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要理解世界,應首先讀懂中國。讀懂中國,先讀中華文化。讀懂中華文化,就要尋找文化之根系。中華文化的根系究竟是什么呢?有什么優(yōu)秀和長處?又有什么不足和缺陷?對現(xiàn)代文明有什么啟示?
在追尋中華文化起源之際,首先要知道兩個時代:一是太古時代。所謂太古時代是最古老的地質時代。一般指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到25億年前原核生物(包括細菌和藍藻)普遍出現(xiàn)的這段地質時期。
二是上古時代。即遠古時代或神話時代。有時候,也叫“三皇五帝”時代。這個時代特指夏商周之前的一大段歲月,距今約在4000年以上。上古時代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燧人氏發(fā)現(xiàn)火、神農(nóng)氏教人耕種,等等。中華文化就是從這個時代開始的。具體表述為:
——伏羲八卦圖
伏羲八卦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伏羲八卦來自“河圖洛書”之傳說?!兑?span>.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這個圣人就是伏羲。伏羲八卦沒有文字,僅僅是幾個線段的組合。然而,正是這個組合,體現(xiàn)了漢民族的思維模式。
相傳伏羲氏時代,有龍馬從黃河出現(xiàn),背負“河圖”;神龜從洛水出現(xiàn),背負“洛書”。伏羲根據(jù)這種“圖”和“書”畫成八卦。河圖洛書是兩種圖識。為方便起見,我們統(tǒng)稱為伏羲八卦圖。這就是中華民族最早的文化記載。
伏羲本名風伏羲,別稱青帝,字太昊。伏羲是傳說中的“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伏羲和女媧是兄妹。他們的母親是華胥氏。后來,為繁衍子孫,伏羲和女媧結為夫妻。伏羲還教人漁獵馴獸,變革婚俗,符號記事,等等。
《易經(jīng)》云:“悉在此一畫開天,人文肇始之”。陸游說:“無端鑿破乾坤秘,識字羲皇一畫時”。
——倉頡造字
倉頡是中國漢字的首創(chuàng)者,亦稱“造字圣人”。其身魁偉、“雙目四瞳”,姓侯剛,號史皇氏。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故里在陜西白水,造字在陜西洛南。因此,后人常說,洛南是中國文字的發(fā)祥地。
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痘茨献?span>.本經(jīng)》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當然,倉頡造字不可能是一個人完成的。他是在匯總先人文字的基礎上,又進行了較大的發(fā)展和革新,且后人又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改革,最終形成現(xiàn)在的漢文字。
但是,倉頡造字,反映了在黃帝時代,漢字的規(guī)模性運用。正是由于漢文字的大量運用,人類的思維方式發(fā)生了根本變化,由單純的形象思維,逐步走向復雜的抽象思維。而且,有了文字,才有了書籍,才能夠更好的傳承。
——姬昌作《周易》
《易經(jīng)》指《連山》、《歸藏》、《周易》三部著作。這三本書都是闡述變化之書,是中國最早的辯證哲學,可謂包羅萬象,廣大精微,是儒家和道家共同的經(jīng)典。
相傳《連山》是天皇氏所做;《歸藏》是黃帝所做,兩部書均已失傳。《周易》系周文王姬昌所做。全書包括《經(jīng)》和《傳》兩個部分。《經(jīng)》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主要用于占卜;《傳》主要是解釋卦辭和爻辭。
因此,后人常常把《周易》稱之為《易經(jīng)》。為什么說《周易》亦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呢?因為周文王姬昌,是在參閱了《連山》、《歸藏》之后,融會貫通,悉心揣摩,才創(chuàng)作了《周易》?!吨芤住肺{了先人的智慧成果,是一部中國古哲學書籍。
綜上所述,伏羲八卦、倉頡造字、周文王作《周易》,均是上古時代的事情,是中華民族最早的文化淵源。然而,僅憑這些還不足以闡明華夏文化之根。為此,本人認為有必要增添兩部經(jīng)書,因為這兩部經(jīng)書對中華文明的影響實在太深刻了。
——老子作《道德經(jīng)》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大約生于公元前571年,卒于公元前471年,是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人。
老子幼年曾就教于商容,后在周王室任管理藏書的官員。故,老子博覽群書,知識淵博,后因受到政治排擠,騎青牛出函谷關,著有《老子》一書,亦稱《道德經(jīng)》或《道德真經(jīng)》。該書五千余字,分上下兩冊,共計81章;上篇37章為道經(jīng),下篇42章為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的思想結構是“道為體,德為用”。主要目的是闡述政治主張。但是,其思想涵蓋了古代哲學的精髓。全書可以從五個方面理解:即道法自然、無為而為、相反相成、帝王之書、養(yǎng)生思想。
本人認為,《道德經(jīng)》是老子領悟先人智慧,根據(jù)周朝現(xiàn)實狀況,結合自己的體會寫出的一篇政論文章。上篇《道經(jīng)》言宇宙本根,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化之妙;下篇《德經(jīng)》言處事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
《道德經(jīng)》是道家的經(jīng)典著作。
——孔子《論語》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魯國人??鬃娱_創(chuàng)私人講學風氣,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該書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zhàn)國前期成書。全書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為輔。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
《論語》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再加上《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總稱“四書五經(jīng)”。
《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范疇:一是倫理道德范疇的“仁”;二是社會政治范疇的“禮”;三是方法論范疇的“中庸”。
通過上述整理和述說,我們初步了解,中華文化的根可以概括為:“一圖”、“一字”、“三經(jīng)”?!耙粓D”即伏羲“八卦圖”;“一字”即漢字;“三經(jīng)”即《周易》、《道德經(jīng)》、《論語》。
那么,中華文化的古根系對當代文化和文明有何啟示呢?
一是中國古代文化源遠流長,先人智慧光彩奪目,在當時堪稱成熟且先進的文化。但是,今天來看,這些文化有模糊、粗糙、生硬、偏頗、局限的傾向。我們在珍惜、愛護的前提下,不應盲目神化,而應踏著先人的足跡,尋找現(xiàn)代文明的方向。
二是通過對華夏文化之根的研究,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任何一種文化,要想居于當代高峰,必須吸納、包容、融合所有接觸到的文明。伏羲八卦涵蓋天地,總攬八方。周文王的《周易》是總結了《連山》、《歸藏》之后的頓悟?!兜赖陆?jīng)》更是對周朝文化的融會貫通?!墩撜Z》中的孔子周游列國,全面考察、吸納了當時的知識,還多次問禮老子,精思而成。因此,閉關鎖國,盲目自大,是文化之大忌,更不可能成為一代天嬌。
三是只有讀懂中國,方可進一步理解世界。同樣道理,只有懂得世界文化,才能真正懂得中國文化。只有博采眾人之長,不斷豐富自己,才能達成世界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