。2005年11月16日,“2005世界信息峰會大獎”在聯合國“信息社會高峰會議——突尼斯階段會議”期間揭曉。“中國科普博覽”在電子科學組摘冠,勇奪全球大獎。
基于互聯網的科學普及模型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2006年《科學與工程指數報告》指出:“網絡緊隨電視之后,成為人們獲取科技信息的重要媒介。2004年,網絡攀升為人們獲取科技新聞的第二大渠道。52%的受調查者表示,如果需要了解某一特定領域的科學知識,網絡是他們的首選渠道。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1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我國網民總人數為12300萬人,其中30歲以下的青少年占72.2%。設定5分是滿分,總體來看,網民認為互聯網對自己各個方面的幫助程度都很高,得分都在4分以上。與去年同期相比,互聯網在學習、工作、生活和娛樂各個方面的幫助程度都有提高。”互聯網的進一步普及和公眾對網絡滿意度的提升,給我國網絡科普事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
《當代科普主體的分化與職業(yè)化趨勢: 兼談科普不應由科學家來負責》一文提出了單向科學普及模型: 科學知識生產者→信息1→科普知識傳播者→信息2→傳播渠道→科普知識接受者(圖1)。
在“中國科普博覽”的科普模型中,專業(yè)的“網絡科普信息服務者”承擔著“科普知識傳播者”的角色。他們首先需要了解科學家和科研院所參與科普的潛力,并發(fā)起組織協(xié)調。“科技工作者”作為“科學知識生產者”,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主導虛擬博物館群的頂層設計,輸入通過實驗得到的科技數據,即科普模型中的“信息1”。網絡科普信息服務者在消化“信息1”的基礎上,通過獨立思考和與科學知識生產者的多次溝通,從內容和形式上對“信息1”進行再創(chuàng)作從而生產出適用于科普的科技數據,即科普模型中的“信息2”; 通過位于中國科技網主機房的北京主站點和6個鏡像站點為互聯網用戶提供服務,并以光盤形式傳播到西藏和寧夏等邊遠地區(qū)。2004年8月,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發(fā)起成立中國科學院網絡科普聯盟,“中國科普博覽”成為其中的核心力量。網絡科普聯盟的第一批成員包括中國科學院79個科研院所,促進了“科技工作者”和“網絡科普信息服務者”之間的有效溝通,從獲取科普信息的源頭上邁進了一大步。
然而,在科學普及的過程中,僅有一個單向模型是不夠的。為了更好地服務公眾,“互聯網科普信息服務者”有必要根據網絡媒體的特性和職業(yè)科普工作者的經驗,把各種建議通過“信息3”傳遞給“科技工作者”;同時,基于互聯網的科學普及群體(“科技工作者”與“互聯網信息服務者”的集合)需要收集、整理和分析來自公眾的反饋“信息4”,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傳遞給公眾的“信息2”。公眾作為一種社會力量,需要在參與科學技術決策的過程中了解科學技術的影響,了解科學技術的力量以及實際作用,從而提高自身科學技術素質”。因此,應該鼓勵“科技工作者”與“公眾”之間的雙向互動,強調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社會責任。
科學數據和信息通信技術在科普領域的應用
1. 網絡攝像頭拉近科普和公眾
“中國科普博覽大熊貓網絡攝像頭頻道”為公眾提供參與科研觀測的機會(http://www.kepu.net.cn/gb/lives/giantpanda/pandacam/index.html)。在傳統(tǒng)的近距離觀測中,動物學家的一舉一動難免對大熊貓的行為產生干擾,使用網絡攝像頭進行遠程觀測,在減少科研投入的同時還帶來了更加可信的觀測數據。擁有權限的用戶可以在一定時段內使用互聯網遙控攝像頭角度,遠程實時觀測生活在四川臥龍保護區(qū)“大熊貓幼兒園”的幼年大熊貓、發(fā)表觀察日記,并通過安裝軟件拍攝照片和視頻; 運用虛擬現實技術還原的“大熊貓幼兒園”再現了幼年大熊貓的生活環(huán)境全景; 通過“精彩回放”,用戶可以觀看系統(tǒng)管理員通過網絡攝像頭記錄的視頻觀測數據。學校和社區(qū)都可以基于“大熊貓網絡攝像頭頻道”,“中國科普博覽”深入開展面對面的科普活動,由教師和網絡科普信息服務者指導學生通過交互式網絡攝像頭觀察動物行為。
將可以遙控的網絡攝像頭用于科學普及,在歐美也是方興未艾。美國得州農工大學從事多年教學研究工作的生物系教授Larry Griffing博士就是熱心參與者之一。Larry博士全程參與了“中國科普博覽-大熊貓網絡攝像頭”的架設,幾年來一直在美國的博物館和教學工作中推廣網絡攝像頭在科普和科教領域的應用。2001年夏季,Larry博士組織在McNeil河畔架設了觀測阿拉斯加大灰熊的網絡攝像頭,5年來觀察到不少有趣現象; 比如2004年夏天雌性大灰熊在“求偶”過程中采取主動姿態(tài)的一幕,成為最早記錄大灰熊“女性擇偶解放”的視頻資料。在Larry博士的指導下,學生們利用網絡攝像頭對大灰熊的個體分布、捕食行為、群體關系等進行長期跟蹤和研究; 當地居民在博物館中也可以通過網絡參與動物行為學觀測。中國科普博覽建立“大熊貓網絡攝像頭頻道”就是要通過互聯網把觀測大熊貓的機會提供給世界各地熱愛科學、熱愛大熊貓的人。
2. 寓教于樂
“中國科普博覽”依托中國科學院各研究院所的科技數據資源優(yōu)勢和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的技術優(yōu)勢,開發(fā)了一系列多媒體內容和交互式內容。
“科學動畫”展區(qū)(http://www.kepu.net.cn/gb/animation/index.html)包括 “地動儀工作流程”、“電磁感應”、“愛滋病毒感染過程”、“列車懸浮之謎”、“千姿百態(tài)的湖泊成因”、“印刷工藝”、“水運儀象臺”等內容,通過動畫解釋復雜的科學原理、自然現象和工藝技巧。如“千姿百態(tài)的湖泊成因之海成湖”用一段15秒的FLASH動畫,輔以通俗的解說文字和西湖的案例,生動再現了海成湖的形成過程。
在“中國科普博覽—科學影院”(http://www.kepu.net.cn/gb/movies/index.html)里,用戶可以選擇觀看“大熊貓影院”、“我愛科學少兒影院”、“病毒影院”、“動物影院”、“西雙版納植物園影院”、“鳥類音樂會”、“星耀乾坤”、“穿越青藏”等頻道的音視頻影片。
“科學游戲”展區(qū)(http://www.kepu.net.cn/gb/play/index.html)設有“組裝航天飛機”、“大熊貓擂臺”、“打撈陶瓷”、“地震中逃生”、“網上草原游”等一系列科學游戲。2003年“非典”期間,“中國科普博覽”與中國科學院病毒所合作,及時推出專題欄目介紹相關知識和防御措施,并開發(fā)了“科學迷VS非典”互動游戲,體現了網絡媒體在時效性和交互性方面的優(yōu)勢。虛擬現實技術在“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大熊貓幼兒園”等虛擬場景中的應用,為用戶提供了實地體驗的機會。
3. 科學大講堂
通過“科學大講堂”(http://www.kepu.net.cn/gb/lecture/index.html),“中國科普博覽”針對重大科學事件和著名科學家講座,為用戶提供網絡直播和點播服務; 從而促進公眾了解科學研究的進程。神舟六號發(fā)射前夕,“中國科普博覽”開設了“神六專題”,并于2005年10月14日凌晨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聯合直播了“神舟六號”太空飛行軌跡。
通過“科學面對面”提供的平臺(http://www.kepu.net.cn/gb/scientist/index.html),用戶特別是中小學生用戶在科研人員的指導下提出科學問題、制定科研計劃、發(fā)布科技數據和小論文; 并與科研人員和其他科學愛好者探討科學問題。
“中國科普博覽”通過與國內外科研和科教工作者的合作,在基于科學數據開發(fā)科學教育產品方面進行探索。以“生態(tài)考察”體驗區(qū)為例,它主要定位于兩個方面: (1)基于網絡應用的探究式生態(tài)學科學教育系統(tǒng); (2)基于網絡應用的科學方法訓練系統(tǒng),主要應用于中學、大學或其他教育機構,用以進行探究式生態(tài)學科學教育或科學方法訓練。在該體驗區(qū)中,用戶以某一地區(qū)典型的垂直分布植被帶為觀察對象,然后根據自己的觀察提出問題或假定,按照科學方法的過程逐步推進: 提出問題/假定→選擇實驗地點→選擇樣方→測量樣方→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起草報告),最終回答問題或驗證假定。期間,用戶可以返回到此前的任一步驟重新執(zhí)行該過程。
4. 分享信息社會的福祉
“中國科普博覽”致力于為公眾提供免費的科普信息,并特別關注青少年和社會弱勢群體。“中國科普博覽”陸續(xù)參加或參與承辦了全國科技周主題展、北京百萬家庭上網活動開幕式、青少年綠色上網活動、網絡文化博覽會等大型公眾科學教育活動。通過參與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實施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部分虛擬博物館內容上網三個月就已接待公眾超過10萬人。同時,為把項目成果輸送到西部邊遠地區(qū),“中國科普博覽”先后向西藏自治區(qū)和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捐贈中國科普博覽數據庫光盤200套。
互聯網使世界變得更小,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與美國得州農工大學、芝麻工作室、福特沃思科學歷史博物館、SeeMore野生動物系統(tǒng)等機構開展的國際合作為“中國科普博覽”的持續(xù)發(fā)展注入新的理念和活力。同時,“中國科普博覽”通過其亞洲和北美鏡像,發(fā)布“大峽谷”、“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陶瓷”、“中國大熊貓”等英文虛擬博物館,為國際友人開放一個了解中國、中國文化和中國科技工作者的窗口。
作者簡介
肖云
研究員,研究生導師。目前擔任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主任助理、CODATA中委會秘書長、中科院網絡科普聯盟辦公室主任等職務。自1999年以來,一直從事利用中科院的數據資源、結合信息技術以及網絡平臺進行科學普及與傳播的研究實踐工作。目前負責項目包括:中科院信息化專項——《中國科普博覽》、《綜合科技信息數據庫》、《系統(tǒng)平臺建設》、科技部基礎司重點專項《CODATA中國理化數據庫》、科技部863項目《科學數據網格》。
作為國際科學聯合會的成員,CODATA在倡導“科技數據助力科學研究”的同時,也關注如何利用科技數據服務公共事業(yè)。第20屆CODATA國際學術大會設有“科技數據與科學普及”研討會,來自中國科學院網絡科普聯盟、中國互聯網協(xié)會網絡科普聯盟、香港互聯網協(xié)會、美國得州農工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尼日利亞阿金托拉技術大學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將探討如何通過對科技數據的管理和再創(chuàng)作,為公眾提供更有趣的數字科普信息。
(計算機世界報 2006年09月11日 第35期 B19、B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