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南部至華南、西南 。
北部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qū)主要城市:沈陽、葫蘆島、大連、丹東、鞍山、遼陽、錦州、營口、盤錦、北京、天津、太原、臨汾、長治、石家莊、秦皇島、保定、唐山、邯鄲、邢臺、承德、濟南、德州、延安、寶雞、天水。
南部暖帶落葉闊葉林區(qū)主要城市:青島、煙臺、日照、威海、濟寧、泰安、淄博、濰坊、棗莊、臨沂、萊蕪、東營、新泰、滕州、鄭州、洛陽、開封、新鄉(xiāng)、焦作、安陽、西安、咸陽、徐州、連云港、鹽城、淮北、蚌埠、韓城、銅川
北亞熱帶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區(qū)主要城市:南京、揚州、鎮(zhèn)江、南通、常州、無錫、蘇州、合肥、南陽、蕪湖、安慶、淮南、襄陽、十堰
中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區(qū)主要城市:武漢、沙市、黃石、宜昌、南昌、景德鎮(zhèn)、九江、吉安、井岡山、贛州、上海、長沙、株洲、岳陽、懷化、吉首、常德、湘潭、衡陽、邵陽、桂林、溫州、金華、寧波、重慶、成都 、都江堰、綿陽、內(nèi)江、樂山、自貢、攀枝花、貴陽、遵義、六盤水、安順、昆明、大理
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qū)主要城市:福州、廈門、泉州、漳州、廣州、佛山、順德 、東莞 、惠州、汕頭、臺北、柳州、桂平、個舊
形態(tài)特征
薔薇科薔薇屬,常綠或半常綠直立灌木,通常具鉤狀皮刺。小葉3~5,廣卵至卵狀橢圓形,長2.5~6cm,先端尖,緣有銳鋸齒,兩面無毛,表面有光澤;葉柄和葉軸散生皮刺和短腺毛,托葉大部附生在葉柄上,邊緣有具腺纖毛,花常數(shù)朵簇生,罕單生,徑約5cm,深紅、粉紅至近白色。
月季對環(huán)境適應(yīng)性頗強,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對土壤要求不高,但以富含有機質(zhì)、排水良好而微酸性(pH6~6.5)土壤最好。喜光,但過于強烈的陽光照射又對花蕾發(fā)育不利,花瓣易焦枯。
月季多用扦插或嫁接法繁殖。硬枝、嫩枝扦插均易成活,一般在春、秋兩季進行。嫁接采用枝接、芽接、根接均可,砧木用野薔薇、白玉棠、刺玫等。此外還可采用分株及播種法繁殖。
月季常見病是黑斑病、白粉病,所以要特別注意苗木病蟲害的預(yù)防和管理,保持健壯的植株,本身就抗御了自然界栽培技術(shù)雜菌的侵襲。大小苗木栽之前應(yīng)根據(jù)溫室、土壤的實際情況做好殺菌、殺蟲的消毒工作。春季交替使用500~800倍的代森錳鋅、百菌清、多菌靈、托布津各一次(波爾多液、石硫合劑也行),發(fā)現(xiàn)紅蜘蛛、蚜蟲可用呋喃丹乳油、40%樂果乳劑,也可與殺菌藥物混合使用。黃梅與秋雨期是黑斑病發(fā)病高峰,夏季濕熱多雨發(fā)病也很強烈,在此期間,施藥間隔要縮短。
噴藥注意:一般上午8點~10點,下午4點~7點。晴天無風(fēng)噴灑為佳。
玫瑰與月季同屬于薔薇科,彼此是近親,十分相似;在國外,月季又被稱為中國玫瑰,兩者的英文翻譯都是“rose”。但兩者的差別也十分明顯。
玫瑰梗短帶刺、花托平滑,月季花色更豐富;玫瑰密生針刺,月季老干灰褐、新枝紫紅、大部分有皮刺;玫瑰葉起皺無光澤,月季葉較光亮。
玫瑰根莖軟,難做鮮切花,而現(xiàn)代月季更具觀賞性。玫瑰只有3輪花瓣,而月季的花瓣能達到5輪以上,且品種繁多,花色、花形多。[1]
真正的玫瑰刺多、花小,具有濃郁的芳香,但由于其花期短,花色單一,已很少作為觀賞花木栽培,取而代之的便是現(xiàn)代月季。[2]
玫瑰的用途多為提煉香精、精油或是泡茶,以及玫瑰花浴。在這些方面,因為玫瑰的香氣十分濃郁,而月季的香氣不夠,難以替代。但隨著雜交技術(shù)的進步,一些香氣濃郁的月季也在被不斷培育出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