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川南大壩山都掌人的消亡

        編者按:本文作者楊永康先生是興文縣史志學會成員,此文代表他對大壩山都掌人消亡的研究成果,本刊獲授權(quán)發(fā)布后全部按原文轉(zhuǎn)載。第一幅配圖是大壩書畫家陳鵬先生所作的大壩龍背寨(又稱大乙寨,青龍背),本文配圖的龍背寨航拍圖片由李磊拍攝。

(龍背寨,陳鵬先生作)

       一、國故地沒蠻僚

川南古之大壩,秦漢時一直是僰侯國僰人居住地。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僰于夷中最仁,有人道,故從人”。僰人“有姓氏,用白練纏頭(包白帕子),衣尚青碧,背領袂緣俱刺文繡。裳褲覆膝,亦織班帶以為行頭。女綰發(fā)撮結(jié),壓衫之前后左右文繡絢爛,長裙細摺,膝以下亦刺文繡,行纏雜以青紫,出則著草履(穿草鞋)……婚則論財,喪則戚鄰咸聚,撾鼓作樂至夜?!薄澳信状鞔喂ぃǘ敷遥?,…編竹為之,裹以黑氈.處子霜婦出入無禁,暮夜游行,或吹蘆笙,或作歌曲,聲韻之中,皆寄情意,情通私耦,然后成婚。居室多為回檐,如殿制。食貴生,如豬、牛、雞、魚,皆生醯之,和以蒜泥而食(喜吃蒜泥薄片肉、白砍雞)。每歲以臘月二十四日祀祖(吃年飯)……”,人死后要唱孝歌,“哭聲如歌而不哀”,“三日殯葬(死人下葬,三天為說),依漢法為墓”,其生基以石板為料,做工精美,內(nèi)壁雕刻人物、花鳥等圖案(大壩苗族鄉(xiāng)六合村青杠寨蠻子墳正是如此)。以此可見當時大壩僰人一斑,習俗與今似乎相同,已具較高的文明。

(大壩山都掌人)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開夜郎置犍為郡,下屬江陽、漢陽兩縣,旋沒于蠻僚”。大壩屬江陽縣(今瀘州)管轄?!敖?、漢陽”即指現(xiàn)在的瀘州和宜賓。

成漢嘉寧元年、晉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十一月,東晉荊州牧桓溫桓溫乘成漢內(nèi)亂之際,率益州刺史周撫等西征成漢,次年三月,成漢主李勢投降,成漢國敗亡。云南大批僚人趁機攻入四川中部地區(qū),大壩被僚人部落占據(jù),原住民被趕出大壩家園。

這些僚人自稱“山都掌”,意即“總領掌管”。這支民族非常彪悍,史載“ ……男子椎髻,摘去須髯,或髡其發(fā)。左右佩雙刀,喜斗好殺,……以輕死為勇?!瓔D人披發(fā),衣布衣,貴者著錦綠,賤者批羊皮……”。“都掌蠻始出動,必擊鼓高山,諸蠻聞聲四集。”“南蠻最尚銅鼓,時時擊之以為樂?!?/p>

中央政府對這些地區(qū)失去控制。

二、唐宋征戰(zhàn)血淚多

唐高宗儀鳳二年(公元677年),唐朝置瀘州都督府,招撫少數(shù)民族,“招生獠置縣七:崽峨、柯蔭、新賓、扶來、思晏、哆崗、羅陽”。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降為羈縻州。瀘州都督府管轄十個羈縻州。

大壩曾稱宋州,源于大壩的河流因州而名宋江。(見《明史》:“瀘州衛(wèi),國初……遷於宋江渡,水源出夷界宋州”)。中央政府對這些地區(qū)實行松散的管理控制。

宋朝時期,川南一帶民族矛盾不斷激化,少數(shù)民族與少數(shù)民族之間、漢族政權(quán)和西南少數(shù)民族之間地方割據(jù)斗爭十分激烈,從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起,到宋徽宗政和七年止,短短一百年間,宋朝就發(fā)動大規(guī)模鎮(zhèn)壓川南少數(shù)民族反抗的戰(zhàn)爭十二次。“山都掌”人同時也經(jīng)常襲擾搶掠漢人居住地。

根據(jù)《四川通志》記載,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4年),山都掌人首領斗望率兵搶劫淯井監(jiān)(今長寧雙河鎮(zhèn)),殺地方官平言,江安縣令文信領兵增援也陣亡。戎州轉(zhuǎn)運使寇瑊下令各州巡檢匯聚江安縣,集船500多艘,帶糧張旗,擊銅鑼,吹號角,自長江而下,樹營立柵,并招募白竻子兵”6000多人,進行鎮(zhèn)壓。幾經(jīng)大戰(zhàn),雙方死傷不計其數(shù),都掌人大敗。斗望回去組織兵力又戰(zhàn),在晏江口二次又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6年),斗望率兵分三路來戰(zhàn),結(jié)果又被官兵擊敗,無奈之下,斗望終于率各寨投降,并殺三牲盟誓,永不寇盜邊境。

宋仁宗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一樁小事又起戰(zhàn)爭。因糾紛晏州漢人打傷酋長斗落的妹妹,激怒了“山都掌”人,經(jīng)瀘州差官張昭勸導平息。接著淯井監(jiān)抓了婆然村的細令等人,并殺了落占等十人,終于激反“山都掌”人,引起大規(guī)模的反抗。宋仁宗下旨益州知州田況,調(diào)遣周圍各郡兵力鎮(zhèn)壓,又令梓潼路兵馬鈐轄宋定率兵支援,接著又招募僰族“白竻子兵”二萬多人,合力鎮(zhèn)壓,經(jīng)過數(shù)月,方才平息。

據(jù)《宋史記事本末》記載,宋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晏州“山都掌”人又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反抗。宋神宗趙頊下旨中書檢正官熊本為梓夔察訪使征剿平定。改羈縻晏州為歸來州,命“山都掌”首領固恕為知州,其子乞弟為蕃部巡檢。

(明朝丑化山都掌人的畫像)

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山都掌人首領“得箇祥獻長寧、晏、奉、高、宋、淯、納、定、鞏等10州投附,隸瀘州淯井監(jiān)”(今長寧縣雙河鎮(zhèn))。

宋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趙頊下旨調(diào)中州團練使韓存寶經(jīng)制瀘州。此時固恕已老,便交權(quán)與兒子乞弟。當時九姓司僰人羅荀為反抗租稅起義,進犯納溪。韓存寶起兵鎮(zhèn)壓。乞弟率都掌兵相助,得勝后邀功求賞,并率6000步騎至江安城下示威,數(shù)月才退。不久又帶兵包圍九姓司羅固族,梓夔都監(jiān)王宣急派軍解救,結(jié)果全軍覆沒。驚動朝野,朝廷派步軍都虞侯林廣代將統(tǒng)兵進剿,林廣在納江大敗乞弟,破樂共城,斬首二千余級,乞弟逃遁。

《宋史·趙遹傳》記載,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年底,瀘州安撫使賈宗諒強迫向山都掌人攤派竹木,搞得怨聲載道,并把山都掌人首領卜箇笏等抓上公堂,誣說他們有罪,鞭打黥面,剌配充軍,激怒了山都掌人。頭人卜漏一聲號召,政和五年正月丙戍,上元十五大放花燈之夜,趁得大宋官兵不備,一齊鼓噪起來,襲破梅嶺堡(今江安縣紅橋鎮(zhèn)),知寨高公老落荒而逃,其妻逃走不及,成了俘虜,不堪受辱自殺。高公老的老婆是濮安達懿王的曾孫女,當朝皇帝侄女,金枝玉葉。消息傳到汴京,皇帝大為驚駭。聽說瀘南地區(qū)戰(zhàn)事又起,“遠近聞警騷動”。當時,梓州路轉(zhuǎn)運使趙遹正在昌州(今安岳縣)視察,唯恐“夷人”逾越永川、重慶,更難收拾,連夜馳赴瀘州,督促賈宗諒率兵進駐江安,控扼安寧河口,防止“夷人”沿江而下。責成瀘州周邊諸壘轉(zhuǎn)運糧餉,供給軍需,同時嚴令比近巡檢發(fā)兵增援。與此同時、成都、利州(今廣元)、夔州(奉節(jié)縣)諸路援兵,也次第趕到,1萬余人,在賈宗諒指揮下進討,與起事的“夷人”在樂共城、梅嶺堡和武寧寨一線大戰(zhàn),大敗虧輸,裨將陳世基等戰(zhàn)死。起事“夷人”愈戰(zhàn)愈勇,“出沒無虛日,蜀土大震”,朝野震驚。三月初三,趙遹向朝廷報告作戰(zhàn)失利情況,同時彈劾賈宗諒激變“夷人”。宋徽宗批示,賈宗諒撤職,責成趙遹“審度事宜”,酌情處理瀘南邊事,另派康師魯任瀘州安撫使兼知瀘州,聽從趙遹指揮。如果“晏夷尚敢猖獗,即仰前去掩殺。若已邏散著業(yè),或悔過歸降,即不得要功求賞,別生事端?!泵鎸λ瓮醭奶幷{(diào)來的大兵,晏州“夷人”次第投降,卜漏去到梅賴村壩,與宋王朝的官吏歃血為盟,共飲血酒,聲言“一心歸宋”。殊知趙遹一意要將“夷人”置于死地,當年七月,誣說“晏州夷人逾盟作過,出沒剽掠。若置而不問,恐別生大患,不可不早為之計。但事力未勝,不敢輕舉”,要求陜西調(diào)兵3萬,增援進剿。宋王朝當即從永興、環(huán)慶、涇原等處調(diào)發(fā)官軍7000,押赴瀘南軍前,任命趙遹為瀘南招討統(tǒng)制使,王育、馬覺為同統(tǒng)制,雷迪、丁升卿、軍前承受,孫羲叟供應錢糧,聽從趙遹節(jié)制。從而開始了對晏州“夷人”又一輪慘絕人寰的血腥剿殺。十月己酉,趙遹兵發(fā)江安縣?!瓣兾鳎ōh(huán)慶、涇原、永興)三路兵將和(梓州)本路士軍、義軍、土丁、子弟、禾甲弓手人夫,總共三萬四千五百四十人”;同統(tǒng)制王育從樂共城路;馬覺從長寧軍路;張思正從梅嶺堡水蘆氈中路,四路大兵一齊進發(fā),約期在晏州輪摶大囤(今興文縣博望山)山前會合。冬月庚辰,趙遹用奇計,捉來猴子,把蠟溶化澆灌猴身,點燃火猴,竄燒山林,博望山幾十里山林,燒成一片火海,可憐“山都掌”兵將,多被活活燒死,燒死少數(shù)民族同胞無算?!吧蕉颊啤鼻蹰L卜漏10余人往大壩方向逃跑,被瀘州都巡檢使種友植和統(tǒng)領官劉慶率兵5000,窮追到哆崗槽俘獲,押送汴京處死?!独m(xù)資治通鑒》記載說,這次戰(zhàn)役,宋軍從江安出發(fā)到攻破輪摶大囤,“凡所平(羈縻)州二,縣八,諸囤三十余城,以其地之要害,建置寨堡,拓地二千余里,皆肥沃宜種植。畫其疆域,募并邊之人(居住在少數(shù)民族邊界地區(qū)的漢人)耕之,使習戰(zhàn)守,號曰勝兵。

(明朝丑化都掌人的畫像:山都掌轎夫、走卒)

至此“山都掌”人元氣大傷,云南的另一支少數(shù)民族乘機擠入“山都掌”人地盤,不斷發(fā)展壯大,在九絲城立寨,并時與大壩的“山都掌”人相攻為仇。《云南志略》介紹說:“土蠻獠,敘州南、烏蒙北皆是,男子及十四五,則左右去兩齒,然后婚娶。無匕箸,手摶飯而食。足蹈高撬,上下山坡如奔鹿。婦人跣腳,高髻,樺皮為冠,耳墜大雙環(huán),衣黑布,項帶鎖牌以為飾。……人死則以棺木盛之,置于千仞顛崖之上,以先墜者為吉……”?!端拇ㄍㄖ尽酚涊d:“白羅羅夷,在敘州府珙縣南境,與鎮(zhèn)雄接界,相傳廣西流夷也,有寨數(shù)千,眾數(shù)千……,所居皆崖壁峻險,林菁叢密?!謺r與都掌大壩相繼仇殺?!?/p>

三、短暫輝煌在元朝

《元史》記載,元世祖至元十五年二月(1278年),“山都掌”人酋長得蘭紐接受元朝招撫,被封為都長蠻安撫使,賜虎符。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本部官得蘭紐來見,(元世祖)授以大壩都總管”。至元二十年四月(公元1283年),大壩“山都掌”叛服不常,也速帶兒進軍討伐,擒殺酋長得蘭紐,平定叛亂。設置大壩軍民府,屬長寧軍管轄。得蘭紐(?—1285)是宋末元初大壩山都掌人首領。住于豹尾寨(現(xiàn)在大壩苗族鄉(xiāng)沙壩頭平寨都司洞)。

南宋理宗寶佑元年,忽必烈率蒙古大軍經(jīng)松潘、過大渡河、渡金沙江,攻入大理國。國王段興智投降后,協(xié)助蒙古軍實行“斡腹之舉”,向北進攻四川,夾擊宋軍。宋朝趕忙動員受其羈縻的川、滇、黔結(jié)合部各少數(shù)民族協(xié)助宋軍抵抗蒙古軍。至元十二年(1275),四川境內(nèi)元軍大舉進攻,相繼攻陷嘉定(今樂山)、敘州(今宜賓)、瀘州等沿江要塞,川南南宋軍政官員紛紛歸降,但敘南山區(qū)尚未得手。為有效控制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川南地區(qū),遂命宋朝降將昝順招撫川南各族。至元十三年(1276),四川行中書省諸蠻夷部宣慰司宣慰使昝順遣官招諭大壩山都掌人,次年三月庚戌,山都掌人歸降。十五年(1278)十二月已卯,“簽書西川行樞密院昝順招誘都掌蠻夷及其屬百一十人內(nèi)附,以其長阿永為西南番蠻安撫使,得蘭紐為都掌蠻安撫使,賜虎符,余授宣敕、金銀符有差”。十七年(1280),得蘭紐到上都(今內(nèi)蒙正藍旗敦達浩特鎮(zhèn)東北約二十公里閃電河境內(nèi))晉見元世祖,元世祖為了籠絡得蘭紐,授得蘭紐以大壩都總管之職,同時改大壩都掌蠻安撫司為大壩軍民府,與馬湖府并列,統(tǒng)轄川南少數(shù)民族。管轄地域包括現(xiàn)在興文縣全境和云南威信縣部分地區(qū),與烏蒙、烏撒兩府接壤。(《元史·世祖六》、《元史·世祖七》、《元史·地理志三》)。

元朝汲取唐宋羈縻政策的經(jīng)驗教訓,建立了土司制度,蒙夷參治,官分土流,明確規(guī)定土官納貢輸賦,土官成為朝廷命官,土司納入行政區(qū)劃,加強了國家的統(tǒng)一及同各少數(shù)民族的聯(lián)系,但同時也加重了對少數(shù)民族的剝削和壓迫,貪官污吏也借機勒索受賄,中飽私囊,故常因修筑驛道、收取物資、征調(diào)土兵而遭到各族聯(lián)合抵制甚至公開反抗。至元十九年(1282),元朝征調(diào)山都掌兵攻打答馬剌國(緬甸),山都掌酋長上奏:“宋時未僉軍,乞以馬牛助軍需?!睆闹?/p>

沒過多久,貴州水西彝族亦奚不薛因不滿元朝征兵赴緬甸作戰(zhàn)和官軍貪暴而反,元朝又調(diào)山都掌兵鎮(zhèn)壓亦奚不薛,酋長阿峻等拒不從命。永寧彝族首領雄左、山都掌酋長得蘭紐起兵反抗元朝?!霸t也速答兒(時也速答兒任尚書平章政事,太官屬也)以兵討降之,改四川等處行樞密副使。冬,烏蒙蠻陰連都掌蠻以叛,詔以兵會云南行院拜答力進討”(《元史》卷129《也速答兒傳》至元二十二年九、十月,烏蒙蠻夷宣撫使阿蒙再次反元,大壩山都掌、羿子均卷入,元世祖命四川行院也速帶兒討之(《元史·世祖十》)“也速帶兒、樂剌罕率兵萬人會云南兵討烏蒙蠻,至鬧灶,其酋長阿蒙率五百余眾奔麻布蠻地,塔海帖木兒以四百人追至山箐中,大敗之,擒阿蒙以歸”。阿蒙被殺。

(大壩軍民府豹尾寨遺址)

       也速帶兒隨即征剿大壩山都掌人,山都掌兵驍勇善戰(zhàn),“其俗惟善挾槍擲人,而以過顙厚握松板為盾自蔽”。人人擅長投擲標槍,穩(wěn)準奪命;攀巖附木,身手敏捷;背上背一塊松毛盾牌,經(jīng)常出其不意襲擊元軍,殺得元兵鬼哭狼嚎。引來元軍大舉鎮(zhèn)壓。至元二十年四月,“右丞也速帶兒招撫筠連州、定州、阿永、都掌等處蠻,獨山都掌不降,進軍討之,生擒酋長得蘭紐,遂班師”(《元史·世祖九》)“都掌蠻反,詔公(四川諸蠻夷部宣慰使張庭瑞)以行省兵誅之,……公請罪止首惡,無及非辜,可之。惟斬其酋得蘭紐輩十人,再授敘州等處諸部蠻夷宣撫使”。

       得蘭紐因與烏蠻阿蒙聯(lián)合起兵反元被生擒斬首,可惜一代豪杰身首異處,由是降下了昔日雄踞大壩軍民府,并駕馬湖,統(tǒng)轄川南,俯瞰滇黔的山都掌人的輝煌歷史帷幕。

       元將“塔海帖木兒,答答里帶人。從征都掌蠻,皆以為前鋒,殺獲甚眾?!痹獙⑹ü饭冯S“行省也速帶兒討都掌、烏蒙、羿子諸蠻,戰(zhàn)于鴨樓關,狗狗最有功”。元將張萬家奴之子張孝忠 “從討烏蒙蠻,復擊降大壩都掌、羿子諸蠻”。塔海帖木兒、石抹狗狗與張孝忠等人雙手沾滿了山都掌人血跡,為元朝鎮(zhèn)壓少數(shù)民族立下了汗馬功勞。戰(zhàn)爭中山都掌人火燒長寧軍治所(今長寧縣雙河鎮(zhèn)),雙河文廟毀于戰(zhàn)火。

       元朝為了加強控制和安撫,升大壩軍民總管府為戎州,后廢大壩,治所遷于箐前?!敖y(tǒng)轄水都四鄉(xiāng)、山都六鄉(xiāng)”以流官治之,“所領俱村囤,大壩軍民府仍存”。軍民府存至洪武初。

       后又設敘州宣撫司專任此事,后于大德七年(1303)冬十月庚子“以敘州宣慰司為敘南等處諸部蠻夷宣撫司”。

四、血光慘罩山都掌

       明朝中期, 大壩的“山都掌”人又逐漸發(fā)展起來。據(jù)《明史·列傳》記載,明憲宗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大壩“山都掌蠻”三千余人襲擊圍攻江安、陷合江等九縣。憲宗朱見深下詔派四川巡撫都御使汪浩、都督芮成征討。

       長寧進士、伺讀周洪謨上奏:“……都掌及白羅羅、羿子數(shù)叛,宜特設長官司,就擇其人任之,庶無后患?!堄诙颊普站判账驹O長官司,由各寨寨主擇素信服者命為土官”。作為招撫之策,憲宗準奏。兵部議交汪浩、芮成二人辦理。

       當時成都趙鐸叛亂,汪浩在成都緝捕,因此芮成先行赴敘州(即宜賓)。芮成到后,了解到當?shù)貪h民對少數(shù)民族成見較深,不愿受蠻夷管轄。因此不用本地人堪報,與參議王禮等人直接到 “山都掌”各寨,告知準備設土官之意。山都六鄉(xiāng)各寨都非常高興,酋長設宴款待芮成一行。接著各寨主二百余人在酋長帶領下,到敘州拜見芮成,送良馬27匹謝恩。芮成賞布帛每人一匹,令回去侯命。隨后派人報告汪浩,準備在都掌、箐前、大壩三處設長官司。汪浩接報后,即吩咐準備鑄印。

       九月間,汪浩從成都到戎縣(今興文縣)。當?shù)貙ι贁?shù)民族成見較深,不愿受蠻夷管轄的部分漢人向汪浩進言,說芮成所招這些土司頭人,都是劫掠成性的梟雄,一可當百。即使讓他當了官,但劣性難除,不如趁封官之際,全部除掉,“其余之人,皆庸劣,不足慮也?!币虼?,汪浩下決心除掉山都掌酋長和各寨主。

       第二天,山都掌酋長到縣衙拜見汪浩,汪浩對酋長說,你們歸降的人太少,要給的官太多,你回去再招三千人來降,我立即上奏朝廷封官。

       酋長回去后,又到各寨,召集寨主二百七十余人前來拜見汪浩,表達歸順之意。剛進營門,汪浩即下令關閉營門,兵士皆拔刀包圍眾首領,汪浩厲聲責罵。眾首領見勢不好,紛紛跪地求饒,并拿出隨身財物繳納,保證歸順。汪浩不準,一聲令下,眾兵士上前,將二百七十余山都掌酋長寨主全部斬殺??蓱z山都掌眾酋,糊里糊涂就作了刀下之鬼。

       芮成在敘州接報,連連跌腳。急忙趕來,芮成嘆息道:“招降諸酋,都與你會奏,奈何殺之?!睙o奈之下,二人商量上奏朝廷:“夷始雖歸降,終則異志,且欲伏兵敵殺官軍。不得已調(diào)大軍剿之,斬首若干,破寨若干。”

       由此激反“山都掌”人。他們聚集起來,準備報仇,發(fā)誓要刀剮汪浩。

       十月,“山都掌”兵到永寧向貴州總兵詐降,都指揮丁實出迎,“山都掌”伏兵四起,丁實猝不及防被殺,官軍五千人全軍覆沒。

       十一月初,“山都掌”兵轉(zhuǎn)攻四川。汪浩等人聞知大驚,領軍連夜奔逃長寧,官軍夜行迷路,人馬墜溪死傷無數(shù)?!吧蕉颊啤北F追汪浩,聲言抓住汪浩“臠其肉”。汪浩心驚肉跳,連夜逃回成都,撿了一條命。

       “山都掌”兵隨即轉(zhuǎn)攻長寧。三天后,聞聽戎縣人攻大壩老巢,才解圍回師大壩。

       由于“山都掌”人仇恨已深,復仇之聲高漲,士氣旺盛,銳不可當。四川官兵駐扎戎縣;貴州永寧衛(wèi)官兵奉調(diào)前來協(xié)剿,因為新遭慘敗,龜縮在金鵝池,不敢出門一步。兩軍堅壁不敢出戰(zhàn)?!吧蕉颊啤北瓬U江而下。直抵江納、合江,報復搶掠漢族人口牲畜,一路放火殺人,如入無人之境。各縣官民紛紛逃往長江北岸。汪浩緊急征調(diào)協(xié)剿的各路官兵,“露次長江北岸”,來往于江上,束手無策。江安賈家寨被“山都掌”兵攻破,全寨550多漢人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被殺,縣官逃到北岸,向汪浩報告。姓汪的剛派人送走謊稱“已獲大捷”的奏章,因而大怒,說我才向朝廷報捷,哪里有賊來?喝令亂棒責打,險些打死。然后派人封鎖各縣,不準向外走漏消息。

       一日,“山都掌”兵從合江擄得170多名婦女和300多頭水牛往回趕,路過長寧石筍山,正遇都指揮宰用率軍游擊,宰用揮軍截殺,救回所擄人畜。瀘、敘兩州大江南岸,“山都掌”人與漢人互相仇殺,日甚一日。如此相持兩年不下。汪浩上奏,山都掌宜剿不宜撫,要求撥餉勞軍。第二年又奏山都掌既不能剿又不敢撫,無可奈何。長寧知縣冒著得罪汪浩、芮成會招來殺身之禍的危險,派人進京,通過周洪謨向皇帝如實報告了“夷人騷擾,官兵不敢進剿”,以及汪浩逼反都掌人的實況。憲宗朱見深下詔“如可撫則撫之”。于是三司派人招撫“山都掌”人?!吧蕉颊啤比私邮苷袚?,派首領十二人赴京,貢良馬十二匹,銅鼓一具,以表達歸順之意,并要求設土官。但是害怕汪浩在朝廷的勢力,不敢提汪浩斬殺“山都掌”人父子兄弟之事。汪浩堅持原見,不設土官。因此“山都掌”人更加憤恨汪浩。以至回來后重新起兵造反,攻擾各縣。于是激怒朝廷,憲宗下詔派遣兵部尚書程信(程信,字彥實,安徽休寧人)、襄城伯李瑾(李瑾(?-1489)安徽和縣人),督軍圍剿大壩“山都掌”人。汪浩成了大壩“山都掌”人被滅絕的千古罪人。

       國子學錄黃明善奏作戰(zhàn)方略:“四川山都掌蠻屢歲出沒,殺掠良民。景泰元年招之復叛,天順六年撫之又反。近總兵李安令永寧宣撫奢貴赴大壩招撫,亦未效??珠_釁無已,宜及大兵之集,早為定計,毋釀邊患?!?/p>

       三年,明善復言:“宋時多剛縣蠻為寇,用白竻子兵破之。白竻子者,即今之民壯;多剛縣者,即今之都掌多剛寨也。前代用鄉(xiāng)兵有明效,宜急募民壯,以助官軍。都掌水稻十月熟,宜督兵先時取其田禾,則三月之內(nèi)蠻必餒矣。軍宜分三路:南從金鵝池攻大壩,中從戎縣攻箐前,北從高縣攻都掌。小寨破,大寨自拔。又大壩南百余里為芒部,西南二百里為烏蒙,令二府土官截其險要。更用火器自下而上,順鳳延熱,寨必可攻。且征調(diào)土兵,須處置得宜,招募民壯,須賞罰必信。”詔總兵官參用之。

       時總督尚書程信亦奏:“都掌地勢險要,必得士兵響道。請敕東川、芒部、烏蒙、烏撒諸府兵,并速調(diào)湖廣永順、保靖兵,以備征遣。”又請南京戰(zhàn)馬一千應用。皆報可。四年,信奏:“永寧宣撫奢貴開通運道,擒獲賊首,宜降璽書獎赍。”從之。(《明史·列傳第二百 四川土司二 03》)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兵部尚書程信,總兵襄城伯李謹?shù)搅怂拇ㄓ缹幐?急調(diào)云貴川官兵、湘西永順兵、酉陽保靖兵18萬人,分路進剿。進兵圍剿路線為:

       總兵官襄城伯李謹、監(jiān)軍太監(jiān)劉恒、兵部尚書程信駐永寧居中節(jié)制提督軍務。

       都督芮成由戎縣(興文)經(jīng)多崗槽進軍;

       貴州巡撫都御使陳宜、參將吳經(jīng)由芒部(治所在今鎮(zhèn)雄北)進軍;

       永寧衛(wèi)指揮使崔炅由普市、水潦進軍;

       南寧伯毛榮、左游擊將軍羅秉忠、右游擊將軍穆義由金鵝池進軍主攻李子關。

       四川巡撫都御使汪浩、參將宰用從渡船浦(古宋)進軍;

       永寧宣撫奢貴負責開通糧草運輸通道。

(明成化年平大壩山都掌圖)

冬十二月庚子,南寧伯毛榮驅(qū)兵進攻李子關,左游擊將軍羅秉忠一馬當先,殺入關隘(羅秉忠,初名克羅俄領占,天順初,因戰(zhàn)功卓著始賜姓名),大軍趁機一擁而上,“山都掌”兵奮力死戰(zhàn),全部戰(zhàn)死。明軍大破李子關。然后伐木開道,直下落巖壩。轉(zhuǎn)戰(zhàn)6日,直抵“山都掌”人中心大壩;

酉陽土司冉簡齋率土家族保靖兵打前鋒從草鞋店一路攻殺直搗龍洞;

吳亮(來安人,征南副將軍)率軍在芮成指揮下由戎縣(今僰王山鎮(zhèn))經(jīng)多崗槽(今兩龍)、思峨洞(今石林天泉洞)、耳際山殺向大壩;

湖南湘西土司彭顯英率永順兵從畢節(jié)、大方、落角利(今云南威信)進攻。

當時有一支蜀軍被“山都掌”兵阻擊在瀘江,不能前進。署指揮使李銘(字自新,山東鄒平縣醴泉鄉(xiāng)人)“冒險往迎之,軍大振。然后自率一軍入搗大穴塘,連破之,燔其寨數(shù)十,遂抵大壩”。(明程敏政撰《驃騎將軍、后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李公墓志銘》)

(李子關關口遺址)

永寧衛(wèi)指揮使崔炅率軍從普市、水潦、白臘、高峰攻上古佛臺,壓向黑林壩。

陳宜、吳經(jīng)從落角利攻涼風埡、下羅布坳,剿舊城,殺大壩,如入無人之境。

數(shù)路大軍匯集大壩后,“將士依程信方略,用神銃勁弩攻賊,賊不能支,連破二十于寨,獲銅鼓數(shù)十,斬首五千級,生擒二千余。”(《四庫全書》明程敏政撰程信墓志銘)

最后的時刻來臨,銅鼓擂得山響,山都掌兵將齊集龍背(大壩關田村青龍寨)、豹尾(今大壩鄉(xiāng)沙壩頭平寨),作最后的拼殺。明軍把兩個主寨圍得水泄不通。然后運來硫磺焰硝,用火箭射入原始森林,從東到西十余里,一片大火,一直燃燒了十多天,“山都掌”人無一漏網(wǎng),通通葬身火海。

于是小寨盡破,“賊復走入深洞,公命軍士以土石窒其門,以兵圍之月于,賊死洞中臭聞十于里。又陰察九姓土獠之附于賊者,還師撲之,未一載都掌悉平…”(《四庫全書》明程敏政撰程信墓志銘)

明軍踏平大壩山都六鄉(xiāng)。其他九姓不奉化者,全部遷居瀘州衛(wèi)(即古宋)。于渡船浦增設關堡。把大壩裂土分疆,分而治之。從戎縣分出,改大壩為太平川長官司,設官建治,委永寧土人黃祺為首任長官,與九姓長官司同屬于永寧宣撫司管轄。太平長官司“北連都掌,南迫芒部,西接烏蒙,東抵永寧,延袤二百部余里,……編戶二里”。除將太平長官司隸永寧宣撫司外,“將落角利(今云南威信縣)地方四圍五百余里并各漏殄殘蠻俱裂附芒部管轄?!?(顧祖輿《讀史方輿紀要》卷73《四川八·永寧宣撫司·太平長官司》)、(《明經(jīng)世文編》卷149)

(大壩龍背寨遺址,李磊航拍)

據(jù)史書記載統(tǒng)計,此一仗火燒龍背、豹尾等2208寨,米倉4729所,斬首4617余級,生擒1297人,燒死、閉餓而死山洞之中的無算。繳獲銅鼓63面,兵器無數(shù).經(jīng)四年反復清剿,大壩“山都掌蠻”被滅絕。

據(jù)記載,當時“山都掌”人被圍困于現(xiàn)在的大壩、落巖壩、三官殿、五村、云南威信縣一帶,北、東、南三面官軍十八萬大軍壓境;西面是仇家九絲阿氏地界;西南有烏蒙、烏撒土兵堵截。呼天不應,叫地不靈,求生不得,求降不準。身強力壯者戰(zhàn)死沙場,老弱婦孺則躲避深山巖洞,官兵到后,封堵洞口,可憐“山都掌”人遭此血光之災,劫數(shù)難逃,通通餓死洞中,尸體腐爛,奇臭數(shù)月。官兵歌曰:“洞無關,有臭蠻”。皆掩鼻而行。真是慘無人道。

大壩的山中巖洞,冤魂渺渺,訴說著那昏天黑地的絕望和無奈,今大壩苗族鄉(xiāng)沙壩頭的都司洞、萬人坑就是這段歷史的見證;沙溝子“山都掌”人居住的洞穴遺跡猶存,向今人講述主人的悲慘遭遇;李子雄關古戰(zhàn)場殘壁斷垣尚在,任人憑吊;古佛臺天險“山都掌”人埋下的秘密,等待人們?nèi)ソ议_。1980年代,大壩朝陽村部分村民試圖發(fā)掘明朝軍隊封堵的青龍背山腰溶洞,在掘進十余米后,在土層中赫然發(fā)現(xiàn)一具站立的山都掌人骸骨。遂放棄發(fā)掘。

大壩“山都掌”人被滅絕后,九絲少數(shù)民族成為主體民族,以后,首領阿氏造反,同樣的厄運又降臨他們頭上。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朝庭派四川巡撫曾省吾、大將劉顯及其子劉綎統(tǒng)大軍十五萬,經(jīng)數(shù)月殺伐,克凌霄城,都都寨,九月九日大破九絲城,消滅了川南的原住民,少數(shù)漏網(wǎng)者循祖先北遷原路逃到云南丘北縣后隱族匿居。因此川南僰地千里赤地,明朝仿效“洪武落業(yè)”,在湖北麻城孝感鄉(xiāng),設移民局,開始了“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大遷徙,移民一直持續(xù)到清朝嘉慶年間。

明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由于大壩陸續(xù)發(fā)生麻老虎、寅哥率歸順朝廷后的原住民起義,兵部議設大壩守備營以彈壓?!啊源髩稳澜渔?zhèn)雄,民多都掌夷,又接興文縣屬五村都夷,厥性難馴,修建大壩石城,設守備一員,防兵八百名”。調(diào)游擊將軍井見龍任大壩營守備,石城“周圍二里七分?!睗h人終于徹底征服占據(jù)了川南大壩。(光緒《敘永廳縣合志》卷首《輿地·沿革》、卷17)。

本文參考書目:

《史記》、《漢書》、《晉書》、《舊唐書》、《唐書》、《宋史》、《元史》、《明史》、《資治通鑒》、《續(xù)資治通鑒》、《四庫全書》、《明經(jīng)世文編》、《天下郡國利病書》、《讀史方輿紀要》、《蠻書》、《云南志略》、《西南夷傳》、《四川通志》、《難蜀父老》、《老學庵記》、《元豐九域志》、《中國古代地名大辭典》、《敘州府志》、《敘永廳縣合志》、《興文縣志》、《大壩區(qū)鎮(zhèn)合志》、《辭?!贰ⅰ对~源》、《僰族》(周紹利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良將奇謀:一百四十一以猴助戰(zhàn)縱火取勝
都掌蠻
【古藺通史】征求意見稿連載之14:扯勒烏蠻助討納溪及其與宋交惡
明朝簡史——明之貢市政策與成化三年之役
浩氣烏蒙王 雄橫夷都山——普洱夷都“烏蒙王”羅星史略(1)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 第六百四十八卷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