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人類的語言發(fā)展來看,3歲前是寶寶語言發(fā)展尤其是口語能力發(fā)展最為重要的關鍵期,那么很多家長就會問了:
我家的孩子“開口晚”怎么辦?
我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是否再正確的發(fā)育軌道上?
孩子什么時候可以開始自己讀書呢?
語言啟蒙究竟應該怎么做?
后臺收到很多媽媽的咨詢,選了3個問得比較多的問題,結合我家小S同學的學習經驗,回復給大家,僅僅是經驗之談,僅供參考!
本周問答
Q1:2歲多的寶貝怎么讓他喜歡上閱讀?
Q2:我家寶貝今年四歲了,故事繪本他很喜歡聽,卻不喜歡一個人去看圖去想象。
Q3:4歲孩子不愿意自主閱讀怎么辦。平時要么玩,要么讓媽媽給讀。
從人類的語言發(fā)展來看,3歲前是寶寶語言發(fā)展尤其是口語能力發(fā)展最為重要的關鍵期,那么很多家長就會問了,我家的孩子“開口晚”怎么辦?我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是否再正確的發(fā)育軌道上?孩子什么時候可以開始自己讀書呢?語言啟蒙究竟應該怎么做?
針對這些問題,S爸今天找了一份1-3歲幼兒語言發(fā)育的對照表和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給大家作為參考,同時分享下自己的經驗。
6個月-12個月幼兒語言發(fā)育情況特點:
會集中觀察不同的聲音,例如電話聲,門鈴,鐘表
理解經常使用的那些詞語的意思,例如“再見”,“不可以”,“沒有了”
聽到自己的名字時會停下來觀察
通過肢體語言的配合,理解家長簡單的指令
會牙牙學語,發(fā)出例如“baba”“mama”“nana”之類的聲音
試著模仿大人的語言和表達
你應該怎么做:
利用任何機會和他們對話。之所以是對話而不是講話,是因為對話更把他們當成平等的個體,建立一種鼓勵向上的氛圍。雖然這聽上去很傻,難道到我要對著一個嬰兒講她根本不會理解的東西嗎?但其實如果你習慣了,也并不傻。做起來也很簡單,比如你在做飯,你可以對孩子說“媽媽做飯了,媽媽今天做了西蘭花,雞胸肉,蛋湯?!边@種正面的,積極的語言環(huán)境不僅增進感情,也會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孩子的表達,因為他們有喜歡模仿的種子,只是還沒有能力表達而已。作為父母,我們則必須放下顧慮,放下矜持,打開話匣子滔滔不絕(其實也是蠻累的…)
不要用兒語。所謂兒語就是小朋友一開始會發(fā)出來的聲音,例如baba,dada,nana這種,而我們也會覺得跟著小孩的喜好走,用他們的語言講話,例如汽車來了我們會說“滴滴來了”是不是更能讓他們接受呢?雖然兒語是幼兒語言發(fā)育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但其實是語言能力低的一種表現,這樣使用兒語反會延緩孩子使用正確語言,因此并不應該鼓勵這樣做。就把他們當成大人一樣對話吧,不斷的刺激會加速他們語言能力的爆發(fā)的。
12個月-15個月幼兒語言發(fā)育情況特點:
他們理解得要比他們能說得多很多
可以遵循簡單的指導,例如,停止,到媽媽這里來
大概可以說十個單詞,盡管說的還不是很清楚
會指著某個東西并且發(fā)出聲音,表示他們想要這個東西
試圖模仿他們聽到的詞匯
15個月-18個月幼兒語言發(fā)育情況特點:
理解簡單的指令,并且能做出反應,例如:要吃飯嗎?
理解很多簡單的單詞,和兩個詞語組成的句子,例如:快一點,你好,放回去
讀書時,會用手指他們知道的東西
會根據父母的要求拿起相應的熟悉的物件
很多時候還是在牙牙學語,但是至少可以正確地講出20個詞語
模仿大人的手勢和用語
講話時會使用不同的語音,語調和音量
18個月-2歲幼兒語言發(fā)育情況特點:
能理解200-500個詞匯(突然就爆發(fā)了)
能遵循簡單的指令
能說出多達50個詞匯
開始創(chuàng)造出2-3個詞語組成的句子,例如:吃飯飯,去外面玩
試著問很多的問題
當被叫到名字時候,會有強烈反應
不停地重復一個詞或者短句
你應該怎么做:
1歲到2歲為孩子自主表達做充分準備的階段,特別是過了一歲半以后,你會驚訝于,什么?他們怎么什么都懂的阿?比如你說,把玩具放回籃子里,他們是可以理解并且照做的。除了要繼續(xù)和他們多講話以外,你應該把話語權多讓給孩子。但是其實他們還講不好,所以循序漸進地誘導,反問,補充,和重復是最好的方法。
例如這種因勢利導的做法。小區(qū)里面有滑梯,娃想滑梯,他還不會說slide(滑梯)這個詞,但是娃她知道每次坐在上面準備滑得時候我們都會用擬聲詞whee,所以她會指著滑梯說whee表示她想玩,這個時候當媽的要“裝瘋賣傻”一點,不要直接滿足娃的需求。你可以接著說“Slide?You want to play slide? (你想玩滑梯嗎?)”確認娃的訴求?!癥es”當娃給出確認的答案后,我會帶著她去滑梯,然后再問一次,“What’s this?”試圖誘導讓娃她學習說slide這個詞。
可能開始她并不愿意說或者說不好,但是一次兩次以后的某一天娃突然就會蹦出新單詞了,而那個時刻娃自己也是驚訝和欣喜的。其實,每做任何一件事,這樣的認知過程都是不停重復的(真的也是蠻累的),但是灌溉小花朵就是需要耐心,耐心和耐心。
接近2歲的時候他們會試著用簡單的詞語拼湊成句子,例如“我要回家”“杯子掉了”組成句子對他們來說一開始有困難,試著多問,猜測他們的意思有助于給他們信心把句子講完整。多提問也可以用在讀繪本時,這個時候他們對繪本已經是相當有主見了,你可以先不讀,以問話的形式展開閱讀,例如“這圖上有什么呀?汽車在哪里?是什么顏色的?”另一種做法是,閱讀留白。例如把繪本里每句話的最后一個單詞留個寶貝說,我發(fā)現這種做法能很好地知道他們的表達能力并且鼓勵他們,時間長了,可以將留白的部分擴大,變成兩個詞,三個詞,甚至一句話。
2-3歲幼兒語言發(fā)育情況特點:
開始有意識地聆聽大人講話,雖然還是很容易被分心
開始理解簡單的概念,例如里外,上下,大小
知道簡單的“誰…”“是什么…”“在哪里…”之類的問題,但不會回答“為什么…”的問題
開始喜歡帶圖片的短故事
可以使用300個單詞
會把4-5個單詞放在一起組成句子
教育部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三個關于“閱讀與書寫準備”的目標
目標1 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3~4歲 4~5歲 5~6歲 1.主動要求成人講故事、讀圖書。
2.喜歡跟讀韻律感強的兒歌、童謠。
3.愛護圖書,不亂撕、亂扔。 1.反復看自己喜歡的圖書。
2.喜歡把聽過的故事或看過的圖書講給別人聽。
3.對生活中常見的標識、符號感興趣,知道它們表示一定的意義。 1. 專注地閱讀圖書。
2. 喜歡與他人一起談論圖書和故事的有關內容。
3. 對圖書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號感興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義。 目標2 具有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
3~4歲 4~5歲 5~6歲 1.能聽懂短小的兒歌或故事。
2.會看畫面,能根據畫面說出圖中有什么,發(fā)生了什么事等。
3.能理解圖書上的文字是和畫面對應的,是用來表達畫面意義的。 1. 能大體講出所聽故事的主要內容。
2. 能根據連續(xù)畫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說出故事的情節(jié)。
3. 能隨著作品的展開產生喜悅、擔憂等相應的情緒反應,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情緒情感。 1. 能說出所閱讀的幼兒文學作品的主要內容。
2. 能根據故事的部分情節(jié)或圖書畫面的線索猜想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或續(xù)編、創(chuàng)編故事。
3. 對看過的圖書、聽過的故事能說出自己的看法。 4. 能初步感受文學語言的美。 目標3 具有書面表達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3~4歲 4~5歲 5~6歲 1.喜歡用涂涂畫畫表達一定的意思。 1.愿意用圖畫和符號表達自己的愿望和想法。
2.在成人提醒下,寫寫畫畫時姿勢正確。 1.愿意用圖畫和符號表現事物或故事。
2.會正確書寫自己的名字。
3.寫畫時姿勢正確。
早期閱讀的核心是培養(yǎng)幼兒的自主閱讀能力。兒童不是天生就具備自主閱讀能力的,需要成人的正確引導。成人應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地激發(fā)孩子自覺、積極、主動參與閱讀的意識,使之對閱讀形成喜歡、愛好的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要逐步地鍛煉孩子閱讀過程中的觀察、猜測、理解、表達等閱讀能力,促使幼兒具備自主學習能力。(《華夏教師》, 2015(10):19-20)
家長不能過早的希望孩子開始自主閱讀,自己放手不管,四歲開始正是培養(yǎng)孩子自主閱讀能力的時候,尤其需要家長的陪伴和指導。
你應該怎么做:
感覺2歲過后STEVEN一下突然像大人一樣可以正常交流了,對于以往需要大人去猜測的部分,我逐漸改為耐心等待娃說出來。
例如我知道蘋果是他的最愛,會先問娃“你想吃什么?”
娃會回答“Apple”,接著我不會給娃蘋果,而是會再確認一遍說“你的意思是-你-想-吃-Apple?”(鼓勵娃把話說完整),這時他會很樂意地復述我“你想吃Apple”??
然后就是解釋“你”和“我”的區(qū)別的了,幫助娃建立詞語的邏輯關系,雖然到現在yours和mine理解的還不是很好。
A:《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關于促進兒童閱讀能力的建議如下:
1.為幼兒提供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和條件。
·提供一定數量、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富有童趣的圖畫書。
·提供相對安靜的地方,盡量減少干擾,保證幼兒自主閱讀。
2.激發(fā)幼兒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閱讀習慣。
·經常抽時間與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
·提供童謠、故事和詩歌等不同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讓幼兒自主選擇和閱讀。
·當幼兒遇到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時,和他一起查閱圖書資料,讓他感受圖書的作用,體會通過閱讀獲取信息的樂趣。
3.引導幼兒體會標識、文字符號的用途。
·向幼兒介紹醫(yī)院、公用電話等生活中的常見標識,讓他知道標識可以代表具體事物。
·結合生活實際,幫助幼兒體會文字的用途。如買來新玩具時,把說明書上的文字念給幼兒聽,了解玩具的玩法。
4.經常和幼兒一起閱讀,引導他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理解圖書的內容。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結合畫面討論故事內容,學習建立畫面與故事內容的聯系。
·和幼兒一起討論或回憶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引導他有條理地說出故事的大致內容。
·在給幼兒讀書或講故事時,可先不告訴名字,讓幼兒聽完后自己命名,并說出這樣命名的理由。
·鼓勵幼兒自主閱讀,并與他人討論自己在閱讀中的發(fā)現、體會和想法。
5.在閱讀中發(fā)展幼兒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能力。
·鼓勵幼兒依據畫面線索講述故事,大膽推測、想象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改編故事部分情節(jié)或續(xù)編故事結尾。
·鼓勵幼兒用故事表演、繪畫等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圖書和故事的理解。
·鼓勵和支持幼兒自編故事,并為自編的故事配上圖畫,制成圖畫書。
6.引導幼兒感受文學作品的美。
·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欣賞或模仿文學作品的語言節(jié)奏和韻律。
·給幼兒讀書時,通過表情、動作和抑揚頓挫的聲音傳達書中的情緒情感,讓幼兒體會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Tips
自主閱讀能力的核心內容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對應能力;書面語言的視覺感知辨別能力;成為流暢閱讀者的策略預備能力。
1、親子閱讀不能中斷,自主閱讀不能著急,逐步過渡到橋梁書開啟自主閱讀之旅。
2、尋找孩子感興趣的內容,而不是家長單方面認為適合孩子的書,建立共讀時光。
3、引導孩子在閱讀中找到快樂而不是強調速度,學會靜心品味、善于思考并分享。
特別經驗:語言啟蒙,是否應該用雙語?
其實雙語啟蒙的文章有很多,手把手的經驗也不少,但對于大部分家長來說實踐還是很難。
Steven同學現在是中英文并行的,一般同一個單詞我和S媽會同時教他英文和中文,沒有混淆不清的現象,同一件事也會同時用中英文解釋,特別是“教訓”娃立規(guī)矩的時候,我發(fā)現英文效果比中文要好很多。當然,娃生氣的時候,常常也是說英文(也不知是為什么)
個人認為,2歲前,中英文交流/啟蒙最好分開。特別是像我們家里不是一方中國人一方外國人情況的話(估計大部分的家庭是這樣的),那么一定要認識到孩子的母語是中文,大部分的時間講中文聽中文,建立中文語言的思維模式,不要因為急著培養(yǎng)雙語娃而在初級啟蒙階段一會灌輸中文詞匯,一會教授英文詞匯,混淆孩子。避免這樣教孩子,“看,這是一個apple。”這樣的做法只是堆積英文的詞匯量,并不會幫助他們建立起語感,也就是說對他們長期學習英文和英文思維并無幫助。(而且我覺得并不一定要以2歲為分界線,這個年齡可以往上調,根據每個孩子的接受情況與學習資源做判斷)
你可以每天選一定的專門時間進行英文會話,英文歌謠繪本的熏陶,這個時間段里則不要認為孩子母語是中文,就事事翻譯,整個過程最好都是英文進行的,只有當整個思維和角度都是英文的,才能更好地幫助建立起語感,加速后面英文的學習。這樣做確實很難,所以找好的英文早教機構其實是不錯的選擇啦,如果是上幼兒園的話,全英文的國際幼兒園當然是首選了!。
2歲后(甚至4 5歲后),孩子大腦的詞匯庫有一定容量了,特別是對語言有一定理解,知道了英文是怎么回事,動畫片,兒歌,繪本是怎么玩的,他們學習的接受能力會更主動。這個時候我覺得雙語并行才合適,例如教一個詞語可以既教中文又教英文,稍有不理解,你有很多途徑可以去解釋,例如口頭解釋,肢體語言解釋,實物解釋,繪本解釋(因為他們理解地多了),他們自己甚至也有了尋求答案的能力,例如自己會翻書,指著念,悄無聲息地蹦出幾句英文歌詞,一旦在媒體上看到似曾相識的詞句,很快會轉化為自己的語言說出來。
但是最后說到底,語言發(fā)育的早晚有著極大的個體差異,大家大可不用將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做平行比較,了解你的孩子,觀察你的孩子并且鼓勵他才是最重要的。
就閱讀來說一些簡單看法。
一個中國孩子在中文環(huán)境下成長,如果英文強勢才是件很匪夷所思的事情,中文強勢是很順其自然的結果啊。如果一個孩子中文閱讀能力很強了,那么說明孩子的背景知識以及閱讀能力肯定是很不錯的。
無法切入英文原版閱讀,就是因為英文語言知識不足的原因。只要能找到一本孩子很感興趣的英文圖書,孩子能從頭到尾精學一遍,把語言知識夯實一下,我相信這類孩子進入英文原版閱讀的速度會很快的。
第二個方面,我們需要搞清孩子們閱讀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幫助孩子們進行閱讀的學習。這看似一個無用的問題,但實際上我們往往會搞錯方向。成人讓孩子們去閱讀,往往是從成人的角度出發(fā)的,如果你能換成孩子的角度,可能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問爸爸媽媽們,孩子們?yōu)槭裁匆喿x呢?很多家長會不假思索地說,為了學習?。〉绻麊枂栂矚g看書的孩子,估計很少有孩子會告訴你,他們是為了學習才去讀書的。
中國人讀書功利心是很重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成人的閱讀大多是為了追名逐利的。因此我們督促孩子讀書的時候,
很多時候會考慮有用還是無用。尤其已經入學的孩子,父母們習慣督促孩子們看書學習,內心的期盼是多看書考個好成績,以后有個好前途。
記得有一次做家庭教育的家長工作坊,談到小學生要多閱讀,培養(yǎng)閱讀習慣這件事情。有媽媽無比贊同,告訴我,她深刻地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班主任也說了,成績好的都是愛看書的。所以,媽媽每天不厭其煩地各種催促孩子去閱讀,遇到推薦的好書不論中英文,統(tǒng)統(tǒng)買給孩子,但媽媽很苦惱, 因為孩子越來越不愛讀書了 。
為什么會如此?
因為對于孩子而言,閱讀的目的就是單純地享受故事的樂趣,或者獲得他們特別想要知道的信息。
一個愛聽故事的孩子,會非??释x懂書中那個正在探險的小孩下一站會遇到什么;
一個對汽車很感興趣的孩子,會愿意去讀有關汽車信息的各類書籍,
因為讀懂故事或獲取信息給他們帶來了很多快樂。
相反,帶有壓力和強制的閱讀,孩子們是很反感的,收獲肯定也是微乎其微。
比如很多給孩子讀英文原版書的媽媽們,大多是帶著讓孩子們學習英文的功利目的進行的。閱讀過程中,很多媽媽會特別關注孩子究竟聽懂了沒有,習慣性對孩子進行各種測試。這種閱讀很容易就把孩子們嚇跑了,而且還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
因此,想要孩子達成英文自主閱讀的第二步便是要基于“學習者中心論”,從孩子的意愿以及興趣愛好入手,以讓孩子擁有美好、流暢的英文閱讀體驗為目的,讓孩子充分體驗閱讀英文原版書籍的樂趣以及成就感。
這樣,孩子便可以踏上英文自主閱讀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